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末年,楚霸王项羽率领部队与秦军作战。部队渡过漳河以后,项羽命令士兵把所有的船只都毁掉沉到河底,把行军的饭锅全部打碎,每人只发给三天的干粮。项羽这样做的目的,是向大家表示只能胜利前进,不能失败后退的决心。果然部队经过九次激烈的战斗终于打垮了秦军。
三顾茅庐,破釜沉舟,精忠报国,望梅止渴程门立雪故事中的重要人物
诸葛亮,刘备。项羽。岳飞。曹操。程颐,游酢,扬时。
帮我找找破釜沉舟这个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项羽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军队逐渐壮大起来。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供攻垛纪艹慌讹苇番俩邢台地区)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这就是历史典故“破釜沉舟”的由来。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战斗到底的决心。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请发消息给我,并附上问题的连接,谢谢
项羽为什么进入本记?
大家好,下面就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本纪或简称纪,是东亚纪传体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XX本纪”,不过也有例外,如吕雉不是皇帝,但其传记也称本纪。另外项羽也是无皇帝之实,却列本纪,主要是因为司马迁认为其在当时有如同皇帝般的领导力与才能。
项羽本纪是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第七卷,是关于楚霸王项羽的本纪,它记录了秦末项羽光辉壮烈的一生。
《项羽本纪》通过叙述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而在《史记》中,本纪所记录的都是帝王,事实上项羽并没有成为帝王,司马迁把他归入帝王行列则表现了对项羽的敬佩和尊重。
项羽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
按理说秦朝覆灭到大汉5年这之间的朝代应该是楚,而不是汉;首先秦朝终究是为项羽所灭,项羽杀子婴后登基自封为西楚霸王(虽然尊楚怀王为义帝,却是有名无实的傀儡);这时项羽所建立的“楚国”是由他分封的各诸侯国组成,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联邦共和国”,都城则建立在彭城。
而刘邦的“汉王”同样是被项羽所册封,封地仅仅是巴蜀一带的非富饶之地,所以在楚汉战争结束以前,汉只能算是楚的N分之一,而大楚朝相对来讲是名正言顺的,因此项羽也应作为皇帝列入《史记》;而现在的朝代年表里之所以没有楚,很有可能是汉朝的史官们碍于当权者的忌讳,或是为了讨好当权者,才把楚从历史上给抹了,再有,楚汉之争时刘邦惧怕项羽的程度可以用谈及色变来形容,再后来项羽自刎的很多年之后,刘邦与原项羽手下英布交战,发现其所摆阵势极似项羽,于是又一度陷入了曾经的紧张慌乱的情绪,可见刘汉一朝对于西楚霸王的忌讳是非常严重与深刻的。
简而言之,项羽太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