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诸侯割据,以求霸主地位,但大统观念在当时人们的思想里还没有成熟,诸侯国数量庞大,有野心想取代周室王朝的确不多,战国初期,虽然战乱很多,但国家太多,主要还是互相牵制的,到了战国中期,各国开始了统一之战,以秦吞并巴、蜀为开端,到了秦始皇一统六国,又经历了百年,战国七雄历经百年战乱,周天子当时虽是名义上的天子,但实则已成傀儡,各诸侯国根本没有和周天子有任何联系。反而周天子靠诸侯国而存在。当时董仲舒提出过大一统的观念仅仅是在文化思想上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仅是主张文化层面上的统一民众思想,便于君主的统治,但在大一统的层面上还要靠了秦始皇帝制的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制皇朝的建立。它们是一个相互推进的作用。由于多年的战乱,人们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国家的出现,以结束乱世,这个目标最终由秦来实现。
春秋战国时期历时多久?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历时549年。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扩展资料: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大事:1、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出自这里。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至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2、三家分晋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揭开了。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春秋战国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百家争鸣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三家分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