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宁古塔简介是什么地方(大清时期主流的“流放圣地”)

宁古塔简介是什么地方(大清时期主流的“流放圣地”)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058 更新时间:2024/1/15 13:15:14

“宁古塔”是什么地方?为是清朝最严厉刑罚?尤其是对女人!

清朝的“流放圣地”宁古塔究竟是什么地方?

为什么说它是大清最恐怖的刑罚,对女人而言尤其如此?

甚至令女囚们生不如死,宁愿自杀也不想到此呢?

如果你看过《甄嬛传》肯定对“宁古塔”印象深刻,甄嬛的父亲甄远道就雍正下旨流放宁古塔,而在真实历史中,“宁古塔”也确有其地,的确为大清时期主流的“流放圣地”。

它位于今天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境内,在清政府时期属于极北边塞,年苦寒,随便一个犯人被流放于此,都可说非常痛苦,难以承受。

但就算这样也不能说流放宁古塔就是大清最恐怖的刑罚啊?

难道它比死刑还痛苦吗?

对女囚而言还真是如此,甚至残酷到很多女囚的丈夫为了不让妻子被流放,宁愿自个儿下药将其毒死的境地!

为什么呢?

主要还是因为这流放的过程对女性而言太过不耻!

路途艰险难活命

首先古代的流放之刑并不是说目的地在哪儿,就用车马把你送到哪儿,而是得靠官兵押送囚犯,徒步到流放地的,他们每天日夜兼程,白天都在走路。

很多情况下还是崎岖难走的山路,条件恶劣,气候寒,只有夜晚才有几个小时休息时间,除此之外囚犯们还要时刻遭受官兵的折磨鞭打,过程血腥而痛苦。

这对身体普遍孱弱的古代女性而言,根本就难以承受,很多女子都会半路累死病死,真正能走到宁古塔的女性屈指可数。

甚至有些人因为经受不住这种身体折磨,而选择半道自杀,这是女囚害怕流放宁古塔的其中一个原因。

流放宁古塔路途艰苦、过程难忍,令多数女囚无法承受,宁愿选择半路自杀,可这还只是很小一部分原因!

官兵们龌龊之举

正因为流放宁古塔的路途艰苦,很多女性都死在半道,所以也给了押送囚犯的衙役们为所欲为的借口!这些官兵们龌龊地认为,反正在路途中大多数女人都难逃死亡。

在她们死前让自个儿享受享受也无可厚非吧,于是关于女囚的流放之刑就逐渐变了味儿。

很多女子就算没在半路病死累死,也一定会在路途中受到衙役们的侵犯。

中国古代封建思想就是天,制约在思想之下的女性地位极低,她们将贞洁看得比命还重要。

一旦失去名节,就相当于失去了在社会中的立足之地,往后就算刑期结束,也只能一辈子在苦难里挣扎。

所以面对自己在路途中遭受侵犯的事儿,很多女性都难以承受,最终选择自我了结的道路,而她们的丈夫也同样如此。

自己的妻子被别的男人随意蹂躏,就相当于折辱了自个儿声誉,令自己颜面扫地,还不如亲自下手,提前将老婆毒死得好!

这就是女囚为什么宁愿死也不愿流放宁古塔的第二个原因,也正因如此,令流放女囚的衙役成了一个抢手的差事,很多清兵自愿申请去流放犯人。

一是为了自个儿龌龊的生理需求,二也是因为很多女囚的家属,会私下贿赂衙役,用金银钱财来换取女犯在路途上不被侵犯的承诺,希望其能少受些痛苦。

又有好处又有女人,哪个官兵不愿意做这差事啊!

对女囚而言,流放宁古塔就意味着路途中可能受到官兵侵犯,以至贞洁尽失,名誉扫地,极为不耻,所以宁愿选择自杀,那还有其他原因吗?

