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历史故事演讲稿三分钟?
西施的一生真实历史故事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经常被用来形容女子的容貌美。
实际上,这句话有四个典故,分别对应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沉鱼”说的是西施;“落雁”说的是王昭君;“闭月”说的是貂蝉;“羞花”说的是杨玉环(杨贵妃)。
其中“沉鱼”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位女子,名叫施夷光,也就是西施。
她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出众。某一日,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着她出众的相貌,显得更加美丽,河里鱼儿见了,都忘记了游泳,然后逐渐沉到河底。
后来这件事情在当地传开,西施便有了“沉鱼”的代称,以此形容她出众的相貌。
相应的,“落雁”的典故,大致意思是,天上飞的大雁,见到王昭君的容貌后,竟然忘记了飞行,于是从天上掉下。
而“闭月”的典故,大致指的是貂蝉与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便藏在了云彩后面。
至于“羞花”的典故,则是指杨玉环碰了一下花儿,因她太美羞的花儿都闭了起来。
上述便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典故,说的便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因为她所处时期最早,因此她也被视为美的化身与代名词,就好比当今社会,很多人将吴彦祖视为帅的代名词。
当然,在古代,帅的代名词是潘安、宋玉等人,有句话叫貌比潘安。
西施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她是春秋时期,越国绍兴地区的人,因住在村子西边,因此称为为西施。
人们对她的容貌评价极高,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完美,一点不胖、一点不瘦,五官不偏不倚,刚好端正,因此堪称完美。
越王勾践在对吴战争中失利后,采纳文种的伐吴之术,其中一条,便是以美女惑其心,而乱其谋。
西施相貌出众,于是被选中送往吴国。吴王夫差很喜欢西施,整日沉迷于酒色,荒废国政,致使国力大衰,后被越国打败。
至于西施的结局,有多种说法,其中最著名的,是随范蠡泛五湖而去。
励志故事演讲稿三分钟[历史名人励志小故事]
历史名人励志小故事篇一:勾践勾践23岁就继承王位,刚继位不久就打败了强大的吴国,可谓是志得意满,但此时的勾践当然还算上“成”。因为强大的吴国正在发奋血耻,一场灭顶之灾随即就降临到了这位年轻的君王和他的国家。
阖闾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勾践于次年主动进攻吴。在夫椒山(今江苏吴县西南)与吴兵发生激战,越兵大败。勾践退兵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用范蠡的计策,向吴称臣乞和。勾践五年,率妻和大臣范蠡亲去吴国臣事夫差入质于吴,抵达吴都,勾践忍辱负重,自称贱臣,对吴王执礼极恭,吃粗粮、睡马房、服苦役,“服犊鼻、著樵头;夫人衣无缘之裳、施左关之襦。”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顺,养马,夫人给水、除粪、洒扫。三年不愠怒,无恨色。胜过夫差手下的仆役。
勾践七年(30岁)归越,归国后,为了激励自己不忘报仇雪耻,睡觉时不铺褥子而铺上柴草。在房间里挂了一个苦胆,每顿饭前都要尝尝。这就是“卧薪尝胆”典故的由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勾践乘吴国争霸中原国内空虚加上国内天灾大败吴国。勾践二十四年(47岁),吴都被围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杀。吴亡。随后,勾践又乘船进军北方,宋、郑、鲁、卫等国归附,并迁都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与齐、晋诸侯会盟,经周元王正式承认为霸主。
“有志者,事竞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历史名人励志小故事篇二:齐白石这位在近代中国画坛享有盛名的艺术大师也是起步晚,基础差。齐白石从小家境贫困,世代务农,仅在12岁前随外祖父读过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都干,12岁学木匠,15岁学雕花木工,挣钱养家。27岁才开始正式学画画。这个时候所有人恐怕连他自己也不会想到,日后会成为一代大师,获得一连串的荣誉。
齐白石什么时候可以称的上“成”字不太好说,我想在他中青年的时候已经小有名气,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在56岁后开始大胆突破自己,转变画风后才从此声名大振。
1949年当选中国文联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委员。1952年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曾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1957年,担任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同年9月16日谢世。卒年95岁。
历史名人励志小故事篇三:苏洵据说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努力,糊里糊涂地混日子,常和一帮“狐朋狗友”赛马、游山玩水,直到二十七岁方有觉悟,于是发愤学习。学了一年多,自以为差不多了,就去考进士,结果没有考中。这才使他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夫不可。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夜以继日,手不释卷。如此发愤攻读了五、六年,终于文才大进,下笔如有神,顷刻数千言。
仁宗嘉佑元年,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佑五年(52岁),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历史名人励志小故事篇四:屈原其实用大器晚成来形容屈原可能不太合适,但我认为屈原在文学上成就的顶峰确实是比较晚的时候。这于他一身坎坷的经历是有关的。早年的屈原一心想做忠君报国的忠臣可能在文学上不能投入太多的精力,而在政坛遭到排挤,被放逐后伟大的《离骚》才横空而出。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62岁),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诗人写作《离骚》时已经度过了大半生。他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断遭到腐朽的贵族集团的排挤和打击,这时已经再被放逐,到了救国无路的地步;而楚国也由一个颇有希望的国家,被弄到了濒临危亡的绝境。诗人瞻前顾后,感慨万分,他把坚持奋斗而不能实现爱国理想的沉痛感情,熔成了这篇激动人心的诗歌。《离骚》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贞行动,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表现了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也表现了他的热爱进步、憎恶黑暗的光辉峻洁的人格。
据说屈原还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