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凿壁偷光人名是谁(匡衡家境贫寒凿壁偷光但结局大跌眼镜)

凿壁偷光人名是谁(匡衡家境贫寒凿壁偷光但结局大跌眼镜)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439 更新时间:2024/1/24 9:59:29

匡衡家境贫寒凿壁偷光,终成一代名臣,为什么还要贪污?

匡衡的大名,相信不管是成人还是小朋友,都对其略知一二。

尤其是其凿壁偷光的故事,更是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刻苦学习,成为很多人的榜样,也是大人经常用来鼓励小朋友读书的一个典型案例。

对于历史人物如果不是深入研究,大多数时候是不全面的,匡衡也是如此。

很多自媒体写手为了吸引眼球,不经过严谨的研究,或者为了流量故意捏造歪曲事实,将匡衡说成一个人生翻转的人物,大意是匡衡小时候很励志。

但是长大之后当了丞相却与宦官石显沆瀣一气,残害忠良,最终被因为贪污被皇帝罢免,郁郁而终,这样的描写是很吸引眼球,但这并不是事实的真相。

励志的匡衡

匡衡是现在的山东枣庄一代的人,他家里世代务农,这意味着匡衡家里并不富裕,非常的贫穷,但是匡衡不一般,他坚信知识改变命运,所以一直非常努力地学习。

但由于太贫穷,匡衡无法脱产读书,于是不得不给地主家帮工,换取工钱,让自己读书,白天帮工,晚上读书,但匡衡买不起灯油,所以匡衡非常苦恼。

一次意外之下,匡衡发现隔壁地主家的灯光可以通过缝隙穿透过来,匡衡于是把缝隙扩大了一点,借着灯光读书,这就是著名的凿壁偷光的故事。

匡衡还有幸能够拜当时的博士为师读书,学习《诗经》,由于匡衡非常勤奋,或许没有钱没其他的书籍,匡衡对《诗经》的理解非常的透彻。

《汉书》卷八十一《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中关于匡衡对《诗经》理解的程度是这样描述的:“无说《诗》,匡鼎来;匡语《诗》,解人颐。”只要匡衡来解读《诗经》,没有能难倒他的地方。

汉朝是没有科举的,不过汉朝有规定,如果能拜博士为师,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

即使如此,匡衡的考试并不是一帆风顺,或许是因为没有背景,又或者是他对《诗经》的理解已经名声在外,匡衡在第九次考试的时候得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实现了人生逆袭

名臣匡衡

虽然只是得了丙科,但是匡衡解读《诗经》已经名声在外,就连当时的太子都对匡衡也有好感,这个太子即位以后就是汉元帝,汉元帝即位后,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

而此时长安附近发生了地震,于是匡衡就上书汉元帝,引用《诗经》的道理,劝诫汉元帝要节俭,亲贤臣,远小人,并在老百姓中传播教化。

匡衡的奏书得到元帝的赞赏,匡衡因此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汉元帝还多次请匡衡讲解《诗经》,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又代为丞相,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

匡衡在丞相的位置上也是兢兢业业,做了不少有利于家国的事情,他的很多建议也得到了汉元帝的赞赏,算得上是一个名相吧,虽然比不上萧何曹参

无奈的匡衡

两汉时期,一直被外戚和宦官专权所困扰,汉元帝后期时,宦官石显为中书令,他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按照现在的话这个石显其实就是狐假虎威。

但是汉元帝又特别宠幸这个石显,好多大臣包括匡衡在内,都对石显敢怒不敢言,但匡衡还是有操守的,他并没有跟石显同流合污,但也没有旗帜鲜明的反对,这是大多数文人的选择。

也正因为如此,匡衡被歪曲成与石显同流合污,迫害大臣,毕竟他没有反对石显,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一个是旗帜鲜明的反对的,谁反对谁就得死。

汉元帝死后,汉成帝即位,匡衡抓住机会弹劾石显,石显被贬为平民,在回乡的路上去世,但司隶校尉王尊同时也弹劾匡衡,他在石显掌权的时候趋炎附势,现在弹劾了,又不自陈不忠之罪。

匡衡完成弹劾任务,也觉得自己做得不对,于是乞求汉成帝告老还乡,但是汉成帝安抚了他,让他继续做丞相。

但此时的匡衡已经想告别朝堂,加上他的儿子闯祸,他已经无心在朝堂上了,刚好有人弹劾他侵占土地,于是借此机会他终于被皇帝免职,告老还乡。

而对于匡衡的贪污,有记载的也只是在汉元帝封其为乐安侯,其侯国食封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匡衡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

至于说匡衡已经位高权重,还要侵占土地,没有当过农民,或许不能明白农民对于土地渴望程度到底有多大。

标签: 凿壁匡衡偷光人名家境眼镜结局贫寒

更多文章

  • 社会上三教九流指什么人群(三教九流所指人物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三教九流,介绍,人群,人物,社会,什么

    “三教九流”指哪三教?哪九流?为何老师被人骂为“臭老九”。“三教九流”用来泛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但很多人不知道,“三教九流”中的三教和九流,各指哪三教?哪九流?同理,人们常用“臭老九”来骂老师,但却不知道人们为何骂老师“臭老九”。 “三教”最开始指我国先秦时期的三大宗教:儒家、墨家和道家。儒家是

