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君主,都有一个习惯,凡是与众人有关的东西,都要分开,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君主的自称,也是一样。
秦朝建立之前的国家,因势力都不是很强大,君主相对还都比较谦逊,往往自称为“孤”或“寡人”。“孤”者,谓高处不胜寒,自己不能与众也;“寡人”,“寡德之人也”,就是谦逊的认为自己的德行还有所欠缺。君主这些自称,和古代人常自称“在下”、“卑下”、“不才”意思差不了多少。
至于“朕”,就不一样了,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对“朕”就有解释:“朕,身也。”也就是说,先秦以前,“朕”是所有人的第一人称代词,不论尊卑贵贱,都可以运用,相当于后来的“我”字。可是,秦朝建立以后,“朕”的运用就发生了变化。《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嬴政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自称曰朕”。从此,“朕”成了君主的专用自称,与一般百姓无缘了。从这一自称的变化也可以看出,秦始皇当时以为,自己已经非常强大,不再需要那么谦逊了,以后所有的君主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