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求问“十二姓”神话传说?

求问“十二姓”神话传说?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709 更新时间:2024/1/17 16:10:26

中华民族都自谓是炎黄子孙,共同的文化心理使全世界的炎黄子孙都不忘自己的始祖,并具有强烈的探寻祖根的愿望。现在,学术文化界一般认为中华民族有九大始祖,即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少昊、、舜、禹。这九大始祖都出自河南,后世姓氏根源于九大始祖的,当然也可以视为其姓氏之根在河南。

据古代传说,伏羲居于陈地,死后葬于陈地,今河南淮阳有太昊陵,即伏羲墓。炎帝、黄帝本是同父母兄弟,即少典(娶有虫乔氏)之子,生于华阳(今河南新郑)。新郑市西有山即所谓具茨山,这里在当代被确认为炎黄故里,经过整修,成为中华儿女的祭祖圣地,也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新郑市附近的新密市也有一处轩辕黄帝宫,是祭拜黄帝的另一处圣地。

从宗族传继的关系来考察,九大始祖属于三个血缘系统。伏羲和女娲兄妹是一个血缘系统,原为风姓,后世有些姓氏源于伏羲的(如程姓等),都是风姓的系统。禹是之子,鲧是舜之臣(被封为崇伯),禹之子启建立夏朝,从鲧到禹到启自为一个血缘系统,后世有些姓氏源于禹的(如夏姓、禹姓等)都属于禹的后裔。其余六大始祖为一个血缘系统。炎帝和黄帝是亲兄弟,颛顼、帝喾、少昊、尧、舜都是黄帝的后代。后世姓氏中只有谢姓、姜姓等较少的一些姓氏根源于炎帝,而后世汉民族中数量众多的姓氏皆为黄帝的后裔。

据《史记》、《国语》等史籍记载,黄帝25子,得姓的有14人,除去其中重复的2姓,实有12姓,周朝始祖姬姓即在这12姓之中,后世姓氏源于这12姓的,或源于周朝的姬姓宗室被封的诸侯国者,也都是黄帝的后裔。黄帝妻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一名玄嚣,一名昌意。玄嚣的孙子即为帝喾,帝喾的儿子放勋即是帝尧。昌意之子即颛顼,颛顼传数代为重华即是帝舜。关于少昊,有一种说法说他是黄帝的儿子,名挚,字青阳,己姓(也有一说他是东夷部落首领,非黄帝血统),即少昊金天氏。因此,后世的许多姓氏分别根源于颛顼(如李姓、赵姓等),根源于尧和帝喾(如刘姓等),根源于舜(如陈姓、胡姓等),根源于少昊(如金姓、尹姓等),这些也都是黄帝的后裔。对中华人文始祖进行寻根究底的考察,有益于解决姓氏寻根方面的许多疑难问题。如张氏的祖根是黄帝的孙子张挥,但张挥的身世却有不同的说法。《元和姓纂》、《世本》记云“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云“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都说挥是青阳氏的儿子。但古籍中一说黄帝子玄嚣为青阳氏,一说少昊字青阳,那么,挥的父亲究竟是玄嚣还是少昊呢?对于这个问题,河南省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写出不少论文,其中程有为的《挥的身世与青阳地望考》、王大良的《张姓始祖挥及活动地域考》论述较详。经过多方论证,大家一致认为张挥是玄嚣的儿子,张姓起源于古青河(后世称清河或清水河)上游,即今河南濮阳一带。专家学者研究的成果得到社会的公认,濮阳市政府修复了张挥墓等遗迹,并成立了濮阳市张氏文化研究会。1998年11月,世界张氏宗亲会会长亲往濮阳张氏祖地拜谒了张氏始祖张挥墓,他对于濮阳市政府及河南省的专家学者所做的有意义的工作给予了良好的评价。

河南由于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历史上在这里建都的地点最多。尤其是自远古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河南境内的古都更是不可胜数。夏代以前的建都情况,如伏羲和炎帝都于陈(今淮阳),黄帝都于有熊(今新郑),颛顼都于帝丘(今濮阳),帝喾都于亳(今偃师),这些都形成了共识。夏朝最早的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告成镇),商朝前期或中期的都城一度在郑州,这些也都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关于西周时期的都城和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的都城的探讨,也陆续有不少重要成果问世。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前所长马世之研究员对于周代古都的研究用力最多,如对西周都城、东周洛阳王城、古蔡国城、息国故城、古楚王城以及楚国在中原建都于丹阳、淮阳史迹的研究,都有新发现和新见解。

特别是战国时期赵都中牟被认为在河南鹤壁,是近几年来河南古都寻根的重大突破。《史记赵世家》记载:“献侯少即位,治中牟。”赵都中牟的确切位置,历来有三种说法:一说在今河南中牟,二说在今河北的邯郸、邢台之间,三说在今河南的汤阴、鹤壁一带。从1998年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和鹤壁市文物局联合进行专题研究和实地考察,确定赵都中牟在今鹤壁市南鹿楼与故县一带。

