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素来是一个博物学文化兴盛的国家。早在中世纪,英国就有许多人开始非常仔细的观察自然界。到了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英国大肆进行殖民扩张,英国人的足迹遍布了世界各地。
这些英国人将世界各地的特产,包括各种奇形怪状的动植物标本纷纷带回英国,吊起了很多英国人的好奇心,许多英国人也因此染上了搜集来自“新世界”的动植物标本这一爱好,博物学在英国得到了长足发展。
莎翁作品中的博物学意象
著名戏剧家布莱希特说过:“莎士比亚凭借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用博物世界中具体事物来比喻抽象的概念。这些新颖巧妙的比喻,华美而恰当的修饰使人物形象鲜明、生气鲜活,使严谨的逻辑推理变得生动有趣、曲折跌宕,想要真正读懂莎士比亚,必须对诗中涉及的“博物学”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迄今为止,莎士比亚的作品几乎都被翻译成了中文。但很多译者由于头脑中没有博物学这一概念,所以在翻译时没有注意到莎士比亚的博物学修养,对莎士比亚作品中的许多动植物的翻译并不准确。
如果说只是翻译一种生物的名称时不够准确,还不足以影响读者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理解的话,那么对于莎士比亚作品中出现具有象征意义的博物学知识,如果翻译出现了偏差,就会影响对原著的理解了。
潜鸟是一种善于游泳和潜水的鸟类,在英国它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常被代指“无耻之徒”。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麦克白》中,主人公麦克白出于对身边一个不忠的仆人的愤怒,将其称为“一只面色煞白的潜鸟”。
但这句话在译成中文时,却被直译成了“脸色惨白的水鸟”,让读者读起来以为这位仆人是由于害怕或者其他原因而脸色惨白,却有意无意地抹掉了“潜鸟”本身带有的“无耻之徒”的引申负面含义。
类似的翻译还出现在“鸿鹅( cormorant )”的翻译上。鸿鹅又名鱼鹰,善于潜水捕食鱼类。在中国,由于鸿鹅对爱情十分忠贞,寻找到伴侣后,从建巢孵卵到哺育幼雏,都是雌雄鸿鹅共同进行的,因此被视为美满婚姻的象征。
但在英国,鸿鹅有着和中国截然不同的引申含义。英国人认为这种鸟整天不停地捕鱼,觉得它贪吃,因此将它视作“贪婪”的象征,与中国完全相反。
莎士比亚在戏剧中多次以“鸿鹅”这种鸟类来讽刺剥削阶级,写下过“一只不知足的鸿鹅"、“吞噬着一切的鸿鹅” 等台词。但中国译者在翻译这些台词时,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鸿鹅引申含义的理解,将“cormorant”直译成了中国神话传说中贪婪的神兽“饕餮”。
译者用“饕餮”来翻译“cormorant”,暴露出了博物学知识方面的匮乏。“鸿鹅”在莎剧中一再出现,是因为精通博物学的莎士比亚对这种鸟类及其代表的引申含义非常熟悉,但在翻译成中文时,翻译的人却由于缺乏博物学知识,让中国读者失去了解英国关于这种鸟类象征意义的机会。
如何正确翻译莎翁作品
由于语言上的差别,经常会出现某些物种在英语中具有某种特殊含义,但在汉语中却没有这种含义的事情。于是译者往往喜欢用替代法翻译,用汉语中另一个物种替代英语中的某个象征物,使两者象征含义基本相同。
正是因为有些词在英语里是贬义,而在汉语中是褒义,所以在翻译时,显然不可能直接无条件地翻译过来,这就是不同国家文化上的差异。从博物学的角度来解释,就是“这一个”不能被“另一个”替代。
翻译的根本任务或意义在于让中国读者去了莎翁原文中的文化现象、思维方式和修辞手段,而不是把原文拿来解释或论证中国文化语境中本已有的思想或艺术。因此,翻译应该是呈现原文中的意义、意象和意境,而不是遮蔽或牺牲它们。
要注意的是,这种转换必须有度。如果译者总是用中国特有的同语和意象去翻译英国的物,那么中国读者就会认为英国人跟我们是同样的思维,没什么区别,这是违背文化交流的宗旨的。
很多译者由于不具备博物学知识,在碰到莎士比亚笔下形形色色的动植物形象时,往往祭出中国本土特有的形象资源进行替换翻译,造成的后果就是原文形象被具有相同寓意的中国文化中的形象替代,会影响中国读者对英国动植物资源及其文化形象的了解。
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这就要求翻译者应该增强博物学意识,弥补博物学知识,深入了解莎士比亚所处时代色彩缤纷、趣味盎然的博物学景观。
这么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可以让翻译的作品充分传 递莎士比亚的思想和情操,并将该种情愫完善演绎传递给读者,使读者在愉悦和轻松中走入历史,深刻 理解和体会当时的历史背景,让读者感受到了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 “真” “情” “切”,领悟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