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塔山镇
地理位置
贾汪区塔山镇位于徐州东郊,是镶嵌在古运河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距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38公里,东距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198公里。徐连高速公路、徐海公路和310国道擦肩而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基本概况
全镇总面积96平方公里,辖耿集办事处,20个村委会(东下庄、塔山、聂庄、张场、阚口、朱湾、殷庄、彭楼、沟上、葛湖、徐庄、王集、永庄、瓦房、张埝、曹庄、王庄、柳元、郑庄、豆宅)、3个居委会(耿集、张庄、桑元)。,拥有7.2万人,8万余亩耕地,素有“大蒜之乡”、“意杨之乡”、“鱼米之乡”、“天然氧吧”、“生态园林镇”等美誉。大蒜面积6万余亩,意杨80万亩,是苏北有名的农业大镇,无公害大蒜基地,无公害优质稻米、蔬菜、莲藕种植基地,徐州市吨粮乡镇,江苏省科技先进乡镇,全国农田林网先进单位。
谁知到在徐州放鹤亭发生的历史事件,越多越好
《放鹤亭》作者是范成大,是一首宋朝时期的诗词。目录1作者2诗词正文1作者编辑本段宋范成大2诗词正文编辑本段
石门关外古亭基,树老藤枯野径微。
放鹤道人今不见,故应人与鹤俱飞。
徐州琴书的历史源流
徐州琴书原名丝弦,清代用扬琴伴奏,故又称扬琴。徐州琴书由丝弦发展而来。清朝同治年间,睢宁县庆延举拜宿迁扬琴艺人李义成为师,将扬琴艺术引入丝弦。抗日战争时期,富豪商贾星散,堂会骤减;农村与城镇的业余玩友与半职业艺人,为了谋生先后转为职业艺人。他们对原来“丝弦”中的曲调繁杂、板眼规正、文词雅驯、一唱三叹的百余首音乐曲牌删繁就简,经多次蜕变,最后形成以慢板和流水板相结合为主体,一把坠胡、一架扬琴,“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哟”,以说唱中长篇曲目为主,并加强手、眼、身、法等艺术手段的运用,群众称之为唱扬琴,并逐渐形成高亢奔放、朴素端庄的上路(丰、沛、萧、砀山四县),文静委婉、华彩流畅的下路(邳、铜山、睢宁、宿迁四县)不同的艺术风格。解放战争时期,徐州琴书艺人由解放区的人民政府组织起来演唱新曲目,为革命战争服务。1948年冬,随着淮海战役的开展,琴书艺人从四面八方云集徐州,当时有演出场地八十余处,五百余名艺人演出,出现了“街头巷尾有琴声,大人小孩会哼哼”的热闹景象。1949年后被徐州人改名称徐州琴书。徐州琴书是在明、清小曲的基础上,由“小曲儿”、“小吹儿”、“唱曲儿”、“唱孩子”等一步步演变而成的乐曲系、联曲体的曲艺种类。演唱时山东韵味独特,艺人坐中,以扬琴、坠子、手板为主,配有三弦、软弓胡琴、古筝、瓷碟等。1951年,徐州市曲艺队成立,1953年经省文化局批准为民营公助性质曲艺团体。曲艺队以唱扬琴的艺人为主,有杨四喜、崔金兰、崔金霞、邢培生、丁兰英等人。后发展到有十二档琴书可以同时登台,扩大成为有七十余人的曲艺团。常在菜市场等处演出,遇有庙会节庆,摆地摊唱琴书者比比皆是,深受徐州人民欢迎,曾有“街头巷尾有琴声,大人小孩都哼哼”的极盛场面,且影响到以徐州为中心山东地区、徐州琴书表演形式多样,有单人唱、对唱、三人坐唱和多人联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