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内画鼻烟壶。巴掌大的一个小瓶子,里面能画下一个世界。
曾被人传为“鬼画壶”的内画鼻烟壶技艺由清朝嘉庆年间的一位画家甘文发明。他的作品落款为“甘”。
这种作画方式的工具,需要用烤弯了的细竹条,在头上绑上几根从狼毫笔上拆下来的笔毛。画的时候,把笔蘸上墨从瓶口深入反手作画。
小瓶身局限了画的尺寸,窄瓶口限制了用笔的空间。作画时,与在纸上画画顺序相反,还不容易看到伸入瓶内的勾笔笔头。这一内画技艺,又考验眼力又考验画技,极有难度!
内画鼻烟壶在民间流传多年,逐渐形成了“京派”、“冀派”、“鲁派”和“粤派”等流派。如今“京派”内画鼻烟壶已经申请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由于这一技艺学习时间长、经济利润低,老人不愿意干、年轻人不愿意学,从业人员越来越少,所以也已经是濒临失传了。
虽然内画鼻烟壶的技艺是中国原创,但内画鼻烟壶其实只是鼻烟壶的一种,而且鼻烟壶是海外舶来品。
鼻烟壶是明末清初随着鼻烟从国外传入,经中国匠人们的巧思神技,采用多种材质,比如瓷、玉石、象牙、珐琅、玛瑙等,运用绘画、书法、雕刻、镶嵌等工艺加工,逐渐演变成一种集聚国内外技艺的艺术珍宝。清朝时盛行于皇族贵戚、王公大臣之间,成为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
中国的鼻烟壶后来经过国外商人、使节、传教士等逐渐带向世界,中国赢得了“烟壶之乡”的美名。
我记得的就是小时候,家里请来的篾匠。
从小跟师傅学三年,出师后就可以独立上客户家里作工的篾匠。
先将新鲜的竹子劈开,用刀子削、切、挂、划、抽,变成一条条光滑细腻的薄片薄条,编织成各种各样形状的箩筐、竹篮、背篓,用作淘米、洗菜、收拾东西、收割庄稼,晾晒粮食、加工面食,是农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也是体现了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
以前,我们老家嫁女儿的第一年,夏天来临前,娘家就会请来篾匠,给女儿女婿打一二条竹子篾凉席。
篾匠会带一个小徒弟,二个人从选竹子到加工成一条条篾片,还要把篾片放锅里煮开,做出来的凉席柔软细腻、光滑细致,一条竹篾凉席可以用好多年,保养好的话可以用十几年的,那时候没有空调电扇,这个篾席可是功劳不浅,凉爽宜人,无比舒适。
现在,凉席有了很多品种,多种做法,那种篾席已经是很少见,或者就见不到了,篾匠真的是早不干了,很多东西都有了替代品,洗菜、淘米、收拾农产品之类,也早用塑料制品代替,工业化取代了手工手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