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拓跋(371409)字涉圭,鲜卑族人,北魏开国皇帝,北魏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公元386年称魏王,398年称帝,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史称魏道武帝。在位期间,迁各族人40万到平城,实行了以民族融合为主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长期游牧的鲜卑族向农耕文化过渡,完成了封建化进程,为北魏中国北方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的
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迁都洛阳,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也有利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而实行汉化政策,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同时,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胡食、胡服、胡床和胡乐、胡歌、胡舞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北魏孝文帝改革反映民族交融的历史故事三笠有哪些?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迁都洛阳;学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通婚;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影响: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加快了封建化进程,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了解北魏的历史该看什么书呢
可以看魏书魏书,北齐魏收撰,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内容记载了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一百二十四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因有些本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三卷,实共一百三十卷。
北魏孝文帝介绍?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公元467年10月13日-公元499年4月26日),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王朝的第七位皇帝,初姓拓跋,后改姓元。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时仅5岁,公元490年亲政。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后又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藉以改变鲜卑风俗、语言、服饰。
此外,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拓跋宏(后改姓元)(467-499)。庙号:高祖。亦称为魏孝文帝。平城(今山西大同北),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