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历史上,诸侯争霸不断,霸主层出不穷,霸权屡次迭兴。究其原因:
1.自郑武公一箭射掉周天子威严后,天子自顾不暇,周王室的凝聚力、号召力急剧下降。周天子再不能像以往那样对诸侯颐指气使、作威作福。
2.在周王室衰落的同时,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依靠武力并凭借着仁义之道的诸侯可以成为霸主,这样的霸主必定产生于大国。春秋霸主的情况确乎如此,每一位霸主都毫无例外地是以其强盛国力为后盾的。
3.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春秋争霸局面随之出现。
自古以来对春秋时哪些诸侯国可以称为霸主并无定论,有五霸之说,具体哪五国也有争议;其原因在于后世对于“霸”的标准理解不一致。一般采用《史记》说法: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有的以成败而论,邵雍说:“宋襄公图霸而力微,卒为楚所败,此不足论。”有的以则以尊王攘夷为标准,如有人说:“率诸侯而朝天子,天下化之兴复中国,攘除夷狄,故谓之霸。”其实,所谓“霸”无非是较强的诸侯国而已。如齐桓、晋文等称霸时间较长,在历史上影响较大而已。
首先崛起的大国是齐国。因姜太公辅佐周文王、武王建立大业有功,被分封到齐国。自开国以来十分注重发展经济,“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政治上,为政简而不苛,平易近民。到齐桓公(前685年~前643年)即位时,齐国有了更大的发展。在管仲辅佐下,对内政外交政策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针策略。他合理征收赋税,减轻农民负担,以达到民富、民安;又改进国家管理体制,发展民间武装力量,并统一军政的领导;还运用国家力量发展盐铁事业,增加财政收入。这为齐国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在外交上,接受了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的策略,即在尊重周王室权利的前提下,联合其他国家攻打夷狄国家。桓公七年(前679年),诸侯与齐恒公在甄地盟会,齐桓公从此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
齐桓公虽成为春秋第一霸主,但依旧能够遵守礼制。比如,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夏,桓公与诸侯在葵丘(今山东)盟会。周襄王派人送赏赐给桓公,而且特许桓公不用下拜谢恩。桓公听从管仲的劝告,还是下拜后才接受。桓公尊王,诸侯也得尊王,因此桓公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通过这次盟会,齐桓公再次确定了其中原霸主的地位。
齐桓公去世后,齐国逐渐衰落,霸主地位随之旁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