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人有这么一句话,有福之人不落无福之地,有哪些例子可以说明一下?

古人有这么一句话,有福之人不落无福之地,有哪些例子可以说明一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898 更新时间:2023/12/10 23:10:59

元朝末年,有两个风水师,寻龙找穴。

这天来到一处,走累了,在歇息,其中一个人环顾四周,然后起身又看看刚坐的地方,然后神秘地另一个人笑笑,问道:老兄,你看出什么没有?另一个人也起身左右看看,说道:灵倒是有,气嘛,就少几分,非上佳之地。

这人说:非也,有灵有气,还要配得上天意啊!我自忖一生行善累德,教化乡里多年,有心忝此贵地,老兄意下如?如若不然,咱二人可打赌,我在此穴插一干枯柳枝,十日为限,若能发芽返青,则是宝地,百年之后,我则忝之,如若未见青芽,我还随老兄一起再寻游,如何?

另一人点头默许。

随即寻得一枝干柳插在一个早就点好画圈的地方,二人便去寻找住宿人家了。

事有凑巧,巧在有福之人身上,还在给地主做工放牛的朱重八,正巧躺在一旁的河岸下边,一字不差的听得一清二楚,随即爬上来找到那个柳枝,并在一旁做了记号。

回到家,把这事告诉了老爹,老爹也很惊讶,叮嘱儿子不要随便乱说。

朱重八每天都去看几次,说来也是神奇,到第七天时候,干柳枝果然返青,到了第八天就开始发芽,朱重八将此事告诉老爹,老爹沉思良久,嘱咐儿子:夜半时分,趁机把那柳枝拔掉,再插上一枝相似大小的干柳枝。

朱重八不解其意,但还是照老爹的意思做了。

待到十天已过,两位地师又来到这里,当然,朱重八也早就河岸下边等着了。

一个说:老弟啊,看来这里并非你的归宿,还是随我继续云游吧,十天都过去了,看来这里少气,供不上来。

另一个说:此穴乃是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格局,此穴可保八代贵人,若是有缘人得之,可再续八代安稳富贵。可是为什么柳枝不发芽?随后两人就离开了。

朱重八回去原原本本的告诉了老爹,老爹琢磨着:一点红,应该就是这个穴,我们老朱家,不就是红色嘛,八代,再续八代……那不就是“重八”?老头按耐不住兴奋,高兴的一天都乐呵呵的。

可是天不凑巧,一天,有一只金色凤凰飞来落在了那个柳枝复活的宝地上,停留鸣叫,有人禀告县太爷,凤凰落栖之地必有宝玉,于是县太爷亲自去看,这时凤凰见众多人来就飞走了,所落之地都变成了红色,县太爷就命人使劲往下挖。(至此,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格局才算形成。)

可是,地是地主老财家的,地主老财也想要,怎奈官大一级压死人,况且县太爷也许诺得到宝物平分,地主老财这才答应。

朱重八老爹知道县太爷在挖那个地方,心里甚是疼痛,可也不可奈何,只怪自己没有那命。

县太爷命人挖了很久,什么也没有,还全是癞石头,压根不像是有玉石的地,挖了一天也没有个结果,众人累的谁也不想动,也没有了刚开始的那股子劲,也不想什么宝贝玉石了。于是就这样不了了之。

挖了那么多一个深坑,没挖到一件宝贝,还毁了地方,地主老财心里那叫痛啊。

没多久,朱重八老爹久病难医,去世了。留下朱重八一个人,也没有钱买棺材,又没有地方安葬,于是去求地主老财赐一个地方安葬。

天意就是天意,天意难测!该是你的怎么着都跑不了,不该是你的,争破了头也是白费力。这个地主老财平时都是扒人家的皮,喝别人的血,哪有从他身上占到便宜的事。

但是巧就巧在老天已经把宝地穴位都挖好了,现成的。无福之人得之而不要,有福之人失之复得,好像老天爷在替你管着。在地主老财眼里,那个被挖了大深坑的地方也没用了,于是就答应给朱重八安葬老爹。不知不觉,不费心机,就自然而然的占了宝穴,还是挖好的。乡亲们都说:朱重八老爹好福气,老天爷给找到,县太爷给挖穴。只有朱重八内心隐隐约约的感到机遇来了,老天爷已经伸出了援助之手。

后来,朱重八登天子位,传十六代,正应了重八的数,至崇祯登位是第十七代,国家已经乱套了,可惜没能守住一个完整的家国。

有福之人不落无福之地。这是一句名言,并非天命之论,但它也含天命论的一部分。因为它有两种解释:一是指有权,有势,有钱,弄啥不作难,不受苦,不受罪,自在之意。一是指福,有福,享福,幸福之意。

