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有,如苏轼的诗词,就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哲学理念,并且贯彻在自己的人生中。
杜甫的很多诗词,都体现了孔孟的那一套哲学。
王维的很多诗,也蕴含着佛理和禅机。
不仅是以上这三位,应该说,把哲理融入诗中,在中国的古典诗词里面,比比皆是。像宋朝的诗人,专门以理趣入诗。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不就是一种哲理么?
王维的《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不就是禅意的体现么?
还有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馀钟磬音。
在潭水面前,作者悟得了一种空寂的禅境,山光悦鸟性写的是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潭影空人心是自己内心空明的体会。
又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中的哲理,是跟诗意融为一体的。宁静而致远,闲适而自得,悟中无悟,静中有趣。
多少文人,一生追求,都达不到陶渊明这诗里面的境界。这就是出世和入世之间的区别。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的这首词,既有道家的飘逸出尘,也有儒家的达观。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化用而来。表现的不就是儒家哲学么?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不仅表现了乐观精神,和坚定信念,同时也暗含生生不息,旧事物必将被新事物取代的哲理。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它启迪人们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事物的认识难免有局限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总之,诗词中的哲理表现,俯仰皆是,就不一一举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