  • 书法四大家是哪四位(我国古代书法四大家的代表作品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书法,特点,作品,代表,古代,我国,大家

    中国书法史上的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谁的字最适合初学者临摹?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这四个人是中国书法史上的楷书四大家,他们的书法成就非常的高,尤其是在他们的楷书书法上。就他们对于后世的书法贡献来看,在书法史上,颜真卿的成就显然是要高于赵孟頫、欧阳询和柳公权的。颜真卿的书法风格非常特殊,较之其

  • 孙权劝学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吕蒙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劝学,简介,吕蒙想,孙权,作者,写作,背景,思想,表达,感情

    《孙权劝学》成就了吕蒙,也说明学历不等于能力,但学习才有能力。孙权劝学的故事出自北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说的是:东汉末年东吴的将领吕蒙,最初作为部将,常奉命率兵冲锋陷阵提刀砍人。后来,吕蒙累功升任为独当一面的主将,这需要就不只是敢于冲锋的勇武,还要有掌握战局、战术布置的谋略了。东吴的老板孙权就

  • 唐僧性格特征及表现(西游记中师徒四人代表着四种性格)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性格,师徒,唐僧,特征,表现,代表,西游记

    《西游记》师徒四人,代表着人生四种性格!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大家并不陌生。后被拍成电视,是70后80后童年必看剧,当年可是火爆一时,也是好多人美好的童年记忆。这次,不谈千变万化妖魔鬼怪,也不谈九天仙佛无上神仙;同大家谈一谈师徒四人身上折射出现实中人的性格。 特点:感性较低、忍耐性高、不会随

  • 灶王爷上天是几月几日(关于灶王爷的传说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灶王爷,传说,介绍,故事,几日,关于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以前的农村习俗在腊月二十三这天晚上要“祭灶”又称“辞灶”。要供养上鸡、鱼、大肉、糖瓜、酒水香茗,一家人跪于案前焚香烧纸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烧纸时还要烧“纸夹马”好让灶王爷骑着上天庭。所以“祭灶”又称为“烧纸马”或“发纸马”。灶王爷

  • 成洁思汗是哪里人(成吉思汗到底是属于中国还是外蒙古人)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成洁思汗,外蒙,古人,成吉思汗,属于,中国,哪里人,到底,还是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到底是属于中国还是外蒙古?看专家如何分析!铁木真到底是哪里人?原本这不算是一个问题,但随着近代蒙古国的成立,这个问题的答案忽然变得模糊起来。如今很多人都会去内蒙古大草原旅游,很多人都会选择去鄂尔多斯看看,只因为铁木真的陵墓就在那里,到过的游客都会被铁木真的陵墓所震撼。其实,鄂尔多斯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的由来和含义(关于萧何的故事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萧何败,典故,含义,简介,由来,故事,关于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什么意思?关于萧何的典故介绍!萧何是西汉丞相,也是被刘邦评为第一功的人,刘邦在夺取了天下之后,有一次大宴群臣,就问大臣们:“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能够打败西楚霸王项羽而当上皇帝吗?”众位大臣纷纷说是因为陛下是天定的天子,能力超群之类的奉承话,可是刘邦自己却说:“你们都说错了,运筹于帷幄之

  • 丞相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古代丞相和宰相是一回事吗)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丞相,官职,宰相,相当,古代,现在,什么

    古代“丞相”和“宰相”是一回事吗?丞相是个官名,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部长、行政部长。宰相就是皇帝身边最高的长官了。当然在中国古代,两个官职经常会混用,比如皇帝身边有“总管”(宦官)身边有“内侍总管”,这些都是宰相的一种。但是在现代汉语中,“丞相”和“宰相”往往分开来指不同的官职。所以大家要分清这两个字

  • 陈法蓉主演的电视剧有哪些好看(陈法蓉13部经典电视剧)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陈法蓉,电视剧,经典,主演,好看,哪些,13

    盘点“陈法蓉”13部经典电视剧,哪一部让你印象最深刻? 豆瓣评分:8.3。主演:于波、杨俊毅、蔡少芬、陈法蓉。讲述了三个家族五百年的恩怨,展开了一个回环复杂、悲欢离合的传奇故事。 豆瓣评分:7.1。主演:蔡少芬、陈法蓉、于波、杨俊毅。讲述了诸葛孔明穷毕生精力完成的“八阵图”,因为他的骤然辞世而不

  • 陈浩民蒋丽莎哪年结婚的(陈浩民和蒋丽莎是怎么认识的)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蒋丽莎,陈浩民,结婚,认识,怎么

    陈浩民妻子5年生4胎,扬言还要再生,古装王子怎么开始被群嘲了!陈浩民,想必大家都是蛮熟悉的。1969年出生的陈浩民,现如今已经51岁。拥有4个孩子的陈浩民,扬言还要生5胎。近年来,陈浩民的新闻大多是不心疼老婆,5年连生4胎。引起网友一阵莫名其妙,还有嘲笑与不理解。不停生孩子,这到底是怎样一种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