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天人合一思想的评价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发源于周代,经过孟子的性天相通观点与董仲舒的人副天数说,到宋代的张载、二程而达到成熟。张载、二程发展了孟子学说,扬弃了董仲舒的粗陋形式,达到了新的理论水平。张载、二程的天人合一思想,分析起来,包括几个命题: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张载说:“理不在人皆在物,人但物中之一物耳。”明确肯定人是一物。张载《西铭》说:“天称父,地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其主要意义是肯定人类是天地的产物即自然的产物。2.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服从这普遍规律张载说:“若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相揉,盖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屈伸无方,运行不息,莫或使之,不曰性命之理,谓之何哉?”(阴阳相互作用相互推移的规律就是性命之理,自然界与人类遵循同一规律。3.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张载说:“性与天道云者,易而已矣。”他认为性与天道具有同一内容,即是变易。程颐说:“道与性一也。”又说:“道未始有天人之别。”他认为天道、人性、人道是同一的,其内容即是理,也就是仁义礼智等道德原则。张程都肯定性与天道的同一性,但张载以为这道即是变易,程颐则以为道即是理,这是彼此不同的。4.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调谐这是《易传》提出的,以“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为理想境界。张载、程颐亦接受这种观点,但是没有更详尽的发挥。这四个命题之中,第一和第二命题是基本正确的。这第三命题是基本错误的,第四命题包含着有价值的重要思想。为了正确评价这些命题,应考虑三个理论问题:(1)自然界和人类精神有没有统一性?(2)自然规律与道德原则的关系如何?(3)人类应如何对待自然界?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多次讲到自然与精神的统一,摘引如下: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人们愈会重新地不仅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于同样的规律,……这个事实绝对地统治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思维过程同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是类似的,反之亦然,而且同样的规律对所有这些过程都是适用的。辩证法的规律无论对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的运动,或者对思维的运动,都一定是同样适用的.恩格斯的这些论述可谓精辟透彻、深切著明。人类和自然界,自然界和精神,具有统一性。自然规律与思维规律是互相一致的。自然过程、历史过程、思维过程都遵循同样的根本规律,而这根本规律就是辩证法的规律。应该承认,中国古代哲学家所谓“天人合一”,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在这个意义上,天人合一的命题是基本正确的。恩格斯也谈到自然规律与历史规律的区别。他说:自然界中死的物体的相互作用包含着和谐和冲突;活的物体的相互作用则既包含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合作,也包含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斗争。因此,在自然界中决不允许单单标榜片面的“斗争”。但是,想把历史的发展和错综性的全部多种多样的内容都总括在贫乏而片面的公式“生存斗争”中,这是十足的童稚之见。在自然界,无机物之间既有冲突,也有和谐;生物之间,既有斗争也有合作。用生存斗争的公式来概括人类历史的复杂内容是十分幼稚的。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虽然都服从于同一的普遍规律,但是物理现象、生物现象、人类历史又各有其特殊规律,不能混为一谈。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道德不可能违背自然规律,但是服从自然规律的行为不就是道德行为。道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道德原则是人们依据社会生活的需要而设定的,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阶级性。程颐认为“天道”与“人道”只是一个道,事实上是把维护当时社会秩序的道德原则绝对化、永恒化,把当时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原则抬高为天经地义,这是根本错误的。至于程颢以“心即是天”来论证“天人本无二”,就更是陷于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了。张载没有讲仁义就是天道,但是他把人性与天道统一起来,以为“性与天道云者,易而已矣”,这就混淆了人性与天道的区别。所谓人性应是指人的特性,即“人之所以为人者”或“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人性与自然界的普遍性应有区别。张载以“天地之性”为人的本性,也是不正的。孟子“知性则知天”的学说是张载、二程的许多错误观点的思想来源。我们认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包括复杂的内容,其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应该如实地加以分析。关于人类应如何对待自然界,中国古代有三种典型性学说:一是庄子的因任自然(顺天)说,二是荀子的改造自然(制天)说,三是《易传》的天人调谐说。庄子的观点是消极的思想,荀子的观点是积极的思想。自从西方“戡天”(战胜自然)的思想传入中国后,荀子的学说受到高度赞扬。但是,如果一味讲“戡天”,也可能陷于破坏自然。事实上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如果盲目破坏自然,会引起破坏人类生存条件的严重后果。近年来人们强调保持生态平衡,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周易大传》主张“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是一种全面的观点,既要改革自然,也要顺应自然;应调整自然使其符合人类的愿望,既不屈服于自然,也不破坏自然;以天人相互协调为理想。应该肯定,这种学说确实有很高的价值。总之,对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学说要进行科学分析,要注意批判继承。
