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一件文物的名气是否响亮,其实主要取决于其有没有广泛的大众认知度,也就是说知道它的人够不够多。显然,有着器主铭文、体量巨大的后母戊鼎,不管从哪个方面都要优于这件辽宁大圆鼎。
首先看一下这件商代晚期的饕餮纹圆鼎,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高约86cm,口径61cm,辽宁省喀左县小波汰沟出土。
这件鼎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两点:
其一,它体量巨大重达百余斤,是国内出土最大商代圆鼎之一。
其二,它是唯一一件不在商王朝王几之地出现的最大铜鼎。
我们再来看看同为殷商晚期妇好墓的出土圆鼎,与辽宁发现的圆鼎做一个对比。
这件妇好圆鼎,通高29.5cm,口径25cm,而且其他几件带有“妇好”铭文的圆鼎也基本在这种大小。也就是说,这一时期殷商京几出土的青铜圆鼎,其体量都不如这件辽宁的圆鼎,但是其纹饰风格与铸造工艺还是毫不逊色的。
再看看著名的后母戊方鼎,通高133cm,口长116cm,宽79cm,器重875公斤,是现存商代铜器中最重者。而最初给鼎顶命名的是郭沫若,之所以叫司母戊鼎,是因为鼎内刻有“司母戊”三个字,含义是“祭祀母亲戊”,把“司”字理解为“祭祀”,这个名字也写进了我们的历史教材,后来随着认识的深入,更名为了“后母戊”。
当然,除却后母戊方鼎的体量巨大之外,鼎内壁所铸“后母戊”三字金文,也让其名气大增,因为“后母戊”与妇好同为王后,却是商王武丁的三配之首!
此外,后母戊方鼎传奇的流传经历,也为人津津乐道。初为乡人盗掘锯掉一耳,又遭日军抢夺,后被存放于南京博物院,在撤往台湾之时,因太过沉重而放弃,其后被调往北京。如今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名副其实的“国之重器”!
商周青铜器的纹饰很复杂,无法用饕餮来说,兽面饕餮纹凶猛庄严,结构严谨,制作精巧,境界神秘,是青铜器装饰图案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代表了青铜器装饰图案的最高水平。后母戊鼎是体量最大的青铜器。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商王畿以外最大的铜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