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常简做《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纪年体史乘,共294卷,用时19年实现。
次要以光阴为目,事务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隐德六年(959年)征淮北搁笔,涵盖16晨1362年的汗青。
正在那部书里,编者总结出很多履历教导,供统治者自创,宋神宗以为此书“鉴于旧事,有资于治讲”,即以汗青的患上得做为鉴诫去减强统治,以是命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齐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尚有《考同》、《名目》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所记汗青无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隐德六年(959年),先后共1362年。齐书按晨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以及平易近族闭系为主,兼及经济、文明以及汗青人物评估,目标是经由过程对于事闭国度衰衰、平易近族兴亡的统治阶层政策的形容警示先人。
《资治通鉴》那书名的由去,便是宋神宗以为该书“鉴于旧事,有资于治讲”,而钦赐此名的。因而可知,《资治通鉴》的患上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盲目认识删强的体现,也是启建帝王使用史教为政治办事盲目认识删强的体现。
《资治通鉴》是一部纪年体的通史(《史记》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秋春》为现存最先纪年体史乘),定时间前后道次史事,常常用逃道以及末行的脚法,道明史事的后果前因,简单令人患上到体系而了了的印象。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真为主,借以展现历代君臣治治、成败、安危之迹,做为汗青的自创。道述了各族国民的死活取奋斗。
宋终元初胡三省评估讲:“为人君而没有知《通鉴》,则欲治而没有知自治之源,恶治而没有知防治之术,为人臣而没有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平易近,为人子而没有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宠先,做事没有足以垂后。”“《通鉴》没有特记治治之迹罢了,至于礼乐、历数、地理、天理、尤致其详。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罢了。
做者先容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代政治家、史教家、文教家。北宋陕州夏县涑火城(古山西夏县)人,出世于河北省光山县,本字公真,后改君真,本号迂妇,后改迂叟,世称涑火学生。司马光自幼嗜教,尤喜《秋春左氏传》。
司马光著作颇多。除了了《资治通鉴》,借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晨百民公卿表》六卷。别的,他正在文教、经教、哲教以致医教圆里皆举行过研究以及著作,次要代表做有《翰林诗草》《注古文教经》《易道》《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止记》《绝诗治》《医问》《涑火记闻》《类篇》《司马文正公散》等。正在汗青上,司马光曾经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他两人是孔子以及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