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如何称呼皇帝?盘点古代皇帝的称呼

如何称呼皇帝?盘点古代皇帝的称呼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592 更新时间:2024/1/27 0:58:09

皇帝是“九五至尊”,是上天选中,“君临天下”的骄子。所以,称呼皇帝当然不能像称呼一般人那样随意。皇帝的称谓要包含所有的威严和气魄,所有的德性和智慧,要体现出君王所独有的存在感。那么,究竟要如何称呼皇帝呢?

称呼一般分为自称和他称两类,顾名思义,就是指自己对自己的称呼,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称呼。

在历史上,帝王的自称有着阶段性的变化。三皇五帝之时,所谓的帝、皇就是一些部落的首领,或是部落联盟的盟主,特权色彩并不浓重。所以那一时期,首领的自称与一般人没有区别,称“我”、“ 吾”、“ 余”、“ 朕”。根据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的解释:“朕,身也。”可见,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自夏开始,国家诞生,皇帝作为君主,代表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普天之下无人敢与皇帝平起平坐,“会当凌绝顶”之后,皇帝对自己的称呼发生了变化,除了保留“朕”外,又出现了“余一人”、“不榖”、“寡人”、“孤”一类的谦称名词,其意乃寡德无助。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认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遂取皇、帝二字之和,称为“皇帝”,并继续沿用“寡人”谦称。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嬴政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自称曰朕。”从此,“朕”、“孤”、“寡人”便成了皇帝专用的第一人称名词,其他人不能使用,这样的规制一直延续到封建王朝的覆亡。

皇帝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除了在皇帝自称上做出了明显的区别,他称更是不能例外。直呼皇帝的姓名显然是不被允许的,因此,统治阶级规定了一整套关于“他称”的规制,分为生称和死称。

皇帝还在世时,其他人对皇帝要称“陛下”、“皇帝陛下”、“圣上”、“主上”、“至尊”、“我主”、“吾皇陛下”、“大家”,等等,而皇帝的子、女们称呼皇帝为“父皇”。此外,皇帝生前还可以称呼他的尊号和年号。唐代时,为了神化皇权,皇帝在生前开始使用尊号。尊号,也称徽号,就是将溢美之词堆积起来,为皇帝歌功颂德。例如,好大喜功、爱慕虚荣,彻底断送大唐基业的唐懿宗李漼,就称自己为“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帝”。其实,这样的尊号除了美化、神化皇帝外,不具有实际意义。

至于年号,最初是为了方便纪年而创造的称号。以前,人们用天干地支纪年,如甲午年,戊戌年,辛酉年,己巳年等。但是,干支纪年有很明显的缺陷,就是每逢六十年完成一个轮回。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如果重复的出现甲午年、戊戌年等,会引发混乱,不利于纪年。因此,自汉武帝起,皇帝开始使用年号,以后每逢新君即位均更改年号,称“改元”。历朝皇帝年号使用时间不等,有数年的,也有达几十年的,一朝之内往往更换几个年号。明朝与前代不同,皇帝在位时只用一个年号,如朱元璋的年号“洪武”,朱厚熜的年号“嘉靖”、朱由检的年号“崇祯”等。到了清代,沿用了明代的规制,除了爱新觉罗·皇太极有后金时的“天命”以及大清后的“崇德”外,其他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如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为“康熙”,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为“乾隆”,等等。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年号也不再仅仅用来纪年,也可以用来代表皇帝,这一改变通过约定俗成,为人们所接受。

皇帝去世以后,对其的称呼另有规定。如果皇帝刚刚去世,新皇帝还未登基,此时称“大行皇帝”,新皇帝称嗣皇帝;论定谥号、庙号以后,则称谥号、庙号。

谥号,指的是皇帝死后,由继任的皇帝和下臣一起总结其一生的功过,并根据周公的所作的《谥法》,选定一个比较符合其事迹的字为其谥号。尊上谥号的法则千年以来,变化不大,大致可以分为褒扬、批评和同情三种。表扬皇帝功劳的有:经纬天地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布义行刚曰景,柔质慈民曰惠,克定祸乱曰武,功德盛大曰高,如天好生曰仁,绥柔士民曰德;批评的有: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杀戮无辜曰厉;表示同情的则有: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例如,汉高祖之子刘盈即位后,为人柔弱,国家大事都由吕后决定,基本上沿袭了黄老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政治上比较清明,所以刘盈死后被谥为“惠”,史称汉惠帝。此后两朝皇帝当政时,国泰民安,百姓富足,则先后谥为文、景,即汉文帝、汉景帝。东汉灵帝时,宦官专权,朝政昏乱,但还没有造成太大的动乱,故谥为“灵”。隋炀帝杨广奢侈荒淫,穷兵黩武,破坏礼仪,遂谥为“炀”。此外,如西晋怀帝、愍帝、东晋哀帝,这几位皇帝基本上都是年幼即位,国家大权为大臣所把持,后世为表同情,故谥为“怀”、“愍”、“哀”。后来,为了涵盖皇帝一生的作为,谥号越来越长,例如,明太祖朱元璋的谥号为“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谥号为“承天广运神功圣德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谥号按每两字断句,连读,记录了此皇帝一生的事迹,最后一个字就是最能代表皇帝一生事迹的字。如朱元璋、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是明、清两朝的开国皇帝,“功德盛大曰高”,故谥号的最后一个字都为“高”。

