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德经》的全部内容,主要是发挥“道”和“德”两个名词的涵义。老子强调“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这两个名词也就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对于“道”(包括“德”)的描述,多层次地剖析了宇宙、国家、万物、人类以及人本身的各项内涵。老子之“道”运用到社会方面就是他的政治思想;运用到人体内部就是他的修养之法。后世的许多思想家,诸如庄子、列子、葛洪等人的著作均走不出老子的思想。老子从他的认识论出发,认为治理国家应该“无为而治”。又说“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干,而是要无所为而为,也就是凡事要顺乎自然。正如佛家提出的“所知障”一样,老子也认为知识多了就要妨碍“为道”,所谓“为学日增,为道日减”,为学多了只会使事情复杂,现代社会的发展似乎越来越证明这一点。所以老子不重视为学,反而重视为道。老子指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绝学无忧”。所谓“为道”,就是通过冥想直接认识处于混沌状态的“道”,如此就可减少思虑、欲望和感觉经验,使之越少越好,即“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为道”的方法究竟如何呢?老子告诉我们:“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这种法门被道家称为“观止”。“观止”的法门,向来被认为是属于“玄学”的范围,对此众说纷纭,至今仍无定论。不出户而知天下事一说,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是说不通的,然而从气功和特异功能角度来看,却是可以做到的。老子主张无为,反对有为,认为有为是从无为堕落而来。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又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他认为“道”和“德”是属于无为的范畴,仁以下是属于有为的范畴。老子的无为而治也称为圣人之治。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又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所尊奉的东西,如他所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向来治理天下,或者以“人”治,或者以“法”治,或者“人”“法”并治。老子主张“人”治,并给统治者提出了很高的道德标准,其实最难做到的是“不敢为天下先”。也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实在太少了。从无为而治的观点出发,老子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世界。如其所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只可惜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象老子想象中的那样,所以说这是大势所趋。然而老子以反向思维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其中的很多观点成为现代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如“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等成为现代人尊奉的关于为人处世的至理名言。
更多文章
中国古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及其基本观点。唯心主义一词,是指一种与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哲学派别,它译自西文Ideism,指在哲学基本问题即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强调精神是起决定作用的,第一性的。中国古代哲学史春秋时期有孔子的天命、墨子的天志、孟子以天为第一性的本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董仲
古代哲学思想的应用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博大精深的我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宝典,它对我们现代的企业管理,尤其是对有中国社会特点的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有三大流派:道家、儒家与法家。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尊重、顺应客观规律,不做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情;儒家思想是“人之初,性本善”,对人重在启发、教育、感化;法家则认为
中国古代哲学核心理念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诞生过多位哲学家,核心有唯心主义、朴素唯物主义、朴素辩证法理论!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是一元论,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古代哲学家。中国古代哲学:道家、儒家、法家、墨家、杂家、纵横家、阴阳家、小说家、名家、农家等;魏晋玄学·易学·禅宗·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中国现代哲学:毛
有我之境,以我 观 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是谁写的?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原句是: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出自近现代王国维的《人间7a词话七则》第一则。意思是:有我之境,是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事物,所以物我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节选原文: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
古代哲理诗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经典哲学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故事一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然后大家
中国古代有哪些思想学派???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的思想学派:儒家讲的是:用仁、义、礼、智、信来限制人们达到治世的理想境界。道家讲的是:“无为”而治世的理想社会。法家讲的是:严刑峻法治世。墨家讲的是:统一思想、由爱生利的治世思想。周公(中国第一位哲学家)、老子、韩非、王充(东汉哲学家)、王符(东汉哲学家)、张载(北宋哲学家)、柳宗元、刘禹锡
有什么能对人的精神思想文化有提升的中国古典书推荐吗?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谢谢邀请。对人的精神思想文化有提升的中国古典书有哪些?提高一个人的精神思想文化,主要有赖于日常生活中的读书,尤其要读经典。一个人能走得多远,站得高,取决于他的思想深度和高度,这就是人的精神思想文化。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因此,提升一个人的精神思想文化,书固然重要,但要长期坚持阅读,在阅读中结合生活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资料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1、生命的大智者老子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汉族,楚国苦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
中国的殡葬文化是什么,是怎么产生的。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丧葬文化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阶段。死亡,可算是人生的最后历程,但这并不是一切的终结,因为之后还有后人对其尸体的处理--殡葬。殡葬这一行业源远流长。从考古资料来看、欧州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大约10-4万年前莫斯特文化的创造者尼安德人已有了安葬死者的习俗,并且有一定的埋葬方式。大约1800年前我国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