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李亨于灵武即位称帝(李亨是谁的儿子)

李亨于灵武即位称帝(李亨是谁的儿子)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772 更新时间:2024/1/16 14:13:50

李亨灵武继位,也许这背后也存在寿王李瑁对唐玄宗报复的因素!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在群臣的拥护下,于灵武即位称帝,改元至德,大唐开始对安禄山叛军进行了有组织的反击。

“(天宝十五载)七月甲子,(肃宗)即皇帝位于灵武。敬崇徽号,上尊圣皇曰上皇天帝……大赦天下,改元曰至德。”---《旧唐书》

那么在这里,小编抛出了一个关乎灵魂的问题,李亨称帝改元,并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是不是政变?

小编以为,这就是政变,而且是一场有预谋的政变。

而这场政变,其实早在马嵬驿就已经有苗头了,或者说马嵬驿兵变也许就是李亨称帝的前奏。

因为马嵬驿兵变后,李隆基之所以同意李亨留下,只是为了收复大唐河山,并不是退位。

马嵬驿兵变诛杀杨国忠,赐死杨贵妃后,按照原定计划,李隆基还是要继续逃亡蜀中避难的,根本没有想过要组织兵力对安禄山叛军进行反击。

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就在逃亡车架准备出发的时候,竟然出现了百姓成群哭泣,并挽留太子李亨以期收复国都长安的场景。

“(天宝十五载六月)丁酉,至马嵬顿,六军不进,请诛杨氏。于是诛国忠,赐贵妃自尽。

车驾将发,留上(肃宗)在后宣谕百姓。众泣而言曰:[逆胡背恩,主上播越,臣等生于圣代,世为唐民,愿戮力一心,为国讨贼,请从太子收复长安。”---《旧唐书》

没有人知道这些百姓是不是李亨找来的群演,但这些已经不重要了。

反正结果就是,李亨抓住了李隆基内心深处始终无法抛却的“圣人”骄傲,依靠这群百姓的哭泣挽留,得以和李隆基分道扬镳。

从此彻底脱离了既是君又是父的李隆基带给他的人生阴影,跑到自己的行宫灵武后,召集了天下忠于大唐的臣民,扛起了收复江山的大旗,并坐上了皇帝宝座。

李亨虽然称帝了,但我们需要认识到一点的是,李隆基虽然同意李亨便宜行事,只是让李亨尽到太子之职,但没有退位的意思。

"汝好去!百姓属望,慎勿违之。莫以吾为意。且西戎北狄,吾尝厚之,今国步艰难,必得其用,汝其勉之!”---《旧唐书》

也就是说,就算反击安禄山叛军是李亨组织的,就算李隆基躲到蜀中避难,但依然无法改变李隆基是大唐皇帝的事实。

那么太子李亨又如何敢在灵武继位,改元称帝?这期间,自然少不了群臣的从龙之心,李隆基远在蜀中,如今拥护太子登基,自然少不了自己的一份功劳。

裴冕杜鸿渐等从容进曰:今寇逆乱常,毒流函谷,主上倦勤大位,移幸蜀川。

江山阻险,奏请路绝,宗社神器,须有所归。万姓颙颙,思崇明圣,天意人事,不可固违。伏愿殿下顺其乐推,以安社稷,王者之大孝也。”---《旧唐书》

李亨一开始当然是拒绝的,样子还是要做的。

“俟平寇逆,奉迎銮舆,从容储闱,侍膳左右,岂不乐哉!”---《旧唐书》

但在群臣的六次恭请登基后,李亨才安心坐上了早已垂涎的皇帝宝座。

“冕等凡六上笺,辞情激切,上不获已,乃从。”---《旧唐书》

李亨称帝已经铁板钉钉了,那么问题来了。

裴冕、杜鸿渐之辈如何肯定李隆基逃到蜀中,就一定是对皇位厌倦了?就一定是对权力缺乏兴趣了?

就因为天宝十五年来,老皇帝相继宠幸奸相李林甫、杨国忠之流,以致朝纲糜烂,安禄山反?那也太主观了。

汪郎以为,裴冕、杜鸿渐之辈敢以李隆基厌倦做皇帝,所以才逃到蜀中的理由来劝进李亨称帝,这其中不能忽视一个人的存在,他就是寿王李瑁!

汪郎以为,正是寿王李瑁给予裴冕、杜鸿渐之辈的信心,才使得他们敢抛弃李隆基,拥护李亨称帝。

为什么是寿王李瑁?

因为马嵬驿兵变后,李瑁是传达李隆基圣旨,要求李亨留下收拾残局的当事人之一。

“令高力士与寿王瑁送太子内人及服御等物,留后军厩马从上。”---《旧唐书》

这就是说,寿王李瑁传旨,里面大有文章可做。

林雪老师饰演的安禄山形象

如果李瑁一口咬定,大唐皇帝李隆基在马嵬驿之所以要留下太子李亨,其实就是因为自己年迈,已无力管理朝政,收复长安。

所以他传位于太子,就是希望太子能够早日平定安禄山,还天下一个太平,那么还有谁敢质疑?

