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古代文论与画论中称为“阴柔之美”的是

中国古代文论与画论中称为“阴柔之美”的是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607 更新时间:2024/1/24 12:08:25

阴柔:即温顺柔和,亦可指人性格内温和。阴柔之美是至此人给人的气质感觉。整一个词看起来,是一种诚恳善良、大气沉稳的形象。而理性是指一个人性格、气质、处事风格、思想的很多方面组成的。

中国古代关于修生养性的思想有哪些?

不知道你所问的修身养性思想是指修身养性方面的思想,还是学派。如果是询问这方面的思想,可以参考葛洪的《抱扑子》,以及相关的道家著作。具体内容由于不适合所有读者,所以请自行参考。若是问及学派,主要的是道家,其次儒家、阴阳家等先秦百家均有类似话题,不过范围不同。就比如最正统的儒家,宣扬的修身养性主要是修身、修身的德行方面的修养。而道家主要将精神的修养,以及后期演进的修仙炼道,进而有所谓炼丹术、房中术等。就不方便详述了。可主要参考道家学术著作,均有涉及。

弼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王弼(公元226~249年),字辅嗣,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人,终年24岁,是中国哲学史上颇有影响的早熟唯心论者。自幼聪明好学。十余年钻研老庄著作,才思卓著,通辨能言,善把道家的《老子》、《庄子》和儒家的《易经》沟通,合称“三玄”,实则排击汉儒,尊奉老庄,却又标榜老聃与孔丘“同为圣人”。主要论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论语释疑》等。王弼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第一,“以无为本”的本体论。王粥继承老子哲学中的“无”,并作为宇宙的本体,建立了“以无为本”的贵“无”论。何谓“无”?王弼所称的“无”,又谓“道”。他说:“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道曰。寂然无体,不可为象。”(《论语释疑》)其意思是说,无亦称道,它无名无形,无声无体,不可为象。然而这“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老子指略》)也就是说,宇宙中一切有形,有象、有声、有体之万物,都是“方”(即道)派生的。所以,“天地虽广,以无为心。”(《老子》三八章注)何以见得?王弼对此作了论证:(一)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本末的哲学范畴,用以说明“以无为本”的本体论。他说:“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未。”(《老子注》第五二章)这里的“本”,是指无形无象的“道”或“无”,作为道的“本”是母,即道广无”)是“万物之母”。这里的“末”,是子,子是母派生的,因而“以无为本”。“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同上,第一四章)如果“舍本以逐末”,那就什么也弄不清楚了。这种“崇本息末”的哲学,是把“无”、“道”作为世界本源的。而思辩方法上却比两汉的元气自然论又前进了一步。他提出了认识事物的本体,要透过五光十色的现象,不能就事论事地追求细枝末节,而要抓住根本的“道”,做到“言不无宗,事不失主”(《老子指略》)。这颇具合理的辩证因素,是人类认识史的深化。(二)他以动静关系来说明“以无为本”的本体论。他并不否认现实世界的变化,但却否认作为本体的“无”、“道”的变化。他认为现实的“有”的变化是相对的,而“无”的不变是绝对的,因而提出了以静为本,以动为末的形而上学的动静观,认为“静”是绝对的,动是相对的。他说:“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周易》复卦注)又说:“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dǔ,专心)也。”(《老子注》第一六章)这就是说,万物千变万化,根源在“本”,而本是虚静的,动只是静的一种表现,最终总要复归于虚无寂静,即万物虽然都在动,但终归于静。这就把静作为动的本原,而静就是“无”的别名,以此说明“以无为本”的本体论。(三)以歪曲自然无为来说明他的“以无为本”的本体论。他把道或“无”又称为“自然”,并说:“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同上,第二五章)。穷极即事物的本体。在他看来,道是不动的虚静,亦即“自然”是“无为”不动的虚静。由于静是本,万物虽动,乃是静的一种表现,总要复归于静。那么,无为也是本,一切也要复归于无为。自然也是无为的,第一性的,自然界的有为都是从自然无为之本而来的。他认为老子的“道法自然”,是“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这就是要人们“法自然”,要像效法方圆那样效法自然无为。这是为他政治上达到“无为而治”服务的。王弼主张“顺自然而行,不造不始”;“顺物之性,不别不析”;“因物自然,不设不施。”他认为,人民饥而思食,寒而思衣,劳而思休,是人的生理本能,以此否定人为的努力奋斗。这种“无为而治”的空谈,实际上是在为封建制的合理性和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专政辩护。为了帮助统治者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王弼一方面提出了“名教出于自然”的政治思想,宣扬名教(包括等级制度,伦常秩序和礼乐教化等)是道或“无”的产物,是自然派生的。