前者含先天之象,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里会打洞之意。啥人生啥家。有福人不落无福之地。落即为生。地即为家。是说有福人生到了福窝里。你要想有福,你就要生到那有权有钱,不干活,不下劲,不受罪的人家里。否则你就是无福之人。你就要下劲干活而受罪。按命理说,这就叫该,这叫理,这叫命。你没福?谁叫你生到那不是家哩?这就是天命之论。

后者的解释则又不同。也就是说,对福的理解不同了。

什么叫福,福者,不一定家中有权有势,也不一定要有很多钱财。也不是说不下劲不干活就是享福。它也说明,一个人有福,是在不遭罪,不遭难,家无病痛折磨的前提下,全家人睦,父母视子如命,儿女孝敬老人。一家和和气气,恩恩爱爱,齐心协力,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不离不弃,喝口水香甜,单薄衣觉暖,少吃一口不饥。少花一不气。父母无力不嫌,儿女不胜不气。父母有差不争,兄弟有贪不急等。只要处在这样的家庭之中,那你也就算是一个有福之人了。虽然没落富贵家,平安和气便是福啊!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印度六次申遗象棋,只因有大象,你说气不气?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

    谢谢棋师提出的问题,谢谢悟空小秘书通知邀答!……很高兴聊一聊这话题!……印度六次申遗象棋,只因有大象,你说气不气?站在棋师行家一角看,其实心里很清楚,自古象棋出自中国,并还延申发展了国际象棋!印度眼红,象是我国神物,岂容中国拥有象棋?于是奇趣发生了……印度:朝着世界超级大国迈进,让世界人们开心见到印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

    1、传承项目永丰农民画:解振辉著名的民间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吉安美术家协会会员、永丰农民画研究会副会长、吉安索艺农民画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民间精品艺术《永丰农民画》的传承及主要传播者。作品曾在省市乃至全国农民画展览中屡获大奖,并且多次接受中央、省、市、县电视台以及相关媒体的专题采访。

  • 我国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哪些?能否简单介绍一下?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我国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多了去了,简直可以用浩若星辰来形容。既然是简单的介绍,我这是就挑最重要最重要的来谈一谈!在众多文化遗产中的重中之重,应该首推汉字!它虽然经历了由甲骨文(夏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汉)→楷书(魏晋)→行书(魏晋)→草书(唐宋)→简体字(新中国)的长期历史变迁,但汉字

  • 四字成语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四字成语的确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文明长达五千多年,中华文化也传播五千年,尽管战争使我们中华文化备受打击,比较著名的有‘’焚书坑儒‘’,但是,成语被完整的保留下来,传承至今,盛而不衰,这个文化传承,又孕育着多少成语啊!尽管我们做过成语接龙的游戏,但是,那只是只鳞片爪,成语现在把它收集起来,起码

  • 名人机智妙答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汉朝末年(东汉),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宇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十岁时,跟他父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洛阳是历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长安之东,称为东都),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

  • 我们应该怎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

    谢谢诚邀。作为非遗保护专家,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谈一点感想:有认识此事很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文物古迹看得见、能利用,保护好有政绩,相对更重视一些;对非遗项目就觉得虚一些,小东西、花钱多,得不偿失;认识有偏差。一些地方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

  • 怎样能找到适合孩子的高质量绘本,有什么好的推荐?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

    看你描述里说,市场上的绘本特别便宜,我觉得你肯定没有找到真正的绘本,或者说,你碰到的可能是一些盗版绘本。正版的绘本价格都不便宜,如果是国外的版本,英文原版价格就不说了,仅仅国内引进的中译本,一本就在30元左右,页数不会太多,一般在10-20页左右。怎样买到质量高一点的绘本呢?作为已经有5年多亲子阅读

  • 侗族大歌作为世界非遗,如今已过去10年,我们的保护是如何做的?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侗族是个美丽善良大民族,有很多的民族特色,而“侗族大歌是世界十大非遗”,不但富有很大的特色感,侗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如今流传下来的民族文化也越来越少,所以做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是我们这一代必须要做的事情,以下几点就是我“为保护传承侗族文化”的个人几点:第一:加大培养“侗族大歌文化传承人”,多多培养

  • 陈中伟 文人艺事 和 生活小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爱国情深葬在美国他会不安心陈中伟的夫人尹惠珠说,陈中伟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女儿接到美国,并在那里为陈中伟买好了墓穴。但尹惠珠和女儿商量再三,还是觉得应把骨灰送回祖国,送回故乡宁波。因为陈中伟骨子里一直都深爱着祖国,深爱着故乡。每次陈中伟去美国探亲度假,假期一结束,就匆匆回国,他说:“我还有许多研究要搞

  • 关于孙权的三国故事【100字以内】 两则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吴国的大将吕蒙原来是个莽夫,胸无点墨,吴王孙权觉得这样不行,于是对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去当博士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