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的著名学者匡衡从小就爱读书,可是,他家世代都是农夫,生活贫困,哪有钱供他上学?匡衡只好常常向人借书来看。一天晚上,少年匡衡替财主砍完柴回家,照例想拿起书本学习。匡衡正在发愁时,忽然发现墙壁上有一条缝隙,把邻居的灯光透了过来。匡衡灵机一触,便用凿子偷偷把那小缝凿成一个小洞,自己就捧着书,倚着墙,利用那点微弱的亮光来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400字故事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英雄,他生活在离我们很早很早以前的宋朝,隔我们有好几百年的时间。那是在一个冬天的下午,外面吹着寒风,突然在一个农居的小房子里传出一阵又一阵婴儿的哭声,岳飞就在这天下午出生了。岳飞在妈妈怀里不停地哭着,小脸涨得通红,岳飞的爸爸在旁边来回走着不停地拍着脑门,哎,该给这孩子取个什么名字呢?正好这时候,小房的上面正好有一只大鸟嘴里哇哇叫着飞了过去,岳飞的爸爸脸上露出了微笑:对,就把这孩子叫做岳飞吧。希望他以后能象大鸟一样展翅高飞。在岳飞出生只有二十八天的时候,这天早上岳飞爸爸要到镇上去办事,突然黄河发了好大好大的洪水,那洪水就象一个张着大嘴的魔鬼,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呼啸而来,吞没了一个又一个村庄。当洪水来到岳飞的家门口时,岳飞的妈妈急中生智,抱着岳飞跳进了一个大大的水缸,就这样,洪水就载着这只水缶不停地漂啊漂,周围已经不见了村庄,全是黄黄的洪水。终于,几天过去了,大水也退去了,岳飞和妈妈也漂到了一个小镇上。岳飞和妈妈便无家可归了,于是他们就在这个小镇上安家落户了。岳飞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所以他很早就跟随妈妈到田里劳动,夏天的太阳火辣辣地照在小岳飞的身上,可是小岳习却一点都不怕,因为他是一个非常坚强的孩子。岳飞还非常喜欢看书,喜欢学习。他常常看书到深夜。岳飞从书中知道了很多的知识,比如说要尊老爱幼,要懂礼貌。他还非常喜爱看打仗的书,他想长大以后做一个大将军,率领一支军队去保家卫国,去帮助国家不受到别人欺负。由于经常参加劳动,小岳飞的身体长得棒棒的,吃饭一次就能吃三大碗,他还经常帮助邻居们干活,周围的大人们都说他是一个又健康又聪明的孩子。
中国古代历史怪人小传作文
不知道这个是否算怪人……以前写的。三国贾诩贾诩(147~223),字文和,武威姑臧人。相较于郭嘉、荀,他并不是那么有名,以至于很多人会直接忘掉他。其实不然,没有贾诩,就没有三国。沉默谁能识锋芒贾诩小的时候很普通,不像那个荀爽没事就喜欢背《春秋》。他是家中的次子,当时也没有人认为他能成什么大事。不错,贾诩只是沉默,沉默,再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当时有一个人叫阎忠,据说是当时的名士。阎忠见到贾诩的时候,夸他有“良、平之才”。当时还没有诸葛亮,张良和陈平就是人们眼中的神。(陈平,汉初谋士,九出奇策,后隐退。)还有一件事情,我想有必要说一下。贾诩大概三十多的时候,在回乡的路上遇见了叛乱的少数民族。他们要杀了贾诩等人,贾诩骗他们说自己是某个大将的外孙,因而逃了出来。不过之后,贾诩路上认识的朋友都死了。这就是贾诩,一心只为己,他人什么的,与我何干?长安乱武起硝烟后来贾诩不知道怎么的就混到了长安,在董卓的女婿牛辅手下当师爷。之后的故事就很有名了,王允一记反间计(史书上没有记载),董卓死,吕布逃。董卓手下有两员大将李郭汜,他们当时不在长安。对于这件事,军中人心惶惶,李甚至要弃军而逃。这个时候贾诩站了出来,他说应该杀入长安。“如果弃军而逃,一个亭长(古代官名,刘邦以前就是亭长)尚且能抓住你们。