自然为本,名教为末。这样,既抬高了名教地位,论证了名教出于自然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又强调了不要忘记根本而去追求名教的形式,做到“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在子”(《老子指略》)。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名教的作用。另一方面,王弼又直接提出了实行无为而治的主张。他认为,天下动乱在于统治者太有为了。“害之大也,莫大于用其明也”,“民之难治,以其智多。”(《老子注》第六五章)这就是说,统治者的任智任力,反而使民以其道还治其身,而民学得更聪明有智,就更难统治了。因此,与其费智统治,不如使民愚昧无知,“无心于欲”,“无心于为”。只有上下“无为”,方能不费力地统治百姓,达到“无为而治”。这就是王弼“以无为本”的本体论的实质。以上说明,王弼把“以无为本”的观点推广到自然、社会、人生等各个方面,而且在贵“无”的同时,主张贱“有”,认为,同“无”相比,任何“有”都是片面的、残缺不全的,“有”都不可能独立存在,只有依赖“无”或返回到“无”,才能得以保全。他说:“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同上,第四○章)第二,“言不尽意”的认识论。言意关系早在先秦的《周易系辞》中就论及了。儒家经典主张“言不尽意,书不尽言”。庄子一派把这一观点发展为言意对立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宣扬没有语言的意识。王弼则继承并发挥了这些唯心论的观点,进而提出“言不尽意”的认识论。“言尽意”,还是“言不尽意”,这是魏晋时期唯物论与唯心论斗争的重要内容。唯物论者欧阳建等主张言尽意,王弼主张“言不尽意。”所谓言,是指表达思想和事物的语言,所谓意,是指思想意识或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王弼所讲的“言不尽意”,是对儒家经典《周易》所讲的言、象、意的关系的解释。《周易》是古代的占卜书,它讲“易生天地”,和老、庄的道类似。它的根本思想是“顺天应人”,把“易”看作是支配天道和人道的始原,故“易者,不易也”。《周易》的每一卦都有自己的本意,本意表现在像上,像靠语言来解释。王弼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英若象,尽象莫若言。”(《周易略例明象》)这个解释是对的。因为象是达意的工具,言是明象的工具,但读了解释词不一定能理解像;理解了像,也未必能体会卦的本意。好比读了书,未必知其意。王弼把言、象、意加以区别的思想是可取的。而且含有承认语言、概念(象)有表达思想的作用,有认识工具的意思。然而,他又把这区别夸大了,把言、象、意绝对对立了。甚至说:“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这就是说,要得意就得忘象,要得象就得忘言。因为语言本身不是象,象本身不是意。这就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好比不读书而能知书理;过了河,就可把桥拆掉。这就是离开具体事物,离开多学多问去把握万事万物的“道理”,显然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因为作为认识工具的语言和反映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意识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言与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如果离开语言,就无法对客观对象进行思考,也无法表达和交流思想,这样只能陷入直觉主义的泥坑。在认识方法上,他主张从根本人手,这点是可取的。但他把“崇本息末”同“崇无贱有”密切联系起来,从而忽视问题的直接现实性的一面,比如,只注意邪恶事件形成的某种原因,而不追究邪恶事件的肇事者的直接责任。在正与反的关系上,只强调反面力量的作用,忽视正面力量的作用,认为安全是由不安全一方造成的;保存是依靠反对保存的一面才实现的;圣功的齐全是由绝圣而取得的。把正面力量看成是消极的,把反面力量看成具有能动的、创造的作用的力量,这也是王粥认识方法上的片面性。不过,王弼这些哲学思想是为他的“名教出于自然”的社会政治观服务的。所谓“名教”,是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的总称。所谓“自然”,是玄学所讲的“道”(包括自然观和人生观)。这里,“名教”是自然(道)的产物,自然是本,名教是末。名教要合符自然。所以,在王弼看来,一个贤明的统治者要抓根本,不要追求那些名教形式。统治者应使老百姓“无欲”、“无感”、”无为”,才能使社会,自然,太平无事,封建秩序也就可以巩固了,这就是王粥哲学的主旨。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阴阳”与“正负”,“中庸”与“0”之间究竟有什么本质区别?哪个对世界更有价值?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谢邀请。老实说,对于这样的问题,缺少有所角度之指点,真有似老虎吞天,无从下口。暂且以汉字的字义上说一说:以白天与黑夜的阴阳,与数学表示的正负数字而言,它们都是表示对某事物耒自背道或相反的延伸运动之意义。而阴阳的延伸运动能随着地球的自转而圆通,而正负却是表示永远的背道而驰。“中庸”与“O所表示的意义如

