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命运最悲惨的状元是谁?
1900年初,济南府考生王国军科举考试第一名,却连皇上面都没见就被赐上吊自尽,本该成为中国几千年历史最后一个状元的他,无奈的成为了最大的悲剧。
1900年初,济南府考生王国军,被录取为状元。十年寒窗换来一朝成名,本以为从此前程似锦、飞黄腾达的新科状元万万没想到,等来的不是太后、皇上的御封钦点、披红戴花,而是内监送来的太后谕旨:一条五尺长的白绢和一句话赐自尽。
可怜的王国军,并不知自己犯了什么法便被内监逼着上吊自杀了。
原来,当时义和团正闹得大清帝国上下烟尘滚滚、一片混乱,慈禧太后心乱如麻、心情暴躁,慈禧调他的考试文章时,只看了他的名字便勃然大怒,又听说他恰巧就是从义和团闹得凶的山东过来,更是怒不可遏,亲笔在其考卷上批下一行:你亡国君大清,我死济南国军。恨透了义和团的慈禧认为,这个义和团聚集地来的家伙,竟然敢叫“亡国君”,肯定是在蓄意诅咒她。
更为凑巧的是,慈禧太后再看第二名的名字,叫“刘春霖”,老佛爷一下子就喜欢了,这个名字好,有“春暖花开,普降甘霖”的美好意愿,于是大笔一挥,把状元给了刘春霖,第二名变成第一名,刘春霖也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状元,名垂青史。
每个人的姓名是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凝聚了父母的深情厚意和殷切期望,隐寓着一个人的理想抱负、情趣爱好、目标追求,承载着整个家族的命脉和趋势,带着深厚的时代色彩与文化信息。姓无高低贵贱之分,名有祸福吉凶之意,好名字让人受益,坏名字令人倒霉。
本应成为几千年中国最后一个状元的王国军,就因为自己的名字,加上极不凑巧的时机,不但状元没当上,还白白丢了性命,可谓是最倒霉最悲催的一位状元了。
参考文献:
1.《庚子拳变始末记》,引自辜鸿铭、孟森等编著《清代野史》第一卷,巴蜀书社。
2.罗晶《庚子国变记》,引自翦伯赞、荣孟源、杨济安等主编《义和团》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3.何瑜《百年国耻纪要》,北京燕山出版社。
4.(台)苏同炳《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下),百花文艺出版社。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描写女性命运的作品?
(1)女人如衣服的三国世界。《三国演义》乃乱世,三国争霸,乱世中的女人往往是可悲的,她们时常成为战乱的工具,貂蝉、小乔,不失为三国时的绝世美女,但是貂蝉成了离间董卓和吕布的工具,小乔成了周瑜与曹操矛盾激化的一大重点。作者对她们充满了怜惜可却又那么的无奈。可以说三国时的女人是可悲的。三国演义中女人的命运,可以用刘备的一句话来概括:兄弟是手足,女人如衣服。这个观念基本符合中国古人的传统,在《三国演义》中,既不说女人如何的好,也不说女人如何的坏,她们只是男人世界里的装扮--衣服。
(2)男人世界陪衬的水浒传。《水浒传》的年代是封建男权社会,而所描述的英雄好汉对女性没有半点尊重。在《水浒传》中女人是祸水,漂亮女人更是祸水。这其中的潘金莲、潘巧云……等等。她们都为梁山好汉带来麻烦,最后的下场都很惨。从书中看出,施耐庵对女性婚外情惨淡的描写、对女人红颜薄命以及婚外情的歧视态度,可以说是淋漓尽致。
《水浒传》中对女性婚外情的痛恨是十分明显的,书中描写的几个出名的“品行不端”的女性,对她们的惩罚是非常残忍的,处罚的方式方法可以说是没有丝毫的人性。如书中描写武松对潘金莲实施酷刑的时候,以及杨雄对潘巧云实施暴虐的时候,采用的语言对暴行的实施者没有一丝的责备,大家读到的是一种大仇得报的畅快之感,如果说这种情节的设计安排完全来自一种意识形态性颇强的“礼教”的作用,则未必符合真实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中的女将也好,“淫妇”也好,总是梁山好汉被逼落草的前奏曲,但是,其他非主流女性角色的出现,也都在发挥着自己推动故事情节布局发展陪衬的需要。
(3)寻找处男下手的妖魔西游记。《西游记》中国神话小说的巅峰,但其中女性形象却未见有如何光彩之处。那些妖魔多幻化成女性,以色相诱人,如白骨精,老鼠精,蜘蛛精,蝎子精,玉兔精之流;既非妖媚,却也未必光彩,女儿国的国君一见到唐朝和尚,便春心浮动起来,仿佛女性所有的伎俩就是专媚男人了。《西游记》讲述的是唐僧取经,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沿途除妖降魔、战胜困难的故事。
《西游记》中怪诞离奇的神魔争斗中隐寓着世态人情,折射出丰富的社会内容与时代风貌。书中女妖,有的是想吃唐僧肉以求长生不老;有的是想与唐僧成亲,破其真阳;有的是真心想与唐僧作夫妻。她们虽为妖魔却有着世俗中人的人情人性,正是“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西游记》里的女人是不光彩的,书中的女人
与命运抗争的中国励志故事?
