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约:商议确定;法:法律。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指的是汉高祖刘邦
约法三章因材施教的故事与哪位名人有关
因材施教和孔子有关;约法三章和刘邦有关。因材施教: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约法三章: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史记高祖本纪故事之约法三章原文
约法三章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枳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饷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从约法三章和火烧宫室,比较刘邦项羽的性格差异
刘邦虽约法三章,却不能说他就是个仁义之辈。历史读多了,就会发现,刘邦此人毫不客气地说,就是个混混。在与吕稚结婚前,就已与一寡妇生下长子刘肥。刘邦本身的能力不高,却胜在用人。韩信、张良均为其所用,不得不说是高明。但是卸磨杀驴在他身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心寒。约法三章是他用来收买人心的方法,我们却不得不承认刘邦在咸阳时是夜夜笙歌。就此来说,项羽是比较直爽的,爱憎分明,容易被自己的负面情绪掌控自己,这也是他最后在秦汉之争失利的原因。刘邦赢了一个好名声,什么宅心仁厚云云的,却也只是虚名。若是真的,又怎会在逃难时把一双儿女一次次的踹下车,以求保命?谁对百姓有利,百姓就维护谁,不是吗?但即使是假的,也不得不说在这一点上,项羽要甘拜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