与披甲人为奴

这最后一个原因,才是最恐怖的存在!就像开篇时说,宁古塔设在当时的中国最北方,属于边塞地区,而这里也不是一座真的塔,它的名字是由满音译而来。

其实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北方军事要塞。康熙年间,宁古塔开始建造,从此此地驻军繁多,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持,又因为这里所处极北,寒冷非常,所以才成为了大清主流的流放之地。

流放到宁古塔的人,一般都会被附加一个惩罚,那就是“与披甲人为奴”,当然也有特例,《甄嬛传》里雍正就特别赦免了甄远道,命他不必与披甲人为奴。

但这样的特赦却是极少的,大多数获罪流放宁古塔的人,都逃不了这个附加惩罚。

所谓的“披甲人”一般特指为清朝征战,但位列满清八旗之外的军人和士兵,多数都是以往征战中屈服于大清的降兵,他们的地位很低,只比奴隶高一个等级。

一般都被派往条件最为艰苦的边塞地区服役。

而流放宁古塔的囚犯,普遍都曾是获罪的八旗中人,他们被惩戒成为披甲人的奴隶,为这些低等军人鞍前马后,可见对是多大的折辱。

而这份折辱尤其针对女子,一般来说被处以流刑的女性多是罪臣家属,曾经身份显赫,生活优越,被处流刑本就痛苦不堪,更别说要给这些曾经自个儿都瞧不起的男人为奴为婢了!

加上女性因为身体条件限制,就算充作奴隶也很难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最大的可能就是充作军妓。

而“军妓”可和平日青楼里的妓女完全不同,她们没有薪资,没有固定的服务对象,一旦到了宁古塔就只能没日没夜用身体服务士兵,而这些底层军人可不会怜香惜玉。

你在这里只可能接受积年累月的折磨,从起初的痛苦,到最后的麻木,看不到一丝希望和未来,试想如此境地,就连平民女性都难以承受,遑论那些曾经养尊处优的贵族女子呢?

她们只有选择了结自己,才能尽快结束这无尽的痛苦。

中国古代,封建思想凌驾于皇权之上,而皇权又蹂躏了多少人的皮肉?

一层层可怕的阶级碾压下,女子从来都是最可悲的存在,也许恐怖残忍的并不是刑罚本身,而是基于刑罚之上的,那扭曲的思想和荒谬的制度!

标签: 圣地宁古塔简介流放主流时期地方大清什么

更多文章

  • 曹操和蔡文姬是什么关系(曹操和蔡文姬之间的爱慕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蔡文姬,曹操,关系,爱慕,故事,之间,什么

    曹操和蔡文姬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对他如此器重?蔡文姬可不是王者峡谷里的哪个到处卖萌的小萝莉而是一个才情无双的才女,她足以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他的父亲是史学家、著名的书法家蔡邕。这么才情灼灼的父亲教导出来的女儿会很弱吗?她自己创作出《胡笳十八拍》中国十大名曲之一,也是一个媚情十足的任妻。说到人妻

  • 锦心似玉乔莲房结局(乔姨娘坏事做尽被送进寺庙出家)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锦心,玉乔莲房,寺庙,乔姨娘,出家,坏事,结局

    《锦心似玉》乔姨娘结局坏事做尽,害十一娘不孕,被送进寺庙出家。由钟汉良、谭松韵等主演的《锦心似玉》正在热播,这部剧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悄然开播,低开高走,目前已经收获喜人的播放量。《锦心似玉》是根据小说《庶女攻略》改编而来,原著在此之前已经大获成功,剧版能有如此反响也不足为过。只不过剧版较原著有很

  •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医生(末代皇帝溥仪61岁病逝)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溥仪,皇帝,病逝,医生,末代,清朝,61

