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由人创造出来的。要研究历史,就不能不研究人,研究那些创造历史活动中有所作为、发生影响的历史人物。所以,无论古今中外,写历史的书,无不以大量的篇幅谈论人物,中国历史学经典就是明证。比如《史记》,司马迁在书中设本纪、世家、列传,都是讲人物的。以后的官修史书也都与此大同小异。近代以来,历史书写方式有很大变化,但写人物,仍是所有历史书写者都避不开的。近几十年来,因思想解放,许多禁区被突破,历史上各种各样的人物都进入史学家的视野。于是历史人物的传记、年谱大量出版,历史人物的日记、书信等大量地被发掘出来,成为历史研究的重要素材。
专门研究历史人物,已是历史研究的一大主题。即使不是专门研究人物,你也无法回避一些重要人物的生平事业。如你研究近代经济史,不能回避搞洋务实业的盛宣怀、搞大生纱厂的张謇、搞铁路的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如此等等。搞近代政治史就更不用说了。搞军事史、教育史、思想史、文学艺术史,等等,无一例外,都要和历史人物打交道。所以对历史人物的研究,是历史研究最重要的内容。
有没有中国名人追梦的故事,要简,短,精的。急需?
王阳明王守义明朝一哥
王阳明,初名云,后祖父王天叙改其名为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
其先祖书香传家,其父王华仕三朝,为孝宗御进讲。
生於明宪宗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卒於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享年五十七岁。
生前曾筑室於阳明洞,故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
十二岁,阳明就塾师,性格豪迈不拘,曾言:“读书为学圣贤”。
十三岁母丧,对其影响极大。
十八岁谒理学家娄谅(号一斋),听讲朱子格物之学,后连格竹七昼夜无所获,遂转而学辞章之学。
二十二岁应会试名落孙山,至二十八岁才举进士。
在此期间,阳明广阅书籍,读兵法,也研究道教养生之学,面对为考试而读书的处境,
遂有遗世入山之意,然转念一想,人本是父母所生,大道是不能离开社会人群的,遂重回儒家。
三十四岁讲身心之学,开始招收门人。
三十五岁,因见朝廷为宦者刘瑾把持,明武宗沉迷於享乐,故上疏直言,而下诏狱,谪贵州龙场驿驿丞。
三十七岁,赴谪至贵州龙场。悟得格物致知的道理。这乃是阳明心学的开端,从此他与朱学分了家,而走向了主观论。
三十八岁,主讲於贵阳书院。开始提出了知行合一之说。
三十九岁,升卢陵县知县。
四十三岁,揭出存天理,去人欲之标语。
四十七岁,刻古文大学,及朱子晚年定论。修建濂溪书院。同年,门人薛侃刻传习录。
四十八岁,阳明奉旨平宁王宸濠之乱,受宦官挑拨,被诬谋反。
五十岁,在江西南昌始揭致良知三字。从这时起,阳明哲学思想完全成熟,而且定型。此成熟的思想比以前更为简约。
五十三岁,门人南大吉续刻传习录。
五十六岁,邹守益刻文录。
五十七岁,扶病剿乱,病死归途,卒於南安。
王阳明不但才能过人,品德上也几乎无可挑剔,所谓德才兼备者。
一代伟人毛泽东曾评价他为中国两个半完人之一,一为孔子,二为王阳明,半人为曾国藩。
在日本岛国更是将他当神明一样的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