古代都城寻根是和姓氏寻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许多姓氏源于古代最早分封的诸侯国,如黄姓源于古黄国、许姓源于古许国、郭姓源于古虢国等。对古国古都的考察,对理清某些姓氏的源与流来说,都是关键性问题。如赵都中牟的被确定,对理清赵姓的根源流派就具有重要的意义。赵氏出自嬴姓,祖先是颛顼的裔孙伯益,伯益的九世孙即周穆王时的著名驭手造父,再传七世为东周诸侯之一赵叔带。

中华至德宗亲十二姓渊源,始于四千多年前之后稷。相传帝喾(即高帝)之元妃姜生后稷名弃,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长大后,善耕农,播种百谷,建功天下。帝尧闻之,举为农师,天下得其利。帝舜以其有功于民食,封于台(今陕西省境内),号后稷。后稷始姓姬,是周族的祖先。自周朝开创后,始有由姬氏分改名姓之事,故后稷为至德始祖。至德宗亲虽有十二姓,但追根溯源,实是同宗共族,今分述如下:

吴姓:泰伯让位后,即偕弟仲雍奔荆蛮,成立勾吴小国。太王卒,乃传季历,再传昌,继传发,后灭商纣而统一天下,国号周,制礼作乐。开中华文化之丕基。武王崇德报功,追封泰伯为吴国公。嗣后子孙以国为姓,自此始有吴姓。周姓:周文王昌之正妃太姒生子十人:伯邑考居长,次武王发,再次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锋、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冉季载。其中以发、旦最贤,左右匡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发为太子。文王卒,发继位称为武王。武王四年(从《中国史稿》之说,约公元前1066年),下令出师,遍告诸侯:殷有重罪,不可不伐。于是武王亲率军队伐殷。殷亡,武王得天下。次年,武王以天下未定,夜不能寐,乃封功臣昆弟,“以藩屏周”,各令采邑。武王之十三世孙平王,别封其少家子烈于汝州,其地在汝水之南,人称周家,遂以周为姓。

蔡姓:武王克殷后,封周公旦于鲁,都曲阜(今山东曲阜)周公不受封,留佐武王。因辅国有功,作典周之相。封叔鲜于管(今河南郑州),封叔度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封叔处一于霍(今山西霍县西南),封商纣儿子武庚于殷,治理殷朝遗民,并命叔鲜、叔度、叔处三兄弟辅助并监视纣子武庚,史称“三监”。约公元前1063年,武王卒。成王接位。因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恐诸侯不服,乃摄行政事。但管、蔡等人不服,乃要挟纣子武庚叛乱,以复殷。于是周公奉成王之命兴师东征讨伐,杀武庚,诛管叔,放逐蔡叔,迁之于郭邻,降霍叔为庶人。蔡叔迁郭邻不久就死。蔡叔的儿子胡与父不同,率德驯善,归顺成王。为此,周公告知成王,并推举他做鲁国的卿士。由于他将鲁国的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于是周公又请成王把以前封给叔度的封地“蔡邑”复封给胡。以奉蔡叔之嗣,是为蔡仲,遂以蔡为姓

翁姓:周武王四世孙昭王之庶子名溢,字庶任,居盐官(今陕西盐池县境),食采于翁山,赐姓翁。座谧端明王,遂以翁为姓。曹姓:周文王第六子、武王之弟振锋,受封于曹(今山东省曹州),为诸侯国,其后以国为姓,振锋是为曹姓始祖。

上列五姓,其先世本属伯叔兄弟关系,因辈份之顺序,是以后代俗称为吴、周、蔡、翁、曹。

辛姓:夏禹之子夏后启(夏代君主,生时称后,死后称帝)封其支子于辛(今陕西合阳东南),遂以为氏。

柯姓:周太王之次子促雍随兄泰伯南奔荆蛮,传至周章,封于吴。仲雍之六世孙名柯相,周成王时会盟柯山,以名为氏,是为柯氏得姓之祖,遂以柯为姓。柯、蔡均为太王之后裔,以分封得姓,蔡氏为先,论昭穆次序,则柯氏居长,所以柯蔡并称。在南洋,尚有辛、柯、蔡三姓之联宗,统称“济阳堂”。

