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鞅南门立木》中商鞅是一个言而有信的人。孝公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开始推行革新时,为了取信于民,他派人在城中竖立一木,并告知:“谁人能将之搬到城门,便赏赐十金。”秦民无人敢信,后加至五十金,于是有人扛起木头搬到城门,果然获赏五十金,从此宣示与开展孝公变法,史称“徙木立信”。北宋王安石,在一首称赞商鞅的诗中以“一言为重百金轻”,来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法家后学将商鞅言行与史载汇编成《商君书》。西汉的司马迁著《史记》时,立商鞅的单独传记《商君列传》;另外王蘧常撰写《秦史》时,将商鞅和其门客尸佼合立于《公孙鞅传》。
从商鞅的经历和结局中有哪些认识和体会
你可以看看西方法院前的雕像,一人手持天平,眼被蒙死。法是公平的,也是无情的。商鞅为他人立法,把螺丝上得紧紧的,当他自己被权贵所害要逃亡的时候,老百姓对他说按照商鞅之法,留宿我家要获什么样的大罪,所以你还是走吧。结果就是无论如何躲不过车裂的悲惨结局。
人物传记,商鞅变法的
史记里面有描述,你可以看一下。或者在百科里面查看商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