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乐不思蜀讲了什么?为什么可以看出刘禅贪生怕死?乐不思蜀出自第几回?

乐不思蜀讲了什么?为什么可以看出刘禅贪生怕死?乐不思蜀出自第几回?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492 更新时间:2023/12/26 6:30:05

原文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本来应该表情严肃,心情沉重说,思念。但那样会招开杀身之祸,所以刘禅就说自己乐不思蜀。由此可见,贪生怕死。

见于《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也见于《三国演义》一百十九回。

刘备为什么在孙权那乐不思蜀?

一是刘备年愈五十岁,新娶了孙权妹妹孙尚香,而孙尚香年芳二八,正是妙龄少女,刘备陶醉在新婚燕尔之中。

二是以这种方式麻痹孙权,让孙权认为刘备娶了他妹妹,已经乐不思蜀,自己快乐去了。

三是前来东吴之时,刘备和诸葛亮已经制定好了计策,只等时机成熟,带着孙尚香一起回荆州。

刘备是与东吴联盟共同抗击曹魏,在孙权那里招亲,娶了孙权小妹小乔,吃的玉食,穿的衣,又有美人相陪,而且他作为雄主,还不能在东吴年前表现的太过于强势,古装作乐不思蜀,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乐不思蜀,后来他偷偷离开东吴,就能说明这一点。

刘备不是乐不思蜀,是乐不思荆州,刘备入东吴娶妻,坠入温柔乡,一时壮志消磨,不思回归荆州,后得诸葛亮赵云提醒才携妻同归荆州。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各写出与”破釜沉舟\纸上谈兵\闻鸡起舞相关的历史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破釜沉舟(项羽)纸上谈兵--(赵括)闻鸡起舞--(祖逖)赵括。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赵括。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赵国

  • 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四面楚歌的历史人物都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四面楚歌,我国古代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历史人物是项羽满意请采纳,谢谢破釜沉舟项羽三顾茅庐刘备班门弄斧鲁班毛遂自荐毛遂四面楚歌项羽(四面楚歌的主人公是谁:被围的是项羽,围剿的是刘邦,计划围剿并实施的是:韩信)门庭若市齐威王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攻占秦都以后

  • 史记读书笔记600字左右五篇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史记》通过它,看到了卧薪尝胆的勾践,善于用兵的孙武,围魏救赵的孙膑,知错就改的廉颇,仿佛真的看到了魏惠王的十颗夜明珠,赵惠王的和氏璧;秦始皇焚书抗儒。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史记读书笔记600字左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史记读书笔记600字左右1最近读了《史记》这本书,我们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辉灿

  • 中国近代史人物传记读后感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说清楚啊,不知道你要哪个人物的读后感。随便附上一篇吧。《曾国藩传》有感近日读《曾国藩传》颇有感触,特别是对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精神很是佩服,我觉得此种精神可用“呆子”哲学来形容。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此种精神我思之为当今中国少有之精神,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

  •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

  • 负荆请罪的人物、年代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负荆请罪发生于战国时期的赵国.地点:蔺相如的府邸.人物:蔺相如赵国的上卿.廉颇赵国的大将军.囊萤映雪:囊萤:晋代车胤小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负荆请罪:廉颇蔺相如凿壁偷光西汉匡衡勤学苦读的故事负荆请罪--廉颇,老马识途--管仲

  • 与负荆请罪的相关的历史人物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与负荆请罪的相关的历史人物是:廉颇、蔺相如。(廉颇、蔺相如都是战国时期的赵国人)负荆请罪的人物有廉颇和蔺相如。故事如下:战国时候,有七个大国,它们是秦、齐、楚、燕、韩、赵、魏,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蔺相如见了秦

  • 四面楚歌的历史出处和历史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韩信、项羽指鹿为马是赵高和秦二世;四面楚歌是张良和项羽;背水一战是韩信。四面楚歌是指项羽被刘邦的军队围住。刘邦为了破环项羽军队(都是楚地人)的军心,在周围唱起里楚

  • 四面楚歌是哪位历史人物写的?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成语“四面楚歌”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秦末暴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不久便被剿灭,自取其祸,为人作嫁,成就了刘邦项羽。自此以后历史在不断重演,绿林赤眉,黄巾的张角,瓦岗军,红巾的黄巢,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都在犯着同样的错误,得势的却是刘秀,曹操,李渊,朱温,皇太极,曾

  • 急需一篇3000中国近代人物传记读后感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读《曾国藩传》有感近日读《曾国藩传》颇有感触,特别是对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精神很是佩服,我觉得此种精神可用“呆子”哲学来形容。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此种精神我思之为当今中国少有之精神,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才能之后做聪明人。一位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