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对人的影响有什么?
以史为鉴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然而这种说法比较空洞,我最讨厌一些自以为是的公司大领导开会的时候动不动就说什么韩信破斧成舟、项羽背水一战,这种以史为鉴让人哭笑不得。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格局吧,读史读多了能让人有一种大局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油盐不进,宠辱不惊。当然这对普通人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另当别论。当然,多了解一些政治军事斗争中的尔虞我诈,对人性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在为人处世中变得聪明一点,也算是不错的用途。个人建议学历史还是不要太功利,纯粹当打游戏看电影一样的爱好,效果会比较好一点。
学习历史是一种文化。而历史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我们可以避免很多决策性失误,这就是读史使人明智的原因,历史还能培养人的主观判断力和客观分析能力,这就是为什么说历史学的好的人很优秀。因他们说话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学历史还能陪养人的思辨思维。但是忘了说,历史就是文科玄学,高考黑洞,有毒啊,难啊。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祖先的经历,总是反映了当下人们的行动,当许多人常常困惑徘徊在现实中,历史就像一本百科全书,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理解历史,同样的故事,不同的理解,好像与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名人面对面交流,与他们的经验总是提醒我们,告诉我们,或停止。当然通过历史,每个人也可以从历史上得到一些自己需要的东西。真正有用的是自己的东西,给自己的生命可以有一定的经历,很多人看不起历史,鄙视历史,忘记历史的时间长短。
历史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历史是我们每个人的根,她连接着我们和我们脚下的土地,给我们归属感,试着设想一下,假若没有历史,我们会怎样理解这个世界?理解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不是凭空出现的,是祖辈用无数的生命,想我们一样平凡的生命,一点一点的累积起来的,如果这些东西没有记录,也就是说没有历史,我们会用怎样的形态去看待它呢?会像挥霍别人的钱一样随意。
历史不仅只是记录过往,同时的它也指向未来,历史总是在变得,却也总是不变,历史的主体是我们,虽然,可能我们永远无法被历史铭记,但毕竟有被铭记的可能,这就是一种期许,是埋在每个人骨子里的欲望,同时的,历史中的那些被铭记的,被赞赏的人,会成为我们的榜样,指引着每个人。如果遗忘历史,这个世界会用残忍的方式重演历史。比如,战争,虽然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一些数字,就像南京的30万,可是如果,你在那30万中,你失去的将会是一切。
二、从小立志对历史人物有什么影响呢?
从小就立远大志向的历史人物如下:
1、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2、项羽:秦始皇出巡,项羽观之曰:彼可取而代也,表达了项羽的雄心及志存高远;
3、始皇嬴政:幼年异国受辱,却考坚定的意志最终统一六国;
4、毛泽东:少年时就曾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向四方的远大抱负;
5、陈胜:虽然地位卑下,但从小就胸怀鸿鹄之志。
三、谁能举例说明历史人物性格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我觉得韩信的故事是典型的事例:
刘邦、项羽谁兴谁亡,实取决于韩信。这也是太史公书所记,齐国说客蒯通向韩信分析过的情势:「天下权在韩信」,也就是说,韩信的实力像秤锤一样,放在刘、项任何一边都会使另一边失衡。蒯通因而建议韩信维持刘、项之间的平衡,以便「三分天下,鼎足而居」,不仅与刘、项分庭抗礼,而且唯此才能保全身家性命,因为此时的韩信已经「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若依附任何一方,都难以受到信任,除非以天下相让,又如何来奖赏那天大的功劳呢?
然而韩信以为刘邦待他很好,不忍心背叛,又认为自己功劳很大,应可保住齐王的封爵,享受富贵;孰知项羽一破,刘邦就袭夺了齐王的军队,将韩信送往下邳当楚王,然不久就有人密告楚王要谋反。韩信虽杀了投靠他的项羽亡将钟离t,并亲自献给刘邦,仍被当了皇帝的刘邦捆绑带回,至此才觉悟政治无信义可言,才想到法家的名言:「狡兔死,猎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韩信被缚回朝后,降为毫无实权的淮阴侯,自然心生怨怼,称病不朝。
韩信之死
韩信帮刘邦打下天下,落到这个下场,心中当然怨忿不服,遂乘陈g出任钜鹿守时,与g密谋造反。公元前一九七年,陈g果然起兵,汉帝刘邦亲征,韩信密谋袭击吕后与太子,不幸为人告发。吕后得到萧何相国的帮助,诈称陈g已死,骗韩信来贺时,命武士把韩信抓住,立即斩之于长乐宫的钟室里,并夷其三族。太史公描述高祖闻韩信已死,「且喜且怜之」,真是传神之笔。韩信于斩前才悔恨不用蒯通之计,已经太晚太晚了。宋代张耒的诗句说得好:「登坛一日冠群雄,钟室仓皇念蒯通;能用能诛谁计策,嗟君终自愧萧公!」道出当年萧何月夜追韩信,并说动刘邦登坛拜为大将,而今则设计诱杀韩信于钟室,真是成亦萧何,败亦萧何!不胜感慨之至。韩信初无造反之意,若及时造反,极有可能成功。然而被贬之后,因郁气难消,始铤而走险,难怪司马迁感叹说:「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钱大昕也感慨说:「生惭哙等伍,那至结陈g」,既然羞与樊哙等人为伍,却要与陈g勾结谋反,则又何故?
●韩信惨死,并非才能不如刘邦;其军事才能更是刘望尘莫及。韩信谓刘邦能将兵十万,而他自己则多多益善,足见他在皇帝面前说话仍然自负如此。然而刘邦反问,多多益善何以为我所擒?韩信以陛下善于将将作答。其实,能将将先要能将兵,显然是不得已而言之;真确的答案应该是:玩真刀真枪的军事,刘远不如韩;搞阴谋诡计的政治,则韩远不如刘。韩信具有一些真诚高贵的品质,遂为奸诈的政治家所乘,落得一生好象就是为刘邦做走狗似的,注定是兔死狗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