张海迪,1955年9月16日在济南出生。小时候因患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莘县,给孩子当起了老师。
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以及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2002年,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问世。
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其一是“八十年代新雷锋”,其二是"“当代保尔”。
不甘命运的中国神话故事?
1、钻木取火
钻木取火的发明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在远古时,河南商丘一带是一片森林。在森林中居住的燧人氏,经常捕食野兽,当击打野兽的石块与山石相碰时往往产生火花。
燧人氏从这里受到启发,就以石击石,用产生的火花引燃火绒,生出火来。这种取火法在三十年前的商丘农村还有人在使用。
当时,有一位圣人从鸟啄燧木出现火花而受到启示,就折下燧木枝,钻木取火。他把这种方法教给了人们,人类从此学会了人工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炼等,人类的生活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称这位圣人为燧人氏,奉他为“三皇之首”。
2、大禹治水
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
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3、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
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4、夸父追日
夸父追日指的是相传在黄帝时期,夸父族首领夸父想要把太阳摘下,于是开始逐日,和太阳赛跑,在口渴时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在奔于大泽路途中渴死,手杖化作桃林,身躯化作夸父山。夸父逐日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了解自然、战胜自然的愿望。
5、后羿射日
远古的时候,大地出现了严重的旱灾。炎热烤焦了森林,烘干了大地,晒干了禾苗草木。原来,帝俊与羲和生了10个孩子都是太阳,他们住在东方海外,海水中有棵大树叫扶桑。
10个太阳睡在枝条的底下,轮流跑出来在天空执勤,照耀大地。但有时,他们一齐出来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为了拯救人类,后羿张弓搭箭,向那9个太阳射去。只见天空出现爆裂的火球,坠下一个个三脚的乌鸦。最后,天上只留下一个太阳。
6、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
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
7、刑天
刑天原是一个无名的巨人,他在与黄帝的大战中,被黄帝砍掉了脑袋,这才叫刑天。天者,颠也,颠就是人的额头;刑者,戮也,割、刈的意思。
当炎帝还在统领天下的时候,刑天是炎帝手下的一位大臣。他生平酷爱歌曲,曾为炎帝作乐曲《扶犁》,作诗歌《丰收》,总名称为《卜谋》,以歌颂当时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
后来炎帝在阪泉之战中被黄帝打败,他的儿子和手下却不服气。当蚩尤举兵反抗黄帝的时候,刑天曾想去参加这场战争,只是因为炎帝的坚决阻止没有成行。
蚩尤和黄帝一战失败,蚩尤被杀死,刑天再也按捺不住他那颗愤怒的心,于是偷偷地离开南方天廷,径直奔向中央天廷,去和黄帝争个高低。
刑天使用的武器是戚,是一种巨斧;还有一块青铜方盾,古代称为干。
刑天左手握着青铜方盾,右手拿着大斧,直杀到黄帝的宫前。黄帝见刑天杀过来,顿时大怒,拿起宝剑就和刑天搏斗起来。两人从宫内杀到宫外,从天庭杀到凡间,直杀到常羊山旁。
黄帝久经沙场,经验老到。他趁刑天不防,挥剑向刑天的脖子砍去。刑天招架不及,头颅被斩落下来。
落到地上的刑天之头,顺坡向常羊山脚下滚去。被斩首的刑天蹲下身子,想找回自己的头颅。由于失去眼睛,他没有看见自己的头就在他身处的常羊山脚下。
黄帝担心刑天找到头颅后会恢复原身再和自己交战,就拿起手中的宝剑向常羊山劈去。随着一声巨响,常羊山被劈成了两半,刑天那硕大的头颅就势滚进山谷。随后,那两半山又合二为一,把刑天的头颅埋葬在里面。
刑天感觉到了周围的变化,知道黄帝已经把自己的头颅埋进山腹,但是他并没有气馁。他站起来,依然右手拿斧,左手持盾,向着天空胡乱挥舞。陷入黑暗的刑天暴怒,以两个乳头当做眼睛,张开肚脐做嘴,继续与黄帝搏斗。
刑天虽然失败,但是他永不妥协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后人。
8、共工触山
共工触山是一个著名的上古神话传说。又名共工怒触不周山,且与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并称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
共工,又称共工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控洪水。在中国先秦古书《列子汤问》中记载,传说共工素来与颛顼不合,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以共工失败而愤怒地撞上不周山而告终。
