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歆:编制《山海经》,助王莽篡汉夺位被奉为国师,又密谋反叛?
在动荡不安的西汉末年,汉代经学大师刘歆也一直在追寻着明主,以期为西汉带来繁荣富强。陷身于政权之争的文人有许多。但是能像刘歆一样头脑清醒且明是非,不陷于愚忠的文人却少之又少。
受王莽赏识,仕途开始一帆风顺
刘歆,汉高祖刘邦的侄子,其父为刘向。父子二人共同编制《山海经》。刘歆十分有才,他擅长天文学和史学,在儒学上造诣颇高。可是却一直郁郁不得志,难展其才。
刘歆推崇古文经学,这与当时汉朝朝中推崇今文经学的政治势力意见相悖,因此刘歆受到了排挤和轻视。而王莽则是刘歆仕途的福星。他们二人志趣相投,很快就成了至交好友。
随着王莽在朝中地位日渐升高,刘歆的政治地位也开始水涨船高。
公元9年,王莽夺位成功,刘歆被奉为国师。这是他人生中地位最高的时期。
按道理来说,刘歆所推崇的古文经学为王莽篡权提供了许多理论基础,让王莽即位得以名正言顺,刘歆与王莽的关系应该会越来越好。可为何二人最终却反目成仇了呢?
追随明君,以期改变社会现状
自汉哀帝起,西汉就早已不复文景之治时的盛况了。汉哀帝终日沉溺于酒色,无心国事。土地兼并和自然灾害致民怨四起,百姓民不聊生。后来,汉宣帝和汉平帝相继年幼继位,大权旁落,朝堂一片混乱。
王莽其人,节俭朴素,礼贤下士且关心平民。在刘歆看来,比当朝皇帝合格许多。因此一心一意追随王莽,为王莽把握政权费心费力。
于刘歆而言,尊崇儒家思想的他,民本思想深种。若是有明君可以挽救濒临溃败的西汉,救百姓于水火之中,那必然是天大的好事。因此他对王莽改立新朝十分支持。
其次,刘歆与王莽情同知己,他十分信任这个好朋友。认为王莽会有一番利国利民的作为,所以对王莽十分信任。
看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刘歆所坚持的儒家思想提倡"忠臣孝子",可是面对王莽执政后天下大乱的情势和自己的遭遇,刘歆的思想有所改变。
刘歆的两个儿子才华横溢,颇有才能,得王莽器重,最后却疑因涉及谋反案而被处死。
身为太子妃的女儿也卷入谋反案而被逼死。想刘歆一片忠心,两子一女却都惨遭疑心而死,刘歆对王莽的猜忌之心和狠毒有所不满。
此外,由于王莽大兴土木,讨伐匈奴和边境小国,致使赋税繁重,百姓苦不堪言。天灾人祸,百姓流离失所。流民逃跑成为强盗,一时之间,天下大乱。而王莽对此竟束手无策,无动于衷。
种种事件,让刘歆对王莽失去了信心,也造成了刘歆对王莽的叛变。刘歆一心追随的明主原来不过是权势的追捧者。
先前表现的爱民亲民也都是假象,王莽在位期间并无什么利国利民的大成就,反而让百姓的生活更加水深火热,刘歆对王莽的期望值彻底跌落谷底。
另择明君,挽救汉朝
王涉为王莽的弟弟,听信了江湖术士西门君惠的话,认为"汉室当复兴,国师公刘秀当为天子!"
因此他找到董忠作为帮手,又找到了刘歆,打算密谋造反之事。但刘歆坚决不肯,王涉苦苦相劝,刘歆才同意。
三人打算好了劫持王莽,投靠刘秀。可最终由于官员孙伋向王莽告密,导致董忠被杀,王涉、刘歆二人自杀。谋反行动失败。
其实,刘歆和王莽都是渴望国富民强,为百姓带来富裕生活的有志之人。只是王莽在治国之道上有所不足,过度急于拓宽边境,加重百姓赋税负担。
此外,于改制一事上也过于心急,触及大多数人的利益,引起贵族阶级的不满,最终引发了赤眉绿林起义,终结了王莽新朝。
刘歆对王莽虽失望不已,可他的理智和清醒让他又以刘秀为明君,投靠刘秀,再度匡扶汉室。
儿女的死也好,对王莽的失望也罢,刘歆他从未忘记自己所信奉的儒家思想中"民为贵"的原则。他渴望再有一个明智的君主来挽救西汉,挽救人民。
仅王涉的劝说并不足以让刘歆背叛王莽。刘歆明白,王莽所建立的新朝气数已尽,何不另寻有才之人来挽救危亡?
这也是刘歆的明智之举。已知王莽无治国之能,再加上先前的杀子之仇,刘歆会伙同王涉、董忠等人谋反也是情理之中。
刘歆为支持王莽篡权所作的牺牲
刘歆作为汉代经学大家,他在经学和儒学上的造诣颇高。而这一点让他颇得王莽重视。
汉武帝之后,儒学思想成为汉代思想的主流。儒家思想强调为人臣子的忠诚。即便君主失德,臣子也不能背弃君主,否则将为世人所不容。而这一点阻碍了王莽篡位。
于是刘歆就以借修订典籍之名对许多经书擅加改正,添加了许多王莽篡权需要的理论。
借尧舜禅让一例深化禅让的意义和重要性,让世人接受"禅让"这一制度和说法。后来,"禅让"就成了中国历史上谋权篡位的代名词。
刘歆推崇的是古文经学,他对经书典籍的重视程度是非同一般的。可是为了王莽能名正言顺的登基,他不惜篡改古籍。可见刘歆对王莽建立新朝,造福百姓的信心和期望。
刘歆政治立场,与王莽相识相知
刘歆为王莽所营造的礼贤下士,亲民爱民的形象所欺骗,一心拥护王莽篡位。在他以为王莽会是贤德君主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和王莽站在一起,连带自己的儿女都为王莽效力。
刘歆的政治立场就是始终拥护明君。当发现王莽并非明君,刘歆选择离开,另寻贤君。西汉末年,那样动乱的局势之中,刘歆没有囿于愚忠,而是明智的选择放弃王莽。
他在政治上始终都是清醒而又理智的。虽然谋反并没有成功,但是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他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个称职的政客。如果王莽更有才能,更能治理好天下,王莽新朝没有灭亡,刘歆或许能够跟随王莽做出更伟大的成就。
刘歆和王莽都支持古文经学,他们都选择从古文经学中寻找治理和改变社会的方式。因此,共同的理想让他们走到一起。刘歆负责理论探索,王莽则负责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
这样的配合本该天衣无缝。可是最终却王莽改制失败,刘歆被官员排挤,于是选择另谋出路,放弃了王莽,甚至与王莽倒戈相向。
相比较之下,于谦忠于明英宗,即便为奸人谗言所害未曾背叛明英宗就不是那么的明智了。若于谦能再寻得一位懂得惜才,善用才的君主,于谦一定能前途光明。而刘歆则做了与于谦完全不同的选择。
虽然叛变失败,可是劫持王莽,投靠"南阳刘秀"显示了刘歆与众不同的政治判断。他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盲目效忠。他会追随明君,以自己在古文经学上的才能为君主治理天下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