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时期,没电视手机,空闲时间看过的小人书大布分是一些赞扬革命先烈、革命老前辈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的小人书,《赵一曼》《刘胡兰》《小英雄雨来》《王二小》……等还有好些都叫不上名字的小人书!这些小人书的故事感人,看的次数也多,所以至今难忘!
生产队时期,没有电视,但我能看到的小人书可算不少,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女娲补天》,封神榜》《叶公好龙》,小兵张嘎》,鸡毛信》…数不胜数。都是连环小图书,上面配图,下面文字介绍,一看就懂。→→为什么能得到如此丰富的小人书?有两种途径。其一,读初小时,学校办在村祠堂,离家仅距离不到十米。学校有个图书室,摆有两张方桌,上面摆满各式各样的图书。那是五十年代未六十年代初。当时学校只有教师(一对夫妻)两人,管理很不错,很懂调动学生积极性。选有五名图书管理员,管理很到位。除此以外,几乎每名学生都给你挂个衔头,除了各种长,还有各种员,管理员,监督员,验收员,报告员,…让每名学生都有责任感。所以图书室管理很好。离家近,我一有空就跑去看。其二,那时还小,没有任何负担,除了读书,回家放牛,心里想的就是找玩找吃。学校放寒暑假,老师夫妻回城居住,学校锁门。那时,我虽然读二年级,有些小人书只是读起来一知半解。然而,好象我天生与书结缘,没有小人书真的受不了。办法总是有的,我村群山环抱,柴草村木特别多而茂盛。我利用放牛之机,拾树干枝或砍些树枝,晒干后挑到城里去买钱。街道上,最适合我玩的是两种,一种是打钉子枪,打中响炮不收钱,打不中一枪收一分。另一种是地摊上摆放小人书,看完一本收一分。有时看到差不多天黑了,要收摊了,摊主提议,交足此书本钱,可以带回家看,归还时退钱给你,借看一天收两分。如果我连续挑了几趟树枝去卖,有时就够钱租几本回家,骑在牛背上,牛吃草,我看小人书,不亦乐乎。→→记得当时北大街有两摊小人书及风钉枪摊,我是他们的常客。我村离城五公里路,每到寒暑假,我是他们的常客。
见识是农民最大的阻碍,你认同吗?
见识是农民最大的阻碍,你认同吗?
我非常认同。
我想给大家说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一个农民本身发生的故事。
通过这个真实的故事,你可以清楚地看到:见识对农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农民有见识,发展就快,赚钱的门路就多。没有见识,就迈不开双脚,闯不天下。同等的条件有见识和没有见识,其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村有个农民小伙子,在村子里也算是个精明人,很早就开始做买卖,在村子里第一个用上了“大哥大”。
可在当初,干过的买卖一个接着一个,别人干的,他也干,别人不干的,他还干,就是没有赚钱的。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陪同一个朋友下江南,到浙江走了一圈,在浙江农村看到农民了的发展,思维立刻发生了变化。
那个时候,在东北农村,农民只知道种植或养殖,要么就是到市场做点小买卖,要么就是搞点基建活,修修补补,靠小打小闹赚点小钱,很少有做工业项目的念头。那个时候,农村都是跟风跑,你干什么我也干什么,结果自己残害自己,一个产业,说垮台一下子就全都垮台。
见识多了,观念也就跟着变了。农民小伙子回到农村后,决定开个家庭制鞋厂。没有技术,直接到浙江请师傅,结果当年上马,当年纯收入20多万。那个时候的20多万,那可是真金白银。万元户都是牛逼户,20万那叫什么钱呀?
大家都知道,那个时候的皮鞋,都叫“礼拜天”鞋,只能穿一个礼拜,哪有什么真牛皮,全是假料对付,能不赚钱吗。
做起了真正的“买卖”后,接触的都是些能人,见识也就更多了,眼睛看得也更远了,这样的劣质鞋能有前途吗,鞋厂还没倒闭,就又开始寻求别的项目。
如果没有见识,一个农民,买卖正赚大钱的时候,还会想到项目储备吗?这都是从市场上见识到的。结果真就是照着想法来了,第三年就开始打假,鞋厂也就此下马。
当农民小伙子看到一个市级建筑公司,用的大理石是从外地购买的时候,自己就琢磨:那些大理石都是成品来的,到工地还要二次加工,工人费力,公司费钱。自己就决定上大理石项目。
自己购置了红外线加工设备,从外地购进毛坯料,按照工地需要加工成品,到工地直接安装。结果一上马,立刻招来了用户。如今一干就是20多年。接着又干起了钢管厂,现如今已经拥有几千万的资产。
见识对于农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见识,就只能顺着一条道跑到黑,见识可以启发人,可以激励人。农民多了见识,就多了心眼儿,就开阔眼了界。如今社会在日新月异,农民多长见识才会跟上发展的潮流。
我认同某些自以为是的人不如农民,你比如某些人认为汽车的污染没有自行车污染的厉害,底层人民不应该太富裕了,国家不应该发放高工资,应以底工资来招外国人投资,养猪污染空气,把教育,医疗,房价,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架马等等等等的奇谈怪论,我看普通农民是讲不如此底级别的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