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古代最大的群体建筑?
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就是故宫。
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科学与艺术完美的结合。全部宫殿可分为两大建筑群,前面为“外朝”,后面为“内廷”。外朝则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主体,内廷的前面为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和处理日常政务活动的地方。殿内也设金銮宝座,皇帝可在此举行内廷典礼、批阅奏章和引见官员。
宝座上方高悬“正大光明”金字牌匾。内廷的乾清、交泰、坤宁三宫为“后三宫”,其布局与前三殿基本一样,只是严肃气氛减少了些,建筑上的彩画图案也有些变化;前三殿以龙为主,后三宫凤凰图案增加,如双凤朝阳,龙凤呈祥,凤凰牡丹等。东西六宫则是皇帝嫔妃居住的地方,那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宫六院”之处。
我国四大古建筑群为:避暑山庄(河北省承德市),曲阜三孔(山东曲阜)、故宫(北京)、岱庙(山东泰安),四大古建筑群均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时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中国历史古代著作编写体例是什么?
史书体例,主要有六种:(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4)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5)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6)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以上六种史书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不同史书体例。如《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三国志》属于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中国历史悠久的古代遗址信息?
中国历史悠久的古代遗址是商代,三星堆,夏朝。
中国历史古代人物故事?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
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曹操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著名人物,曹操的人生故事也是非常精彩的,有很多经典事件至今广泛传诵。接下来为大家准备的中国古代历史人物----曹操的故事。
割发代首
有一次,曹操率军经过麦田,下令说:“士卒不要弄坏了麦子,有违反的处死!”军中凡是骑马的人都下马,用手相互扶着麦子走,未想曹操的马竟然窜进了麦地,招来手下的主簿来论罪,主簿用春秋的典故应对说:自古刑法是不对尊贵的人使用的。
曹操说:“自己制定的法律而自己违反,如何能统帅属下呢?然而我身为一军之帅,是不能够死的,请求对自己施予刑法。”于是拿起剑来割断头发投掷在地上。
中国历史由古代走入近代的转折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的结果,中国被迫同英、美、法等国签订了《向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社会的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
1.中国的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战前,中国政治上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国家。战后,割让香港等条款破坏了中围的领土及领海主权;“领事裁判权”制度,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小国的关税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为列强广泛地掠夺中国提供了方便。这样,中国就从一个独立的主权园家开始沦为一个遭受外因侵略者奴役的半殖民地国家。
2.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战前,中国经济上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国家,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有力地排斥着外国的商品侵略。战后,废除“公行”制度,增加通商口岸,丧失关税主权,外国的廉价商品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这种商品“重炮”,逐渐摧毁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使中国日益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
3.中国的社会阶级结构和主要矛盾开始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社会基本上只有两大对立阶级,即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战后,出现了一批买办和买办商人;在外国企业中出现了第一批产业工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除原有的封建地主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外,又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相中华民族的矛盾。从此,中国的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
中国历史上两次北伐古代史?
中国古代北伐比较有名是东晋王朝祖逖北伐,宋武帝刘裕北伐。南宋岳飞的北伐。
明朝徐达的北伐,其中古代史唯一北伐成功就是明朝徐达的北伐,成功推翻元朝统治,完成统一。而祖逖北伐和刘裕北伐,都没完成收复中原梦想。
明朝北伐之所成功,明朝国力以及朱元璋果断。加上元朝没落,所以明朝可以成功。
古代埃及的历史比中国历史早多少年?
古代埃及的历史比中国历史早1000年左右。
古埃及文明形成于6000年前(前4000年)左右,古埃及前王朝开始于5100年前(前3100年)左右时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终止于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埃及托勒密王朝。
从那尔迈国王统一了上下埃及开始共经历了早王朝、古王国、第一中间期、中王国、第二中间期、新王国、后期埃及时期7个时期31个王朝的统治。其中古埃及在十八王朝时(前15世纪)达到鼎盛。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约5000年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进而形成国家,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中国古代,中国历史上有几块玉玺?
中国古代的千年历史长河中只有两块称得上是真正的传国玉玺,第一块是秦始皇用和氏璧制的玉玺,此后一直是历朝历代的玉玺,传到宋元年间就找不到了,之后又制了一块,传到清朝。玉玺,专指皇帝的玉印,是至高权力的象征。古代印、玺通称,以金或玉为之。据说始于秦始皇。玺始出于周,到了秦朝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玺,而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归结起来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类;
1.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
2.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3.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
4.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突出表现在:
1.征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为主转变,
2.征收时间由不定时逐步向定时转变,
3.赋税由实物为主逐步向货币为主转变,
4.征收税类也由烦琐向简单转变。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具体的演变规律可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1.随着封建统治者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以两税法为标志。
2.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由实物地租为主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4.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5.赋税种类由繁多逐渐减少,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从秦至清代赋役制度的具体内容及其演变规律出发,可以得到如下历史启示:
1.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剥削掠夺人民的工具,是运用国家政权对农民进行超经济剥削的手段,封建财政管理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点,就是如何保证赋役来源和加强对赋税的掠夺。
2.封建赋役制度实质在于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之一是通过土地自由买卖以进行兼并。在田赋征收上,长期以来都是大户的税负远轻于小户的税负,甚至大户的税负转嫁于小户身上,这就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役政方面,特权阶级不仅自己不服徭役,并可荫庇众多投靠之户。总之,封建时代没有公平合理的赋役制度。
3.纵观历代,即使是再好的赋役制度改革,也总会受到很多阻力,且经常出现反复。取得的效果也不是完全正面的,各地官员经常为了自身利益不顾中央政令,擅自征收苛捐杂税,劳动人民仍是苦不堪言,并没有从改革中得到真正的实惠。
4.赋役制度取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赋税征收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保证劳动者最低限度的生存条件。如果统治者破坏了这个原则,进行超经济的掠夺,只能适得其反,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和自身灭亡。
中国历史起点?
有很多种说法。
其次是三皇五帝时期为起点,最早的皇是燧人氏约公元前10000年前,人文始祖伏羲氏,约公元前7724年。
其次的起点是华夏民族始祖黄帝时期,应当是公元前2697-公元前2599年左右。
若认为朝代的起点是历史起点,那么中国第一个朝代夏的建立便是起点,约前21世纪左右。
若认为历史必须要有文字记载的起点,那么,殷商便是起点,公元前16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