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平,也种上庄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
二、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这样,中央政权的权力更集中了。
三、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雍城
商鞅的典故?
在关商鞅的典故有:一、因事制礼
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在关商鞅的典故有:二、徙木立信
前359年秦孝公任商鞅左庶长,开始变法。但当时在秦国上下普遍都对商鞅和新法都持怀疑态度。
为打消大家对新法的怀疑,使新法能顺利实施。商鞅在当时秦国都的北门处立了一个大木杆,宣布,谁能把这个木杆从北门扛到南门,就能得到很大的奖赏。开始时,大家都是观望,没人去做,后来有个人做到了,果然就得到了很大的奖赏。于是,老百姓都相信商鞅和新法了。
在关商鞅的典故有:三、作法自毙
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
史记商鞅列传反映了卫鞅的什么主张?
《史记商鞅列传》反映了卫鞅的重农抑商、鼓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什伍连坐、承认土地私有的主张,属于法家学派。在《史记商鞅列传》有原文记载: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