就算李瑁假传圣旨,但此时的高力士远在蜀中,谁又能跑到蜀中去求证?

而且李亨登基当天,诏令天下时有这么一句,“圣皇久厌大位,思传眇身”,只是这句话由李亨说出来,谁信?

但这句话由李瑁说出来,就有信服力了。

毕竟自天宝以来,李隆基只顾享乐,对朝政不闻不问,任由李林甫、杨国忠之流把控朝政,对太子李亨却是打压、提防。

李亨虽为太子,但在奸相的操纵下,身家性命岌岌可危,多次险遭前太子李瑛之祸,李隆基又如何会“久厌大位,思传眇身”?

而李瑁不一样。

他是马嵬驿兵变后,百姓哭泣挽留太子李亨收复长安之时,奉命传旨的人。

他说李隆基“久厌大位”,想要传给太子,那么李亨改元称帝就名正言顺了,如果有人不信,那你去蜀中求证去呗,反正这是太上皇当初的“口谕”。

有人要问,李瑁为什么要背叛自己的父亲,去支持李亨称帝?汪郎认为,这正是他对李隆基的怨恨,怒而伺机报复!

李瑁,李隆基第十八个儿子,其母武惠妃,女皇武则天的侄孙女。

说实话,李瑁是个蛮可怜的皇子。

为什么呢?

他是其母武惠妃争权夺利的一枚棋子,然而,即使当时的太子李瑛遭武惠妃污蔑后被赐死,但最终登上太子之位的是李亨,也就是说,武惠妃为他人作嫁衣裳。

而且李瑁出生后就被寄养在伯父宁王李宪家中,虽然是皇子,但对外却是以元己子称呼(宁王妃姓元),十余年都生活在宁王府。故而,当时的大明宫中虽然知道有他这位十八郎的存在,但实际上没什么用。

所以就算其母武惠妃深得李隆基宠爱,就算期间有李林甫力挺其母为他争夺太子之位,但并不占据其他优势,而关键的一点就在于,他和父亲李隆基之间的关系并不亲密。

生了很多儿子的李隆基,真的不差李瑁这一个儿子。

而最可怜的是,其母武惠妃死后,李瑁在李隆基眼前的存在感再一次降低,以至于自己的妃子杨玉环被父亲李隆基夺走了。

这深刻向世人展示了没娘的孩子像根草(尽管他死去的母亲被敕为皇后,葬于敬陵)。

这好比什么?这好比在大唐亿兆百姓面前,李隆基扒光了李瑁的衣服,拉到长安的大街上游行了一样,这若是发生在民间的普通百姓家,恐怕早已被唾弃千万遍了。

夺妻之恨不共戴天,何况这夺妻之人是皇帝,是自己的父亲。

只是李瑁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太子李瑛说废就废,说杀就杀了,就更别说自己一个从小寄养在伯父家中不受待见的皇子,即使母亲受宠,那也是过去式了。

在这样的强势皇权、父权下挣扎生存的李瑁,能做的,就只能是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由寿王妃晋级为贵妃,离自己越来越远,遥不可及,高不可攀。

恨,也就在此刻埋下了。

凭什么,你李隆基可以决人生死,断人贵贱,夺人之妻?就凭你是皇帝?好,我就要让你失去皇权,失去操控大唐的一切。

是故,安禄山反,马嵬驿兵变,百姓哭泣挽留,传旨太子李亨,这一切都给了李瑁绝佳的复仇机会。

送太子内人及服御等物,留后军厩马从上”,偷偷说上几句掏心窝的话,鼓励自己的哥哥勇敢地追求权力的高峰,没有什么不可操作的。

李瑁带来的“皇帝口谕”,使得李亨的野心和太子一系文臣武将的从龙之心夹杂在一起发酵,改元称帝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而李亨的改元称帝,也使得李瑁完成了对李隆基夺妻之恨的复仇,最后寿终正寝,远比杨玉环死于非命,李隆基死于思念,李亨死于病痛,幸福得多了。

标签: 李亨称帝灵武即位儿子

更多文章

  • 弘一法师一生简介(弘一法师经典名言名句)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法师,名言,名句,简介,经典,一生

    弘一法师“爱是慈悲”!西湖上,一叶扁舟,被一缕目光牵着,慢慢地行着,似乎有诸多不忍,这目光来自一位年轻的日本女人。但终于,这叶舟解开了目光之绳,向远处飘然而去,不见了踪影。这舟上坐着的,已不是那个情深意切的翩翩佳公子李叔同,而是斩断情缘的僧人弘一法师,而在西湖边诀别的,是他相伴多年、情深意笃的日本爱

