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年,四季。春秋匪解,享祀不忒。《诗鲁颂宫》几度风雨,几度春秋。2.年龄。尊公,方今春秋几何?3.中国时代名,即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中国各诸侯国争霸的时代)。4.史书名。儒家经典之一,相传孔子根据鲁国的编年史修订而成。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词目】春秋【拼音】chūnqiū【英译】theSpringandAutumnAnnals基本解释1.一年,四季。春秋匪解,享祀不忒。《诗鲁颂宫》几度风雨,几度春秋。2.年龄。尊公,方今春秋几何?3.中国时代名,即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中国各诸侯国争霸的时代)。4.史书名。儒家经典之一,相传孔子[1]根据鲁国的编年史修订而成。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详细解释词义1.春季与秋季。《礼记王制》:“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晋陶潜《移居》诗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沈从文《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春秋二季农事起始与结束时,照例有老年人向各处人家敛钱,给社稷神唱木傀儡戏。”2.指春秋两季的祭祀:《国语楚语上》:“唯是春秋所以从先君者,请为‘灵’若‘厉’。”韦昭注:“春秋,言春秋、。”3.泛指祭祀:《左传僖公十三年》:“春秋窀穸之事。”4.泛指四时:《诗鲁颂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郑玄笺:“春秋犹言四时也。”汉张衡:《东京赋》:“於是春秋改节,四时迭代。”南朝梁刘孝标《辩命论》:“今以其片言,辩其要趣,何异乎夕死之类,而论春秋之变哉。”5.光阴;岁月:《楚辞远游》:“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汉书晁错传》:“刻於玉版,藏於金匮,历之春秋,纪之后世,为帝者祖宗,与天地相终。”郭小川《登九山》诗:“望一望,想一想,谁不感到虚度春秋。”6.年纪;年数:《战国策楚策四》:“今楚王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皇帝晏驾,春秋十九。”李广田《老渡船》:“他在这种情形中已渡过了五十几个春秋。”7.编年体史书名。相传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所记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叙事极简,用字寓褒贬。为其传者,以《左氏》、《公羊》、《谷梁》最著。《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惧,作《春秋》。”宋范仲淹《近名论》:“孔子作《春秋》,即名教之书也。善者褒之,不善者贬之,使后世君臣,爱令名而劝,畏恶名而慎矣。”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十节:“《春秋》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8.古编年史的通称:周之《春秋》,燕之《春秋》等。汉以后有《楚汉春秋》、《吴越春秋》等。亦泛指史册、历史。《史记乐毅列传》:“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於春秋。”唐刘知几《史通六家》:“墨子曰‘吾见百国春秋’,盖皆指此也。”康有为《闻徐子静侍郎即奉赦免喜倒泪下》诗:“狱两年悲党锢,维新元老记春秋。”光未然《英雄钻井队》诗:“誓为祖国献石油,甘洒热血写春秋。”9.春秋、战国诸子之书,也有以“春秋”为名的,如《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10.指褒贬:《春秋》用字,意寓褒贬,因借其意。《春秋》相传为孔子编订的鲁国史记,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往往寓有褒贬而不直言,这种写法称为“春秋笔法”。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胸中自有泾渭,皮里自具春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郭生》:“王(王生)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因此有成语“皮里阳秋”、“皮里春秋”。11.时代名:孔子《春秋》记事,从周平王四十九年,至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计二百四十二年,史称春秋时代。今多以周平王东迁至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共二百九十五年,为春秋时代。《孟子尽心下》:“春秋无义战,彼善於此,则有之矣。”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正纬》:“春秋之末,经方备。”唐韩愈进士策问》:“春秋之时,百有馀国。”内涵1.王力先生指出,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称春秋就意味着一年了。2.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到现在已经经历了4600个春播秋收。古代历史学家认为历史是由一系列事件组成的,而每个事件都有其原因和结果,一事件的起因常常是另一事件的结果,所以事件的起因相当于春播,事件的结果相当于秋收;像本年度收获的种子是下一年春天播种的种子那样,本年度发生的某一事件的结果也可以是次年一个事件的起因。所以中国古代学者倾向于把历史叫做“春秋”。有时也代指人的寿终年龄,如春秋几何。3.泛指历史:甘洒热血写春秋。4.时代名。因鲁国编年史《春秋》得名。一般指公元前770年~476年这个时期。春秋时期,始于平王东迁,得名于鲁史《春秋》,为东周历史的第一个阶段。据史家推算,鲁国史书《春秋》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左传》记载史事较《春秋》明备,下续至哀公二十七(公元前468)年终,共二百五十五年。以上年代再加上周平王东迁时期,则共有三百零三年。又郭沫若认为春秋时代应自周平王迁雒邑之年(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齐国田氏已实际掌握了齐国的权力为止,共计294年历史。此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学术文化异彩纷呈的一个变革时期,是中华古代文明逐渐递嬗为中世纪文明的过渡时期。5.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春秋史。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一年间的史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6.古代史书的通称,有时也可引申出一种文笔,即“春秋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