庙号,是帝王死后,其后代在宗庙祭祀时追尊一种称号。根据《辞海》的解释:“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始于殷代,其后历代封建帝王,都有庙号。”也就是说,皇帝死后,在立神牌祭祀供奉他时,要有一个称谓,这就是庙号。按规定,各朝第一代皇帝的庙号称“祖”,有太祖、高祖、世祖等,以后则一般称为“宗”,有太宗、世宗、穆宗等。其实,并非所有的皇帝都能得到“某某祖”或“某某宗”的庙号,商代和汉代的很多皇帝死后,都只有谥号,而没有庙号。明代时,第二代皇帝,朱元璋之孙朱允炆,谥号为“恭闵惠皇帝”,但没有庙号。此外,庙号的规制又有了变化,除了开国皇帝外,其他皇帝的庙号也可称“祖”。例如,第三代皇帝朱棣,庙号就为“成祖”。到了清代以后,同样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除了第一代君王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庙号为“太祖”外,第三代皇帝爱新觉罗·福临的庙号为“世祖”,第四代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庙号为“圣祖”,其他的仍为“某某宗”。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东夷族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百科

    东夷族来源:东夷是中国古代,尤其是商朝、周朝时期,对东部部族的称呼。随着商代的东夷与华夏的融合,东夷后来改为对东方外族的泛称。在中国中心主义的天下观中,东夷和北狄、西戎、南蛮并称四夷。夷的族称,今所见为当时确证的,以甲骨卜辞关于尸(夷)方的记录为最早;古籍记载则夏代的东方已有众多夷人的方国部落。《后

  • 汤圆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百科

    正月十五将近,又到了吃汤圆的日子。但是,你知道中国人是何时才开始吃“汤圆”的吗?1、汤圆起源于何时?我们先看几个传说故事:故事一:传说有次元宵节,乾隆爷下江南,在村庄里迷路了,肚中又饥又渴,就向一户农家敲门寻些吃的。开门的是位老婆婆,她家里很穷,没啥食材,只有一些糯米粉和黑芝

  • 酒过三巡 菜过五味的具体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百科

    1、含义 在评书与旧戏中经常可以听到“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的话。 所谓“三巡”,就是三遍。主人给每位客人斟一次酒,如巡城一圈,斟过三次,客人都喝光了,这就叫“酒过三巡”。 这句套话表明宴饮已经到了一定的深度,有什么实质性的

  • 古代为何会把夫妻之事称为周公之礼?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百科

    “成之以礼得幸福、成之非礼得不幸”,这不是道德律,而是价值律。 人们会把夫妻之事戏称“周公之礼”,其来有自。须知人类最重要的教育,从古及今,便是性教育,一则需要养成正常的伦理,二则需要养成优美的感情。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rdq

  • 化缘称呼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百科

    古代和尚经常要手持钵盂,游走四方,化缘求食。就连《西游记》里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不例外,他也要手托紫金钵盂,腾云驾雾地前去为唐僧化缘。和尚化缘可并不是因为寺院缺少食物,事实上古代寺院多有功德田产,还有一定产业,并不缺乏钱物。化缘的行为主要是基于佛教理念。1、化缘是什么意思基本含义:和尚、尼姑或道士向人

  • 古代女人怎么称呼丈夫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百科

    中国几千年来夫妻之间的称呼变化着实不少。1、良人最早时妻子称呼自己的丈夫"良人",好听吧!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古代丈夫们光辉高大的形象,古诗里就有"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 "良人"一词显示不出男女性别,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良人";丈夫称自己的妻子亦为"良人。从这儿可以看出当时男女地位大抵还是

  • 石榴裙称呼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百科

    “石榴裙下死,做鬼也风流”形容男人拜倒在女人脚下不能自拔。那么,石榴裙是什么裙?男人何以“拜倒在石榴裙下”呢。“石榴裙”本是古代女子所穿的绣石榴花的大红裙子,一说是红艳颜色的长裙。“石榴裙”一词,最早出于

  • 二百五的来历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百科

    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五行,五行分别对应五个方位。古代厕所建造在北面偏东的位置,厨房要建造在南面偏东。去南方时,习惯说南下,去北方时,习惯说北上。当要去厕所时要去院子的北面,所以说上厕所。当要去厨房时,要去院子的南面,所以说下厨房。2.俗语为什么是不三不四?古人称天为一、地为二

  • 父母官称呼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百科

    “父母官”一词来源于《礼记·大学》:“《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孟子·梁惠王上》:“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之父母也?&rdq

  • 替罪羊称呼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百科

    “替罪羊”一词是舶来品。对应英文有scapegoat、whipping boy。世界各地都习惯于用“替罪羊”一词,比喻代人受过的人。羊是古代祭祀中必不可少的最主要的祭品。羊除了用作献祭上帝的牺牲,还承担了一项任务,就是给人类“替罪&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