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是天人感应理论,人道得于天道和,知行本出于心,一同合于道,“天地之气”的秩序即“阴”和“阳”的相互关系来说明地震现象,标志着哲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春秋末年的哲学家孔子很少谈论天道,但肯定天命。孔子的所谓“天”,有时指有意志的最高主宰,有时指自然界。战国初墨子反对孔子的天命,而宣扬天志。老子第一个明确否认天是最高主宰,提出了天地起源的学说,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而不是天。他宣称道“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宗”,又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所说的“道”和“无”,究竟是一个观念性的绝对和思维的虚构,因而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还是天地形成之前的“混成之物”,即原始物质,它把中国理论思维大大推进了一步,对以后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后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观点,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观点。一些传授《周易》的学者,依托孔子写成《易传》,以“太极”为天地的本原。又区别了道器,提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命题。认为道是无形的规律,器是有形的实物。与天道观密切联系的有关于变化的学说,即先秦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孔子提出“两端”和“过犹不及”,表现了一定的辩证观点。老子提出“反”的观念,说“反者道之动”,强调“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物或益之而损,或损之而益”,看到了对立面的相互转化,表现了比较丰富的辩证思想。《易传》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对立转化的问题,提出“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等命题,肯定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变化的内在根源、对立面的转化是普遍规律,达到了先秦辩证法的最高水平。这里补充一句只有客观的唯心理论,才有合理的辩证法,唯物而辩证不是扯谈吗?它对未来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会是什么呢?我说我们要返朴归真,追求我们值得骄傲的理论本源,竖起客观唯心的大旗,世界观决定一个民族的前途,这样那时我们再也不会这么功利,这么虚伪,这么无依,以天道度人心,心有灵犀一点通,变的道德,理智,知礼,天下会太平多,人与自然,和谐生活。
中国古代的哲学就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中庸思想;现在中国官方的哲学就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就是推动社会发展,有利于全面构建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