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几千年辉煌鼎盛灿烂的文明史当中,商朝是一个承上启下,重要的朝代。它创造了人类史上鼎盛的青铜文明,是中华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我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在商朝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部族与都邑的频繁迁徙;
从商朝的先祖契开始,到成汤灭夏建国,最后盘庚迁殷,“荡析离居,周有定极”。
中国古人就认为,殷人屡次迁徙,前八而后五,这里的“前八”指的是从商朝开始有记载的第一人契开始,到成汤建国之间的八次迁徙。“后五”则是指从成汤建国到盘庚迁殷之间的五次迁徙。
需要注意的是,后五次迁徙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整个商人的迁徙,而是商朝国都的迁徙,这与此前的“前八”有着质的不同。
我们知道,商原本是夏朝时期的一个部落,经过了逐渐发展壮大,最后,商汤灭夏,取代了夏朝。
而要回答;“有说商朝迁都、前八后五、毕竟前八是何地后五是何地?
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商朝的先祖契开始说起。
商朝的祖先契相传住在商地,即现在的河南商丘以南。契长大之后,曾经协助大禹治水,舜帝就封契的氏族为商。蕃这个地方,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滕县,就成为了契的商族的封地,于是,商族就在契的带领下从河南商丘来到山东滕县。这就是商的第一次迁徙。
就在大禹即将建国的时候,商的首领契死去了,契的儿子昭明想“逐水草而迁徙”,根据这个想法,就带领商族,离开了蕃地,来到了一个叫砥石(石家庄以南)的地方,由于这里水土丰美,畜牧兴旺,引起了其它氏族的觊觎,袭扰不断,昭明死后,他的儿子相土就领着商族又回到了原来的商地,这算是商朝史上的第二、三次迁徙。
相土带领商族在商地大力发展,一直来在泰山附近,建立起一座城邑,形成了族人活动的中心,也成为了商朝的第四次迁徙。
此后,从上甲微到主癸的六个商候,曾带领商人,两次迁徙,一次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一次由殷又迁回商丘,这是商族的第五、六次迁徙。
一直到了成汤的时候,夏王朝摇摇欲坠,成汤踌躇满志,要灭夏建商。索性把居住地从商丘迁到商祖先帝喾曾居住过的地方毫。这个毫,一说是河南商丘,一说是山东曹县。但这就是商朝的第七次迁徙。
商汤果然灭了夏朝,灭夏之后的商汤就和伊尹商量,为了稳固商王朝统治,就把处于东方地区的毫地放弃掉,把都城迁移到距离夏王都斟相近的西毫,这个西毫大致就是现在的河南偃师。这就是商的第八次迁徙。
说完了“前八”,我们接着说“后五”;
前面我们说过,“后五”就是商朝的五次都城迁移。
那么,第一次都城的迁移,是在商王仲丁继位以后,上台之后的仲丁马上把王都由毫地迁到嚣地(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后世学者研究认为,仲丁此次迁都是为了摆脱旧居王族奴隶主之间的你争我夺;另一方面,仲丁想换个更好的地方以加强对诸侯方国的控制。
第二次迁移都城是河甲继位的时候,国内出现反叛势力,为了缓和商王朝内部日益尖锐的矛盾,改变反叛势力出现后带来的影响,就把王都从嚣迁到相(今河南内黄东南)。
河甲在位期间,商王朝局势好转,可是他死了之后,王族中间又争斗不休,继位的祖乙又将王都迁到了黄河以北的耿,即现在的河北邢台市。这是商朝建立后的第三次迁都。
祖乙死后,南庚得到王权,南庚又把都城迁到奄地,就是现在的山东曲阜。这是商朝建立后的第四次迁移都城。
终于,王位传到盘庚的手上,盘庚对商王朝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改革,但是,收效不大,相反,引起了混乱,于是,盘庚也想到了效法先祖,经过很大的努力,盘庚把都城迁到了殷,殷这个地方,地处黄河以北,适合控制四方,从另一个角度说,王城迁移到殷,这里离旧都奄有比较远的距离,就得王族势力一时不能触手接触这里,从一定程度上说,能够缓和王族之间的矛盾,而脱离开水涝频发的泗水流域,对农耕也大有益处。战略上看,坐北向南,可以更好的应付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诸侯方国,同时控制四方的诸侯方国,这是商王朝的第五次迁移都城。
也只有从这时候起,一直到帝辛灭亡,273年间,商王朝再没有迁移过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