这一传说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9、女娲补天
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创世女神女娲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相传女娲抟土造人,并化生万物,使天地不再沉寂。女娲氏,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她是一位美丽的女神,身材像蛇一样苗条,以致有些神话学家坚称她根本就是蛇身。
女娲补天的故事和女娲造人的故事一样,都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女娲时代,随着人类的繁衍增多,社会开始动荡了。
后人以两位英灵人物,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战,结果共工氏因为大败而怒撞不周山为由,衔接女娲用五彩石补天等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动人故事。
10、嫦娥奔月
后羿是远古时期有穷国的国王,力大无穷,勇武善射,但性格暴戾,滥施苛政,弄得民不聊生。后羿想长生不老,他于是从王母娘娘那里拿来了可以成仙得道的灵药。
美丽善良的妻子嫦娥得知此事,为使百姓免受后羿长期的残暴统治,就偷偷把仙药吃了,化作仙女飘向月宫,成了月宫中的神女。
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命运给我们什么启示?
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它地跨欧、亚、非三洲,曾繁荣一时,经济繁荣,法治发达,文化昌盛。特别是拜占庭文化,既继承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又吸了亚非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独树一帜,影响深远。但后来拜占庭帝国固步自封,穷兵黩武,最终于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灭亡。
拜占庭帝国的历史说明,开放包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导致文明衰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才能永葆青春。
中国之命运作者?
《中国之命运》是1943年正中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蒋介石。
历史上哪位人物的命运遭受波折最多?
从毛主席的一生来看,他的人生真是充满了波折和惊险。
毛主席25岁师范毕业当老师,26岁开始北漂做北大图书管理员,饱受人冷眼,他回忆说:
傅斯年、罗家伦等等,我对他们抱有强烈的兴趣。我曾经试图同他们交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讲南方土话。
27岁,毛主席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人生豁然开朗,28岁,他创建组织干革命,推动国共合作,进入国民党中央担任宣传部长,地位一度比他一生的对手蒋委员长还高。
没想到3年后“友党”倒戈相向,发动“四一二”政变,一切归零。他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没想到在发动武装暴动路上被抓,差点被杀头。
39岁,好不容易建立了革命武装和根据地,却被错误批判,剥夺一切权力靠边站。41岁,看到自己创立的一切成果被人“崽卖爷田心不疼”,不得不全部清盘,推倒重来,若不是周恩来总理劝说博古,差点被当成弃子留在苏区。
42岁,经过遵义会议,毛主席带着一群相信自己的同志重新踏上征途,跨越千山万水,打败几十倍于己的敌人,衣衫褴褛却斗志昂扬,终于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却没想到1935年9月9日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差点发动突然袭击消灭自己,不得不连夜赶路,来到中国最贫瘠荒凉的地方重新创业。他说:
一、四方面军的分裂是我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比1927年大革命失败还要严重。我们当时作出最严重的形势估计,7000红军要到与苏联接近的边疆地方以求生存,因为没有办法了,就7000红军,能搞一个多大的局面?搞不了多大的。我们甚至作出了7000红军被打散,到白区做地下工作的准备。这已经是作了最坏的打算了。
就是这样一个前半生历经坎坷,几起几落,到43岁还几乎一无所有,天天冒着被杀头风险的中国农民的后代,在人生的后四十年却创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
他要让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同胞再也不受人欺负,人人有饱饭吃,有衣穿,要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繁荣富强,恢复往日的荣光。
到他去世时,那个曾经一穷二白,国民生产总值排名世界104的落后国家,那个人民连饭也吃不饱,没有衣服穿的国家,经济总量已经跃升到世界第八位,工业实力,军事实力跃居世界前列,外交事业全面开花,在国际上赢得广泛尊重。那个黑暗,屈辱,落后的时代,被他亲手终结了。
中国答礼的历史?
