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以下内容为转载:是关于考古为何不承认夏朝存在的,但是我本人表示不是很愿意相信。随着二里头等“先商”遗址的出土,有关《史记》所载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的争论也日益热烈。尽管这种争论已经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但就争论水平来说,这些年来并无大的提高。除了某些技术环节之外,正方和反方仍然是各说各话,全无任何思想交流可言,更不用说能够说服对方了。这实在是有点悲哀的。我一直是坚定的“二里头=夏”理论的支持者。最近一段时期来,我因为工作的原因,去了几趟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趁工作之余前往几个博物馆和研究机构,有幸和当地的研究人员就这一问题略作交流,结果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固有思想。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了什么惊人的新发现,获得了什么关键证据,而是方法问题。这场争论的根源不在证据,而在方法,在思维模式。夏朝有无争论的正反两方都不应该为此承担责任。绝大多数人(包括不久前的我)都把夏的问题和百年前商的问题简单地等同起来了。在甲骨文尚未被学术界“发现”之前,国际上也曾经怀疑过商朝的存在。结果我们发现了甲骨文,发现了殷墟,商朝的存在就成了无人可以怀疑的事实。夏朝的证明应该也是这样:发现文物——发现城市遗址——破译文字——证实并完善古籍的记载。夏朝的证实过程难道会与此有什么不同吗?绝大多数人(包括不久前的我)都会回答:没有什么不同。绝大多数人(包括不久前的我)可能错了。因为夏朝和商朝完全不同,夏朝和商朝之间的区别,远远大于商朝和周朝之间的区别。而且,国际和国内学界对夏朝的质疑,与他们的前辈对商朝的质疑貌似相同,性质却很不一样。质疑夏朝存在最有力的证据(虽然极少被提起),正是来自殷墟甲骨文本身。殷墟甲骨文根本就不承认夏朝的存在!甲骨文已经被破译了一千余字,其中没有一个字可以被确定为“夏”。有些学者怀疑某些未被破译的甲骨文是“夏”,但是未受广泛支持。就目前已经基本确定的甲骨文来说,不仅没有“夏”字,也没有“冬”字。只有“春”和“秋”两字。这就很好地解释了先秦中国编年史书为什么经常叫《春秋》——甲骨文里没有“夏”和“冬”两个字,说明商朝人只有“春”和“秋”两个季节,每个季节6个月,两个季节就是一年。不仅商朝人如此,和他们同时期、同纬度的苏美尔人也是如此:在此纬度区间内,气温要么热,要么冷,一年两个季度足够了。不热不冷的过渡期很短,没必要为1个月专门设季度。
从理论上,也就是从文献记载看,存在夏朝。但从严谨的考古学的角度,实事求是来说,夏朝的真实存在性依然在科学家的努力探求中。因为我们还是没有拿到最直接有力的文物证据(如商朝的存在有安阳殷墟等甲骨文证明),所以西方历史学家不予承认。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玮璋教授所说,由于流传至今有关夏朝的史料十分匮乏,所以历史上是否有夏朝存在,曾被许多人怀疑。《史记夏本纪》中确实有夏代世系的明确记载,多数学者认为是可信的。但是即便如此依然需要考古学家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并判断哪些是夏代的物质文化遗存,进而恢复夏代历史。1959年开始“夏墟”调查,拉开了夏商断代工程和夏文化探索的序幕。四十年来一系列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使夏文化探索的目标逐渐缩小,学术界现今基本认定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它为最终解决夏朝存在问题创造了条件。我们期待着科学工作者最终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