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论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更多文章
中国古代文体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八大文体为:表、说、记、铭、序、辩、传、诏1、表(议论文)奏议的一种。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中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
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始基,是天下万物产生的根源,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从“道”产生出来的。但“道”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道”又叫“无”。“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在“道”的思想支配下,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这里的“无为”,乃是听其自然的意思。老子哲学思想的道,包
中国古代思想家各属于什么哲学派别,从先秦到明清时期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如果没有特别争论的话,所谓中国古典哲学不外包含法、释、道、墨、儒五个主干流派其它的小流派过分陷溺于个别分支,与主流研究的对象不是同一个层次,可以暂时不加理睬;另外还有一些理论派别完全可以归到这五个派别中,因此也可以暂时放在一边。那么如何认识和把握它们的特点呢?为了比较圆满地解释这个问题,肯定需要写上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出自?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大学》和《中庸》出自于春秋曾子的《礼记》,《论语》是由孔子及其弟子编写而成,《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编写而成。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儒家经典。南宋理学家朱熹注《论语》,又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分章断句,加以注释,配以《孟子》,题称《四书章句集
关于古典哲学(中国)----法、释、道、墨、儒?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1/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2/释:不知道是什么。3/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4/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5/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本人所理解的总体思想只有两个,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和人之初、
古代儒道佛三教合流的发展历程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在先秦以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崇拜天帝、祖先为主要特征的宗法性宗教,这是儒教的前身。在先秦时期,儒学则是一种以政治、伦理为主的学说,它缺乏哲学的内涵,疏于思维和论证的方法,因此在战国分立时代的百家争鸣中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在东汉时,张陵在四川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同时吸收某些原始宗教
古代中国哲学流派的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哲学历史悠久,体例庞大,思想博大精深。中国哲学自《易经》始至少有三千年历史。古代中国之儒、释、道为主要哲学流派,且三派间相互影响深远。近代以降,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显学,而对传统哲学和其他西方哲学的研究均有较大发展。详细资料中国古代哲学其发展程度也就是一个朴素唯物主义?中国古代哲学只有朴素唯物主义?
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在浩瀚的古书中我们该怎样去提炼其中的哲学思想而为今人所用?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时间表上粗略地可以划分为:先秦诸子(儒、道、法、墨、名、阴阳的兴起)、两汉经学和谶纬(儒家正统的发展)、魏晋玄学(道家的再探索)、唐宋禅学(佛教思想开花结果)、宋明理学(佛儒道合一)、明朝王阳明心学(理学的新创造)。要了解这些学问,非下一番大功夫不可。断章取义只会诬蔑古人、误导今
什么学是我国古代哲学辩论思想的起源和精髓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哲学道家思想核心典籍《道德经》是我国古代辨证哲学思想的起源和精髓,黑格尔认为世人所熟悉的唯一较高深的哲理科学是“东方古代世界的代表者”老子的哲学。说“老子哲学和希腊哲学共同组成世界哲学的源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有很多修复学习的地方,建议看看史记,庄子,老子,大学
我国古代哲学家陆九渊认为“心即理,天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格物只需反省内求以。”下列选项与这种哲学观点完全一致的是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答案AA项王守仁(即王阳明)的命题中,良知也就是天理,把我心中的良知推延到天地间不同的事物上,就能发现事物中所蕴含的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这与陆九渊的观点相同;B项的观点虽然认为气能够聚散变化,但又认为其中主导力量是理,因而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C项的观点强调了动和静相互渗透,密不可分,属于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