答礼[dálǐ]
答礼,读音为dálǐ,汉语词语,意思是回礼、还礼。出自《史记孝文本纪》。
出处
《史记孝文本纪》:“十六年,上亲郊见渭阳五帝庙,亦以夏答礼而尚赤。”
《水浒传》第三二回:“武松慌忙答礼道:‘却甚是冲撞,休怪休怪!’”
《西游记》第九五回:“行者对国王拱手道:‘老孙还有一事奉上。’国王答礼道:‘神僧吩咐,朕即从之。’”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三巧儿慌忙答礼道:“这几日在那里去了?”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四回:“楚来求和,然后挑战。子若至楚军,也将和议开谈,方是答礼。”
《红楼梦》第一回:“那僧道也忙答礼相问。”
《汉书儒林传序》:“於是应聘诸侯,以答礼行谊。”颜师古注:“答礼,谓有问礼者则为应答而申明之。”
中国的辉煌历史?
1、天宫二号
天宫二号,即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继天宫一号后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也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将用于进一步验证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进行一系列空间试验。
天宫二号主要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包括释放伴飞小卫星,完成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的对接。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于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与神舟十一号飞船对接。2016年10月19日3时31分。
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2016年10月23日早晨7点31分,天宫二号的伴随卫星从天宫二号上成功释放。
2019年1月14日,天宫二号完成了伽马射线暴瞬时辐射的高精度偏振探测,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
2、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两弹”指原子弹和导弹,“一星”指人造卫星。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科学家。
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
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3、神光二号
神光二号是我国2002年成功研制的大型激光装置,目前建在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由成百台光学设备集成在一个足球场大小的空间内。
可十亿分之一秒的超短瞬间内可发射出相当于全球电网电力总和数倍的强大功率,从而释放出极端压力和高温。
“神光二号”可用作科学实验,释放的巨大能量在实验中产生的极端物理条件,对基础科学研究、高技术应用和确保国家安全的新技术的推出,均有重大意义。
“神光”的未来前景诱人。据专家介绍,核聚变是未来清洁能源的希望所在,估计到本世纪中叶,科学家可利用激光聚变技术。
把海水中丰富的同位素氘、氚转化为巨大的、取之不尽的能源。“神光二号”的建成,为我国科学家从海水中获得能源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4、神舟八号飞船
神舟八号飞船,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架飞船,飞船为三舱结构,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组成。神舟八号为改进型飞船,全长9米,最大直径2.8米,起飞质量8082公斤。
神舟八号飞船进行了较大的技术改进,它发射升空后,与天宫一号对接,成为一个小型空间站。于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
升空后2天,“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试验。
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2011年11月16日18时30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返回舱于2011年11月17日19时许返回地面。
中国纸尿裤的历史?
所谓“尿不湿一代”其实就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的婴儿逐渐开始使用纸尿布之后生长的一代人。
它一面将“用过即扔”的文化建立在婴儿阶段,意味着一种便捷的方式为父母摆脱尿布的烦琐提供了服务;另一面,也减少了父母和孩子的交流的时间,放任了孩子的自由的宣泄的可能。“尿不湿”的逐渐被采用其实自有其象征意义,它说明了一个中国历史上最丰裕的一代人的出现和中国的全球化与市场化的进程其实是异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