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女应该是虚构的,历史记载里没有其人。但若真有个类似的原型也是有可能的,毕竟秦始皇也是正常人,也会经历感情。至于鲜卑,之所以比较平和是因为它的发展水平有限,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社会集团,无力南下。游牧民族的力量在于组织性,有组织则强大,无组织则一盘散沙。鲜卑在东汉时尚在部落时代,形不成强大的组织,只是散居。而且鲜卑发源地在偏东北方向,离东汉核心区比较远。而当魏晋以后鲜卑真正崛起,也就马上也就南下了。至于匈奴跟蒙古人的族源关系,史学界还没形成定论,毕竟匈奴已经消失了,缺少有力的证据。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过我个人接受这样的观点:匈奴是汉人对草原上所有部落的总称,因为那时也没有民族学家去研究各个部落的关系,只因为匈奴一统草原,就将其治下的所有人都称为匈奴,实际上当时的匈奴里有很多其他民族,东胡也被匈奴击破,其部落流散后有并入匈奴的,所以,当时的鲜卑、蒙古的祖先都有可能也处在匈奴之中,或者说“被匈奴”。秦代崇尚的是法治,实行严刑酷法,自汉以后,历代崇尚仁治,仁者爱人,而不是以法去办人,所以自唐代起,国家制度中就有比较成熟的理性因素,因为人不是能随便砍头的,《永徽律》《唐律疏议》中的一些制度已经很人性化了。自宋以后,历代基本上都承袭《唐律》的精神,而且更加以完善,所以到清代司法体系已经很成熟了。浅谈一点看法,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第一个问题,历史上并没有阿房女这个人,《秦始皇与阿房女》是根据这一阿房宫背景虚构出来的。第二个问题,蒙古族远祖是东胡人,直系祖先是失韦人。唐代称“室韦”“鞑靼”“达怛”,其中一支叫“蒙兀室韦”,是“蒙古”一称的直接来源。匈奴不是蒙古的祖先,匈奴在汉时击溃后一部西迁,其余与当地人融合失去了民族本性,最终在中国消亡,成为中华民族血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东胡才是蒙古祖先。第三个问题,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地主阶级统治的残酷性的一面,秦汉是封建社会开创之初,剥削本质表现得更明显更血腥,对人民压迫也更严厉。清是封建社会末期,统治秩序的规范,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作用,但是并不意味着封建体制成熟对人民的刑罚就减轻了,相反是对人民的统治加强了,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更开明,但实质却是专制的顶峰,生杀予夺全系皇帝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