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有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故事有哪些

有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故事有哪些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513 更新时间:2024/2/3 1:38:30

有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故事有哪些

1、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一:尊敬师长“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就象燃烧的蜡烛,用知识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直到生命的终结.例如:毛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却始

终尊敬自己的老师.1959年,毛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请韶山的老人们吃饭.毛亲自把老师让在首席,向他敬酒,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毛青年时代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当徐特立60寿辰时,他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2、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二:爱国爱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清之际爱国学者顾炎武的名言.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爱国爱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例如: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林则徐面对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鸦片的?.道光皇帝接受了林则徐的建议,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鸦片全部投进硝烟池.顷刻间,鸦片全部销毁.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3、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三:谦虚礼貌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文明举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礼貌.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例如: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4、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四:刻苦学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勤奋读书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不论是善于治国的政治家,还是胸怀韬略的军事家;不论是思维敏捷的思想家,还是智慧超群的科学家,他们之所以在事业上取得不同反响,都是与他们从小的远大抱负分不开的.俗话说:“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立志,贵在少年.稍许浏览一下历史,一个个勤奋学习的动人故事就会争相跃入你的眼帘.例如:匡衡幼年凿壁引光苦读,终以说《诗》而扬名;茅以升少年立志,远涉重洋,经历千难万险,终于成为“桥梁之父”…….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5、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五:尊老爱幼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例如: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孔融让梨,卧冰求鲤,

中华民间小故事: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董平就是一个孝子

不知道33333333

求中华名族传统美德小故事

1、闻鸡起舞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2、孔融分梨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他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爸爸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你为什么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3、子路借米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4、七岁之师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

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5、铁杵磨针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

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终于成为有名的大诗人。

拓展资料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

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张良拜师

有一次,张良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美德,是至善至纯至高人性的结晶。它源自生活又融入生活,不仅仅是你有美德之称就行了,在这个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是不公平的,有美德的人总是被遗忘,而没有美德的人却被加上美德的美称。

记得那是五年级发生的一件事,因为我的荣辱之心,因为我的爱面子,使我造就了一个错误,一个无法弥补的错误。那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那是一个暑假,我回郑州看望爷爷。爷爷的家住在一个繁华的地带,每天车水马龙,络绎不绝。那天,我出门去买油条吃,在路上忽然轰隆隆的响起雷来,眼看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大家纷纷躲进一个凉亭躲雨,热闹的叫卖声顿时变成了抱怨声,只有一个人还在街上,不知所措的站着,为什么呢

看,他一个50多岁的老爷爷,在风雨中艰难的站着,头发被雨点打湿了,顺着历经沧桑的脸颊向下流淌,一身黑色的衣服,看上去有点孤僻,裤腿被雨点打湿了,咦他怎麽金鸡独立呢啊原来他是个残疾人啊

就在我仔细打量不屑一顾的时候,一生清脆的声音打乱了我的思绪,老爷爷,我来帮你,一个小女孩说着跑了出来,人群中传来一阵阵嘲笑声,只见他们互相搀扶着走了进来,在雨中雨水顺着他们的脸颊向下流淌,衣服全湿了,简直就成了两个落汤鸡,在看那个小女孩,只见她漂亮的脸蛋和衣服,唯一不足的是一只袖子也是空的。

他们回到亭子里,全身已经湿透了,两个残疾人林成这样,我们这些正常人却无动于衷,非但不帮他们,反而像躲瘟疫似的躲开,亏他们之中还有几个是模范学生,难道他们不觉得羞耻吗,眼看两个残疾人被雨淋着,却无动于衷。我的心里好后悔,后悔自己没有帮他们,后悔自己的虚荣心。

这件事在我有效的心灵化了一刀,让我知道了教训,从那件事,我就开始怀疑并坚信,残疾人残的是他们的身体,但他们的心理正常,而我们有的正常人正常的是我们的身体,残缺的是心理,一颗善良纯洁的心灵啊。

|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来源

阳春三月,春风和煦,万木吐绿,百花盛开,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个季节的我们,也特别的活泼好动。然而,我们在活泼好动之余,有没有考虑过这么一个问题:今天,我们的言谈举止,文明了吗?礼貌了吗?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讲文明,懂礼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文明礼貌也无处不在,它像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像阵阵微风,吹进人们的心田。同学们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理解,团结友爱,尊敬师长,文明之花常开放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但是在我们的校园中还存在着许多不文明现象。

譬如,我们总能看到一些与我们美丽校园极不和谐的白色垃圾,总能听到一些不堪入耳的脏话,总能目睹到同学之间不该发生的指责与大骂的“唇枪舌战”。有的同学甚至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给我们生活的空间埋下一颗颗地雷,有的同学甚至不注意爱护公共财物,在白色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在崭新的课桌上刻字留念,殊不知留下的却是臭名和唾骂,还有的还对“请爱护花草”的警告语视若无睹,为了少走几步路,随意践踏草坪,竟深深踩出一条路来,正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作为一名中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的使命。如果我们每个同学都能见到老师问声好,见到同学打招呼,同学之间和睦相处,事事讲文明,时时讲礼貌,那我们便能生活在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中,别人也会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作为一名中学生,爱护校园,美化环境,同时也是我们的另一个使命。当你扔出手中的垃圾时,请你多走几步,把它放入垃圾箱;当你看到地上飘着纸片时,请你弯下腰,把它捡起来;当你随地吐痰时,请你为他人想想,别人会因为我而生病的。如果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这样做,这样想,那么,我们的校园一定会更加美好。