    末代皇帝溥仪,61岁死于尿毒症,临终久久不愿断气,遗言令人叹息!1962年五一劳动节前夕,末代皇帝溥仪迎来了最后一任妻子,他和北京朝阳区关厢医院护士李淑贤结婚。在和溥仪结婚前,李淑贤有过两段失败婚姻,而溥仪则是拥有四段婚姻。9年的改造,已经成为了普通公民。可溥仪曾经的身份,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对于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意思(诗人苏轼表达什么情感)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青天,明月,酒问,情感,意思,诗人,苏轼,表达,什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的这句词,原来化用了李白的诗。提起苏轼的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定会榜上有名。这句词作为《水调歌头》的首句,气势不凡。可是,你知道吗?这句词是“抄袭”李白的。李白有一首望月诗,首句就是问句,千古称奇,连日本学者读了都说好,大文豪苏轼更是从这一句中得到启发,写

  • 七色花的作者是谁(达耶夫家代表作《七色花》的故事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达耶夫,作者,代表作,内容,故事,七色花

    苏联儿童文学家达耶夫家代表作《七色花》:爱能滋养一切。孩子学校要求买的必读书目中有一本《七色花》,每次孩子都声情并茂地讲着里面的故事,故事的情节深深吸引着我。当我上网查了一下,原来《七色花》是一本非常出名的童话故事。《七色花》是苏联儿童文学家——卡达耶夫家喻户晓的代表作,也是苏联儿童文学奠基之作,曾

  • 司马迁是什么时期的人物(史学家司马迁写了一本什么书)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司马迁,史学家,时期,人物,什么

    史学家司马迁,如何克服困难编写《史记》,造福后世!《后汉书》的作者班固曾经这样评价史学家司马迁:“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状况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司马迁,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散文家。在他年轻的时候,他曾经在西汉著名的儒家学者

  • 借花献佛啥意思(用花献佛会的故事梗概)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花献,借花,佛会,梗概,意思,故事

    借花献佛:美女借花不在花而是一片心!东汉郎中蔡音、中郎将秦景等10余人出使印度,历经两年,至永平十年回(公元67年),白马负经取回经卷42章,印度著名的佛教高僧摄摩腾、竺法兰遂来拜见汉明帝,被安排在嵩山翻译经卷。汉明帝刘庄又特许阳城(今登封市)侯刘峻出家为僧。嵩山大法王寺的创建和阳城侯刘峻出家,是嵩

  • 王志文的作品推荐(王志文12部经典口碑电视剧作品)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王志文,口碑,作品,电视剧,经典,推荐,12

    老戏骨王志文主演的12部经典口碑电视剧,你认为最经典的是哪部?1、《天道》——丁元英剧情简介:该剧讲述了年轻的女警官芮小丹通过朋友结识了商界怪才丁元英,并受托在古城照料丁元英的生活。丁元英异于常人的性格和让人瞠目结舌的才华深深吸引着芮小丹。借由对音乐的共同热爱和制备音箱的契机,芮小丹和丁元英建立了恋

  •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意思(为社稷而死的君王盘点)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国门,社稷,君王,盘点,王死社,天子,稷意思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出自哪里,为社稷而死的君王有哪些?“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个典故出自明朝,讲的是永乐帝朱棣迁都北京和崇祯吊死煤山的故事。朱棣:天子守国门朱元璋在元末天下大乱之际,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元朝等强敌,建立了大明王朝,但是由于元朝势力还没有完全被消灭,只是被朱元璋击退到了北方

  • 古诗比兴手法是什么意思举例(语文中比兴和比喻的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比兴,古诗,手法,举例,语文,比喻,意思,区别,什么

    比兴和比喻有何不同?读诗总是弄混淆?帮您总结了三点。前些天,有朋友留言:“芳草已云暮”(出自韦庄的《章台夜思》),是用的比兴手法还是比喻手法呢?比兴和比喻,这两种手法很相似,确实容易让人混淆。很多人在网上只能查到它们定义上的差别,然后似懂非懂,等到自己读诗的时候,还是不懂怎么区分。所以我总结了它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