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2.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译: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语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1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19.不怨天,不尤人。《论语》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20.不迁怒,不贰过。《论语》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21.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22.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26.三思而后行。《论语》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27.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29.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中国古代名人名言一志向事业1.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孔丘(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引自《论语。子罕》2.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引自《韩非子喻志》3.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王充(东汉哲学家)引自《论衡别通篇》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三国时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引自《步出夏门行龟虽寿》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引自《岳阳楼记》6.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张孝祥(南宋词人)引自《论治体子甲申二月九日》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轲(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引自《孟子滕文公下》8.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荀况9.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清代政治家)10.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引自《郑板桥集》1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南宋女诗人)引自《乌江>>1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孔丘(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引自《礼记。学记》13.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刘向(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引自〈说苑〉14.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桓宽引自《盐铁论。制议》15.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不成。张载(北宋哲学家)引自《经学理窟。义理篇》16.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清代文学家)引自《红楼梦》第5回17.好问,是好的。……如果自己不想,只随口问,即能得到正确答复,也未必受到大益。所以学问二字,“问”放在“学”的下面。二读书求知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刚。孔丘引自〈礼记中庸博学〉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引自《进学解》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引自《训学斋规》4.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朱熹5.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王符(东汉思想家、哲学家)引自《潜夫论赞学》6.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引自《朱子语类大全》第10卷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荀况引自《荀子劝学篇》8.境遇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尚众;学问休言我胜于人,胜于我者还多。李惺(清代作家)引自《西沤外集药言剩稿》9.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韩愈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唐代诗人)引自《登鹳雀楼》1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唐代书画家)引自《劝学》12.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白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王国维(清代学者)引自《人间词话新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