原我们所有的同学都能与文明同行,与礼貌同在,让文明礼貌永远伴随着我们。文明礼貌之月并不只是三月,我们应该事事讲文明,时时讲礼貌。从自己做起,从眼下做起,把文明礼貌当作我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学们,行动起来吧,从此刻出发,做一个文明好少年。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让文明礼貌之花开遍我们美丽的校园,也让文明礼貌之花盛开在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中!

有一种美德叫感恩

母亲年龄大了,经常叨念重复那些陈谷子烂芝麻。听的次数多了,就有点不耐烦,觉得母亲确实不应该这样一遍又一遍的重复那些琐碎的家长里短。但是,当我不断经历生活中的人情世故,逐渐明白人情薄如纸的道理以后,对这种絮叨感到入耳动听起来,因为母亲所说的、所唠叨的都很重要,其中蕴含着一种传统的美德。

人老了,确实有爱唠叨的。有的人好炫耀自己当年的英雄壮举,有的人好数算自己的功绩,有的人喜欢吹捧自己的子女。母亲却不这样。母亲除了唠叨自己的往事,和我们嘟囔怎样做人外,更多的是叨念帮助过自己的那些好人恩人。

谁帮母亲推了一把碾,谁给母亲拉了一下车,谁给母亲拾起袋子放在肩上,谁给母亲修好了毁坏的农具,谁给母亲照看了一会孩子,谁给母亲行了个方便,母亲都放在心上,当成大事。一句同情体谅的话,母亲一字不差的记在心里;人家麻利的借给一件小家什,母亲默默的记在心里。虽然都是些微点滴的帮助,母亲也念念不忘,更不用说什么大的援助和支持啦!母亲常说,她一辈子遇到了不少好人,人家给咱的好处,三辈子也说不完,忘不了。可能那些事在别人看来不值得一提,但母亲却看得很重很重。

母亲常和我们叨念这件事:那是二姐刚几个月,大姐仅仅一岁多时,父亲在村里忙,母亲自己一人忙家里。一个人照看两个孩子,确实忙不过来,想干其它活是不可能的啦。最忙乱的时候,是烙煎饼。烙煎饼一般都是两个人,一个人烧火,一个人滚面糊。母亲早早起来,趁大姐二姐还没醒,就推完了磨,然后支好鏊子,备好柴火,开始烙煎饼。

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顾了这里,可能就顾不上那里。火烧不好,煎饼就烙不好,不是鏊子凉了,就是这边糊一块,那边还不熟。当然,烙煎饼需要一定的技巧。对母亲来说,哪里还提什么技巧,只要能顺顺当当的烙完煎饼,就蛮好啦!

母亲把大姐哄好,把二姐喂好,就开始了。刚烙了几个,大姐二姐就开始淘气。大姐在床上喊,二姐就嗷叫,母亲的鏊子正红火,不得不放下刮板,跑到了堂屋哄哄孩子,再跑回锅屋。常常是孩子哄好了,鏊子却凉了。这样来回折腾了几次,母亲心焦起来,急得落泪,期盼着有人能帮一下。这个时候,谁能替一霎也好啊!

屋后的大嫂子是一个热心肠人,挺实在,心眼好,听到大姐二姐哭喊,知道母亲很忙,就赶快撂下自己的活,跑过来,替换下母亲,烙起了煎饼。母亲急忙抽空去哄两个孩子,等大姐二姐不喊叫了,再来和大嫂一起烙煎饼。大嫂帮助母亲干这干那,给了母亲及时的援助,母亲很是感激。大嫂成为母亲叨念最多的人,母亲说一辈子忘不了人家。母亲常常自言自语的说,关键时候,人家虽然给烙一下煎饼,可咱没耽误事,孩子也没挨摔打。这尽管算不上什么大事,可在母亲心里是最大的事。母亲一辈都记着大嫂的好,挂在嘴上,记在心里。母亲为何如此,个中滋味,也许只有母亲最清楚。

母亲常常向我们提起的看似都是一些小事,但对母亲来说,绝对是大事,是天大的事,对我们整个家庭来说,也是大事。

有一年,我们家里没有养猪,断了来钱的路,家里称盐打油都成问题。母亲划算着赊个人家的小猪仔养着,可是母亲问了许多家,都不开口。母亲心里明白,他们嫌我们家穷,怕还不上钱,所以都没有愿意的。当街大哥为人老实,很诚恳,也和善,从不低眼看人。春上,大哥家的母猪刚刚下了一窝猪仔,母亲忙跑去和大哥说明了情况,想赊个。大哥领会母亲的意思,十分同情母亲,二话没说,就痛痛快快的答应了,并且还说没钱就不要猪钱了。母亲对大哥爽快大方的答复,喜不自禁,高兴的几天没睡好。

