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夏朝方国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以“商”为国号,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
更多文章
商朝历史怎么知道的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主要是在商朝之时有甲骨文,通过甲骨文的文字记载,以及中国汉字六种造字法推及而来,在甲古文中有很多是关于占卜以及战事记载的,在这些占卜记载中哟偶很多远古传说的,由这些可以推及到一些商朝前期的历史。另外,商朝以前的中国原始社会的一些历史状况,主要是通过考古挖掘后,对历史遗址的分析,尤其是
商朝上面是什么朝代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夏商周。所以商上面是夏朝。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1-3])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4]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5-6]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
商朝之前是什么朝代?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夏朝啊!1你可以翻字典后面的朝代表啊!2你可以去图书室查询专业资料啊!3你可以查询历史书籍啊!4可以询问老师,亲友,同学啊!5上网浏览专业网站啊!等等一个人的自学能力很重要,不管在何处都是这样!切记!谢谢望采纳!速记口诀: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
商朝之前是什么朝代????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商朝之前是夏朝。再往前是尧舜禹等原始社会中国历史朝代表朝代时间原始社会170万年前—前2070年奴隶社会夏前2070年—前1500年商前1500年—前1046年周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东周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封建社会战国前475年—前221年齐楚燕韩赵魏秦秦前221年—前207年汉西汉(
李姓的来源是什么(请简短回答)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先为理氏,后为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李耳为十一世。李姓,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李姓人口多达9500余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
李氏的历史与现代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李姓的起源还有一种源于老姓说。这种说法主要源于对老子姓氏的考证,认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于老姓。从先秦历史文献来看,在老子之前,似无“李”姓之人及活动的记载,除传说中的殷商人物李利贞(原姓理,后改姓李无信史证明)外,到春秋时代只有晋文公的法官李离。不过据专家考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记载的李离,
李字的古代来历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关于李的字源,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在发现的甲骨文有下图中的字样,应为甲骨文的李字,其结构是上木下子,表示树木所结的果实之意。其二,认为最早的李,当推战国印里的古金文,是上木下子结构。但在战国时代陈的李却是左子右木,不是今天的形体;文字学家商承祚说这是桑梓的梓字的古文,可梓直至秦篆才出现,故也无确证
三柏李氏的由来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三柏李是高祖李渊,滕王元婴的后人。吴川三柏李氏开基祖穆公从闽入粤,其子孙已经超过三十万人。现任南津三柏李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为李秀成。南津三柏李氏宗祠,是为纪念三柏李氏开基祖、大宗时石龙(今化州)县令李穆而建的。它座落在化州八景之一“千秋夜月”的千秋岭上,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至今已630多年,占地
李 这个姓氏是怎么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李姓起源参考之一历史来源:一;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出自「嬴」姓。皋陶之后,世为大理(掌管刑法的狱官之长),以官为姓,春秋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李」为氏,称李耳。二;据「北史」所载,赵郡李氏,为赵将武安君之后,李左车其先也。三;据「魏书」所载,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叱李」
(李) 这个姓的来历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李:起源于陈地的中华第一大姓扑朔迷离的得姓传说李姓是当今中华第一大姓,也是世界头号大姓。李姓起源于河南鹿邑。鹿邑古称苦县,自古以来都属于陈地辖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李耳)的生地。关于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唐朝李延寿的《北史序传》和北宋欧阳修、宋祁的《新唐书》中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