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沙小观园来回答。
王之涣的小诗《登鹳雀楼》富有哲理性: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短短的二十个字写出了做为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的情怀。
鹳雀楼是古时四大名楼之一,登上鹳雀楼前望可见中条山,下望可见黄河。
诗人在诗中着眼点不在鹳雀楼的局部,而是从远山近水角度把握楼的主体特征,让人读过感到大气,有生机的勃勃的生命力一样。
此诗非常有哲理性,登高而越愿其高,望远而越愿其远,本来登上鹳雀楼已见山高水远,然而心愿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哲理也在其中。
人生就要有不断进取和探索精神。
孔子一生进取,年过七十仍探索仁爱之德,终成大儒。爱迪生一生进取,永不满足而成发明大家。
中国女排不断进取,夺得一个又一个的大赛金牌。
钟南山不断进取,年在八十开外,仍在为中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的,抗新型冠状病毒努力工作。
有哪些具有禅意或古意的词句,体现出哲思或哲学思辨?
注明,第一张照片来自网络。
最有哲理的词句我看非赤壁赋莫属。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这段话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充分表达了辩证的哲理。正是这人生大智慧是他虽历经坎坷,却能做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精神支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