母亲从大哥家赊来了一个斤两最小的猪仔,精心喂养。猪仔长得很快,半年多点,就长到了近二百斤。小猪不挑食,长得也胖乎,白白的,还很听话,母亲高兴的不得了,我们全家人更是高兴的不知说啥好。到年底,母亲喂养的这头肥猪长到了三百斤,卖了个好价钱,还了一圈账,还解决了全家的吃穿等困难。

母亲拿到刚卖的猪钱时,首先想到了去还大哥的猪仔钱。大哥很实在的对母亲说,当时看到我们家里那个样,心里也觉得不踏实,但是没有多想,就直接答应了。大哥还说,觉得应该赊,不就是几十块钱嘛,还是人常啊!

几十年来,父母含辛茹苦,强力支撑,使我们那个大家逐步走出了窘境。这期间,有多少人给予援助,有多少人给予支持,有多少人给予关心和照顾,母亲说数也数不清,道也道不完,但母亲都一一牢记在心里。每次家庭聚会,母亲都要提提这些事,总要提提那些给予我们家庭发展的人。除此之外,母亲常常当面对我们唠叨,希望我们向这些有善良之心的人学习,做一个有良心的人。

有一种美德叫感恩,有一种崇高是回报。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那些人,那些事,感动了母亲几十年,感动了母亲一辈子。母亲被感动了,母亲永远不会忘记他人的滴水之恩。母亲的感恩之心,感激之情,熏染了我,影响了我,影响了我们家的每一个人。在母亲的教育下,我们也学会了感恩,学会了感激,学会了爱别人,学会了爱这个精彩的世界。

母亲的唠叨最甜美,因为母亲的唠叨是一种高尚,这种高尚就是感恩。

每天读书.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凿壁偷光》

没有错的,呵呵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1、列宁让路有一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给列宁让路,准备自己退回去。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列宁毫无疑问是一位

  • 13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都有什么特点值得一看呢?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13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每个城市或地区都有其著名或者独具特色的古建筑,都是值得我们去保护的。每个地区的看点都不尽相同,不是一两句话可以概括清楚的,下面挑几个典型建筑来细说一下:一、非常有历史纪念价值的北京故宫、天坛、长城等世界文化遗产故宫非常震撼,有70多座大小宫殿,房屋九千多间,如果去故宫旅游,

  • 作文中国梦我的梦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梦,每个人都有权利拥有,唐僧的梦想是到西方取回真经;刘备的梦想是平定中原,复兴汉室;林则徐的梦想是销毁鸦片,赶走侵略者;孙中山的梦想是推翻清朝和他的封建习俗,建立统一的中国。我有一个梦想,梦想穿上航天服,乘坐火箭,在那浩瀚无垠的宇宙上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空间站;我有一个梦想,梦想进入联合国,申请在北冰洋

  • 我想要一份《二十四史》的一些人物传记?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包含24个人物传记。分别是:《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

  • 中秋节励志成语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嫦娥奔月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写照。后来,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

  • 历史英雄人物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1、邓世昌邓世昌,广东番禺人。原名永昌,字正卿。1874年毕业马尾船政学堂。1880、1887年两次赴英国接回清廷购买的六艘巡洋舰,这是中国海军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线,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被授予“葛尔萨巴图鲁”勇名。2、史可法史可法,祥符(今河南开封

  • 世界历史名人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家天下的开创者——夏启开创八百年天下的君王——周武王姬发制礼作乐创典章的第一人——周公旦道家鼻祖——老子万世师表千古圣人——孔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功成身败的改革家——商鞅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千古一帝——秦始皇赢政人中豪杰西楚霸王——项羽大汉王朝的开创者——

  • 中国有哪些主要的历史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秦始王的统一文字和统一货币“王羲之”传说有次他到朋友家做客,久等主人不到,无聊中在人家的茶几上题了几个字。朋友父亲不识货,想用水洗掉,怎么洗都洗不掉,原来已经渗入木中。后来人们就用“入木三分”这句成语,用来形容某一件事做得熟练老道。苏秦:悬梁刺股,纵横家代表,显赫时佩六国相印韩信:忍胯下之辱,后成刘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发展愿景做国内最佳、创国际一流的通信咨询设计企业企业使命为中国移动提供全方位支撑,为社会、客户、股东、员工和行业创造优质价值企业理念以一个设计整体为基础,以中国移动为服务主体,以客户为思考核心,以市场为经营导向,以效益为管理目的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发展史1987年11月18日,第一个模拟蜂窝移动电话

  • 中国共产党的典型人物和历史事件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一、1927年毛泽东、卢德铭领导的武装起义——秋收起义秋收起义是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部队在文家市会师,毛泽东主持前委会议,及时作出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进军的决定,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