  •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意思(雁门太守行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甲光,城城,守行,日金鳞,赏析,雁门,意思

    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今河南宜阳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仕途阻塞。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早岁即工诗,见知于韩愈、皇甫湜,并和沈亚之友善,死时仅二十六岁。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像,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

  • 九门提督是什么意思(清朝九门提督是个多大的官衔级别)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提督,九门,官衔,意思,级别,清朝,什么

    九门提督是个多大的官?它主要都干些什么?“九门提督”是清朝时的驻京武官,正式官衔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简称九门提督或者步军统领。提督九门步军巡捕营统领出现的前期,是清初的顺治十六年(1660年)顺治皇帝增设的京城巡捕中营,当时由步军统领衙门主官节制。在此前的顺治十年(1653),顺治帝为了

  • 庚子赔款是什么意思(庚子赔款条约的来龙去脉)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赔款,条约,意思,来龙去脉,庚子,什么

    庚子赔款指的是1895年庚子捻军起义后,清政府被八国联军击败后,被迫签订的赔款条约。该条约规定,清政府需要向八国联军支付大量的赔偿金,并放弃对外交政策的控制权。庚子赔款的签订,对中国的国家威信和独立地位产生了极大的打击,也是中国近代以来一段十分痛苦的历史。庚子赔款条约的来龙去脉,可以追溯到1894年

  • 史文恭是梁山好汉吗(史文恭和林冲武功水平谁厉害)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史文恭,武功,好汉,林冲,梁山,水平,厉害

    史文恭是《水浒传》中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是当时朝廷的大将军,同时也是梁山泊的一个武艺高强的好汉。但是,关于史文恭的身份和武功水平,历来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争议。首先,我们来看史文恭是不是一个梁山好汉。在《水浒传》的故事中,史文恭是一个在朝中服务的大将军,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军事将领,因其忠勇无双,得到了

  • 三吏三别中的三别指的是什么(杜甫三吏三别的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吏,杜甫,内容,什么,别的

    杜甫的《三吏三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被誉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代表作品。《三吏三别》中的三别是指三种干部和杜甫的告别,三吏是指三位官吏对待民众的不同态度。全诗描绘了唐代的社会现实,反映了杜甫对于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的深刻关注和思考。“三别”即诗中的三次离别,分别是:一别:与徐衍《三吏》中

  • 西游记中精明的沙僧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沙僧,西游记,特点,性格,形象,分析,人物,精明

    小时候读西游记,以为唐僧软弱,猪八戒笨拙而又耍小聪明,沙和尚其实应该是傻和尚,取经的重任都是孙悟空的事情,后来才知道自己错了。唐僧师徒各个都是机灵鬼,小算盘都打得贼精,除了孙悟空降妖除魔任劳任怨问心无愧,猪八戒与沙和尚都是很聪明的人。表面上沙和尚无欲无求,其实他才是西天取经最坚定的人之一。这和动不动

  • 李小龙死亡真相死因(1973年丁佩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丁佩,李小龙,真相,死因,死亡,发生,1973年,家里,到底,什么

    水落石出?李小龙真正死因被揭开,1973年丁佩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李小龙的死因到底是什么?42年后丁佩亲口说出真相。李小龙之死到底什么才是真相?李小龙的死亡无疑是条爆炸新闻,可是体格强健的他为何会突然离世,更可疑的是他死在女星丁佩的家中,当年李小龙的死因被藏的严严实实,他的妻子琳达当众宣布不再追究。

  • 陈宝箴家族简介(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生平事迹)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陈宝箴,生平,祖父,陈寅恪,事迹,简介,家族

    陈宝箴:被慈禧赐死的湖南巡抚,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是陈寅恪先生的祖父,字相真,号右铭,晚年自号“四觉老人”。他为人足智多谋,且有实干能力。曾国藩以两江总督驻安庆时,待陈宝箴为上宾,视之为“海内奇士”,并赠对联给这位青年后辈,足见其看重之意。陈宝箴一生做过两件大事:为席宝田建策,生擒太平天国幼主洪天贵

  • 顺治皇帝的董鄂妃是董小宛吗(顺治董鄂妃叫什么名字)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董鄂妃,董小宛,皇帝,名字,顺治董,什么

    历史的真相:顺治的宠妃董鄂妃是董小宛吗?晚明清初的诗人曾经写过这样的一首诗《题董白小像绝句八首》之一:念家山破定风波,郎按新词妾唱歌恨杀南朝阮司马,累浓夫婿病愁多。乱梳云髻下高楼,尽室仓皇过渡头。锢盒金钗浑抛却,高家兵马在扬州。这首诗就是吴梅村给董小宛写的,董小宛真名叫董白!也就是当时鼎鼎有名的“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