不如杀入长安,师出有名,输了再走亦未迟。”不错,因为贾诩(话说他这个时候已经49岁了),李他们杀入了长安。王允被处死,长安又是一场纷乱。之后,李等人要赐给贾诩官职,贾诩坚决不收。最后不得已,才做了官。这不是终结。李郭汜主持朝政,汉献帝向贾诩求救。于是,就发生了之后那一幕。《李郭汜大交兵,杨奉董承双救驾》。贾诩帷幕一计乱长安。贾诩挑拨了李和郭汜的关系,同时告诫西凉兵,让他们回家,不要参加无所谓的战役。托了贾诩的福,汉献帝成功地逃了出来。贾诩也离开了长安。宛城帷幕定乾坤贾诩先去投了段煨,又去投了张绣。这中间有一些故事,我就不一一赘述了。可以说,贾诩投张绣的这段故事,是贾诩最辉煌的时光。宛城之战,张绣本来投曹,后因曹操与张绣叔张济,因而反水。演义上说宛城之战张绣听取贾诩的计策,终于胜利。这一战,曹操的大儿子死了,侄子死了,包括大将典韦,也死于非命。这是张绣最成功的战役,没有之一。我还记得《三国演义》中的第十八回写到《贾文和料敌决胜》,这件事是真的。当时是曹操前来攻打张绣,但因许都有事,就撤退了。开始张绣要追,贾诩不让,张绣不听,招致大败。败过之后,贾诩又让他再攻击一次,张绣半信半疑地去了,结果果然大胜。张绣问其中的缘由,贾诩道:“将军虽然擅长用兵,但绝非曹公敌手。曹军虽然刚撤,但曹公必然亲自殿后,我们的追兵虽精,但将领比不过他们,他们的士兵还很有士气,所以我知道将军你必败。曹操之所以还未尽力就已撤兵,一定是后方出了事,所以击破将军的追兵后,一定会全力撤退,留别人断后,他留的将领虽厉害,却比不上将军,所以我知道将军用败兵也能取胜。”其中贾诩一直称曹操为“曹公”,说明他对于曹操是很佩服的。张绣是一个笨蛋,这点不假。但正因为是笨蛋,才给了贾诩施展的空间。但是,他也渴望盛世的到来。这也为后来贾诩投曹奠定了基础。无言低眉敛寒光上面说过,贾诩投曹,这是真的。那个时候还没有官渡之战,很明显袁绍更强。但是贾诩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曹操。投曹以后,贾诩不像在张绣帐下那样献计了,仅仅只是无言。不过这并不代表贾诩就这么消失了,无言,是为了更好的出击。211年,马超、韩遂进攻曹军。曹操为麾下的谋士有何计策,贾诩站了出来。他只说了四个字:“离之而已。”一语出,就发生了之后的奇毒无比的离间计。还有就是217年,曹操对于立嗣问题十分头疼,就来问贾诩。贾诩不说话,曹操问他:“你为什么不说话?”贾诩道:“我在想事情呢。”曹操当然追问下去:“你在想什么?”贾诩答曰:“我在想袁绍、刘表父子。”贾诩看似什么也没说,其实不然,语既出,曹操自然明白。袁绍和刘表都是废长立幼,结果成了现在的样子。什么都不用说,我明白了。贾诩就是这样的人,他不用说多少,但是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隐退空算无遗策在赤壁之战前,贾诩曾经劝过曹操,说“我们应当管好自己再去打人家”。曹操不听,终至大败。还有曹丕曾提出打江东,事实上也去了。在此之前,贾诩也提出我们应该管好自己。曹丕不听,又是大败。曹操执政后期贾诩闭门不出,采取自保政策。于是荀死了,他却活下来了。他的子女结婚也不攀权贵,当时的人们都很佩服贾诩。贾诩官至太尉,三公之一,终年七十七岁。纵观三国,贾诩完全是第一人。尤其是这个寿命,是三国时期最长的人没有之一。《三国志》云“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给《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把贾诩贬低了,说什么他一生为自己,置天下苍生于不顾。不错,贾诩眼里没有百姓,但那是前期。后期的贾诩一心为民,算无遗策又如何?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