  • 中国古代有哪些协调人际关系的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可以多看看古代的一些著名作品,基本上每本里面都有提到,因为古时候流传下来的都是精华,世界万物道理都是相同的就是要和谐,要顺天命。像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韩非子等等都秉持不同的主张,既是治家治国,也是做人修身之道。还有易经,也是很好的著作,你都可以试着了解一下。自西周以降儒家其实一直是主流

  • 矛盾说和阴阳说是一回事吗?你觉得哪个正确些?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道起於空寂似而非,有而相,存而形,看不摸不著。是【道】本。故【清】老君曰:大道形生育天地大道情行日月大道名物。先天之佛,道都是唯一,有二。道生,就是後天生,凡是後天生都有立,然是後天生事物代表。矛盾是其中之一,冷,短,高低都有。而佛有,道有。非要在矛盾找出高低上下。是集合,矛盾只是其中一份。,矛盾都

  • 我国历代有中医,外国古代没有西医学,用什么治病?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中医以伏羲女娲针灸始,神龙尝百草是中药之鼻祖,黄帝内经为理论根据,开创了中国医学之先河,称中华医学为国医,为华夏儿女疹病治病。中国古代有中医。西方国家古代也有西医。中医自古到今有很好的传承,形成了非常完善的诊疗体系。随着西方科学的发展,西方的西医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医学体系。中西医各

  • 墨子政治主张 墨子为木鸢是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墨子为木鸢是什么典故墨子做木头老鹰,用了三年的时间做成了,飞了一天后坏了。公输班削竹木做成了个喜鹊,让它飞上天空,三日不落,公输班认为这是最巧不过了。墨子先生对公输班说:“像你这样做喜鹊,还不如我做车辖(固定车轮与车轴位置,插入轴端孔穴的销钉),我用三寸的木料,片刻就砍削成了,却能负载五十石的货物。

  • 阴、阳最早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阴阳是盘古初分天地,开始有昼夜之分,天有日月南北斗周流滞,地有江河湖海地域带,定为春夏秋冬四季,其分二十四节气,人有动脉静脉周身滞,从此天生伏羲玄元神仑为三皇五帝,定先天八卦为体,周文王亦后天八卦为运,乾天父,坤地母,坎中男,离中女,艮少男,兑少女是大理为道,奥妙精深!阴阳家是战国时提倡阴阳五行学说

  • 怎样用一个词概括《易经》中的阴阳?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阴阳的观点是用来阐述易道的,所谓:易道阴阳。即来之于易,则可用“易”概之。道为体,而易为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一,即是易,也为太极;二即是阴阳,三指三才,这里的三,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其实三就是阴阳相激相荡的状态,也即八卦里的四象,何为四象?即老阴、老阳、少阴和少阳。也就是说,二

  • 为什么儒家思想能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lz应该是学生吧?试卷上的简答题应该尽量用课本的原文回答(我们老师说的),因为各地教学版本不同,所以我给出下列答案,你可以参考着去课本找。4分的话我就给简单的答案:1,儒家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等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受到统治者的推崇。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儒家思想吸纳

  • 历史上哪些国家的历史最为悠久且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最大?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世界上历史悠的有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古印度四个国家,但其他三个国家的文明要么中断了,要么消失了,只有中国5000年的悠久历史从未中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要说中国对世界、人类文明贡献最大的当属是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涵盖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

  • 为什么中国古代发明了双刃兵器“剑”,而别的国家没有?这体现出什么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在中国古代,剑不仅是防身武器,更多的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不论文臣、武将都喜欢佩剑,这就给剑赋予了更多的文化色彩,剑文化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最早的剑是西周出土的青铜剑,那个时候剑是战场上不可或缺的武器之一,后来随着刀的出现,剑的实战应用逐渐被取代。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平定天下,他命人铸成定秦宝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