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双龙洞介绍:金华双龙洞距金华市区约15公里,坐落在海拔100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层的双龙洞之外,还有中层的冰壶洞和最高的朝真洞。双龙洞分内、外两洞,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洞内陈放着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双龙洞最奇趣的是外洞与内洞之间,有一块巨大的岩石覆盖在一流清泉之上,水道宽丈余,岩底仅离水面一尺左右,进出里洞,只得用小船,人直躺在船底,小船从岩底的水面穿引而入,当穿到岩底中间时眼前一片漆黑,似乎周围的岩石一齐朝身上挤压过来,岩石几乎擦着鼻子。进约二三丈,又豁然开朗,被誉为奇观。内洞约有2000多平方米,岩洞深邃。在小船上岸处,抬头仰望,有一条青色钟乳岩纹自东北洞顶蜿蜒而来,另有一条黄色钟乳石自西北俯冲而至,人们称为“双龙”,龙状清晰可辨,形象逼真。洞内钟乳、石笋奇形怪状,纵横交错。冰壶洞的洞口朝天,深达40多米。俯首下视,寒气袭来,洞不见底,故称“冰壶”。游人可踏着石阶,盘曲通达洞底。冰壶洞内的瀑布从15米左右高的洞顶倾泻,瀑声轰隆,震耳欲聋。朝真洞的洞口向西,前临深壑,背依青峰。洞前眺望,四周群峰挺立,宛若百僧朝圣求真,洞名即由此来。洞中钟乳高悬,石笋遍地,其中一根大石笋形似“观音”,称“观音大士像”。洞的上方有一“天窗”,透进一束阳光,宛如半月,也称“一线天”。60字你就自己处理吧,我也要做的。
金华古城门的兴衰历史如保宁门兴衰历史
金华市古城、城墙、城门沿革金华建置时间早。金华市曾先后为郡治、州冶、路治、府治所在地。金华市自东汉至隋,称长山县。《读史方舆纪要》载,古长山县治(又为东阳郡治、婺州州治)在今城东四十里,相传在今孝顺地界。唐开元(713年一741年)中始迂今址。又明万历《金华府志》载,古城在府城西南四十里,广袤五六里,相传汤溪镇西三里之古城山,为古州城遗址。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四月,钱武肃王在今址建城墙,城周九里一百步,高一丈五尺,厚二丈八尺。北宋宣和四年(1121年),知州范之才重建。周围十里,基宽三丈,面广三之一,高倍之。原有城门十一。不久,四门毁坏,存留城门有七:东为赤松门,南有八咏门、清波门、长仙门和通远门,西为朝天门,北有旌孝门。元顺帝至元年间(13351340年),元统治者下令毁城,古城尽废。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廉访副使伯嘉纳等在旧址重建城墙,周长一万七千七百九十二尺,厚二寻有四尺,高二寻二尺,共有城门七。西面和北面的二门,环以瓮城,即环绕城门外筑起小城,砌砖石为路,高与城等。在城墙上筑起齿状的矮墙,高五尺。在城楼旁建筑房屋七间,作守备嘹望之用。城南临江,以大溪为险,东、北、西三面挖掘护城河,宽约五十尺,深一丈六尺多,全长八千六百二十五尺。在护城河上有吊桥三座,桥头有石坝作阻拦。在护城河边造房三十六问,作守城戍卒的营房。明清时期,金华城墙曾多次修筑。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修筑时,有雉堞二千四百五十四个。康熙《金华府志》所刊《金华府治图》绘有明金华府署、金华县署、府儒学、县儒学等所在地,为当时金华城的概貌。光绪八年(1882年),知府邹仁溥重修旌孝门迤南至迎恩门一段;光绪十二年,知府陈文喙继续重修,自迎恩门迤北至旌孝门一段。全城周长九里多,城墙高约二丈三尺,基宽近三丈,面广九尺多,垛高五尺。原有城门十一,存者为南面的清波门(俗称柴埠)、东南的八咏门(旧名元畅门)、东面的赤松门(俗呼梅花门)、西南的长仙门(俗呼水门)和通远门(俗呼望门)、西面的迎恩门(旧称朝天门,俗呼兰溪门)、东北面的旌孝门(俗称义乌门);已闭的四门为双溪门、至道门、清河门、天皂门(也称天柱门)。各个城门旁均建造营房。朝天门、旌孝门和通远门都有月城。金华城东西长,南北距离短,南临大溪,东、北、西三面有城壕环绕,依山带水,坚固可守。古城金华,南扼瓯江括苍之喉襟,北为严州、杭州之唇齿,东和东北以台州、绍兴力屏障,西经衢州控制了通往赣湘之要道,形势险固,实在为浙东腹地,两浙要冲。另据明万历《金华府志》及光绪《金华县志》载,旧子城在大司前谯楼至星君楼,及大司后披仙台一带,周四里。城有四门,南为保宁门(即后来大司前谯楼),东为熙春门(有小井巷路通东市街),西为桐树门(后建星君楼于其上,原有桐树十余株,高与城楼齐),北为金华门(大司后东边坡下路口)。相传子城废于宋朝时,明万历时尚留保宁门和桐树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