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合称“六桂堂”。洪氏相传系尧时共工氏的后代,本姓共,后加水旁为洪;江氏传说为古帝颛顼玄孙伯益的后代,封于江陵,子孙以国为姓;翁氏得姓于周昭王的庶子食邑于翁地;方氏衍于周宣王大臣方叔(见《诗小雅采芑》),后代以其字为姓(另一说为:相传古帝榆罔神农氏之后,其子雷封于方山,后人以地名为姓);龚氏为共姓所改,共氏因避难加龙为龚(一说为:相传古帝共工后代有共。共、龚二氏);汪氏系春秋时鲁成公后代食采于汪邑,以邑名为姓,各有本源。迄于宋代,始祖乾度生有六子,分为六姓,乃与旧姓合流。六子分姓缘由因时值世乱,胡夷侵袭,乾度三子处易奉命率军应战,掩护父母兄弟家属子女退却,劝兄弟化姓避难所致。乾度六子在宋代先后考取进士,均为显宦。长子处厚,字伯起,系宋太祖建隆元年进士,官礼部员外郎兼殿中丞上柱国,号敦煌,居朱紫坊,分姓“洪”。次子处恭,字伯虔。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梁灏榜进士,官州法曹,号济阳,居淮阳,分姓“江”。三子处易,字伯简。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进士,与长兄同榜,南剑少尉官。号盐官,居竹啸庄。奉令应战胡互,后壮烈殉难于盐官之地,不改姓,仍姓“翁”。四子处朴,字伯陈,宋太祖开宝元年(公元968年)(一说为开宝六年)进士,官都曹,号河南,居竹啸庄,分姓“方”。五子处廉,字伯约,宋太祖开宝元年(一说为开宝六年)进士,与四兄同榜,官大理司有直监察御史,号武陵,居马栏,分姓“龚”。六子处休,字伯容,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与次兄同榜,官朝散郎韶州判官,号平阳,居东林,分姓“汪”。乾度为“六桂”开基之祖。

综上所述,中华至德宗亲十二姓渊源,追根溯源,实是同宗共族,据《史记》、《国语》等史籍记载,黄帝25子,得姓的有14人,除去其中重复的2姓,实有12姓,周朝始祖姬姓即在这12姓之中,后世姓氏源于这12姓的,或源于周朝的姬姓宗室被封的诸侯国者,也都是黄帝的后裔。所以中华文明的源头、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中原,这是当今全世界中国人的共识。中华民族的姓氏之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华姓氏多半根源于河南的事实。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李氏家族出了多少位皇帝?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唐朝的皇帝都是姓李的,李渊,李世民,李治等等60余人,在加上其他朝代的总共大概100余人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成汉(304-349年),由氐族李氏建立(李雄、李期、李寿);西凉(351-417年)李氏,主要君主有李、李歆、李恂;唐朝(618-907年),陇西李氏;五代十国的后唐(923-936年),沙陀族

  • 关于李姓的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先秦时期,李姓的活动由河南开始,到战国末,李姓的活动地域已扩大到山西、河北、陕西、四川、湖北等地。秦汉时期是李姓向各地迁移的重要阶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瓯时,李姓始入两广地区。李耳的后裔入甘肃,发展为陇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为赵郡李姓的名家。东达山东,东南抵赣浙苏,南面南海及北部湾。唐朝是李姓的鼎

  • 李家的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李一、来源有三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

  • 中国自夏朝以来都经历了哪几个朝代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1.夏朝前2100年-前1600年2.商朝前1600年-前1066年3.周朝前1066年-前221年1.西周前1066年-前771年2.东周前770年-前256年1.春秋前770年-前476年(三家分晋始为战国)2.战国前475年-前221年4.秦朝前221年-前206年1.西楚前206年-前202

  • 夏朝一共经历了多少代皇帝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1夏禹2启3太康4仲康5相6少康7杼8槐9芒10泄11不降12扃13廑14孔甲15皋16发17桀偶夏朝,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就是从夏朝的建立开始的,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分封建藩时代,帝王与诸

  •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到底是谁建立的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夏朝建立者是启。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朝国土,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

  • 夏朝是如何建立的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

  • 夏朝到秦朝的历史沿革图表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帝王战争在位时间都城都城今址黄帝(少典之子)阪泉之战前2495年前2395年涿鹿之战昌意(黄帝次子)未在位颛顼(昌意之子)前2322年前2245年帝喾(极长子)前2245年前2176年尧(帝喾次子)前2168年前2097年舜(瞽瞍长子)前2097年前2037年鲧(颛顼玄孙)前2037年前2029年大

  • 夏朝最后一个国君的厉史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夏朝的最后一个君主是桀,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桀虽然有智有勇,但很残暴凶残,杀人成性,加上酗酒好色,劳民伤财,残害百姓。东边的商国便趁机骑兵伐桀,灭掉了夏朝。

  • 夏朝在历史上存在了多少年?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君主于古籍中被称为后、夏后、夏后氏,亦有称之为帝者.自启至桀凡十三代,十六传,历五百年(一说四百七十二年),是为后人所推算.若夏代的开始从夏禹算起,自禹至履癸(桀),则共十四代、十七王,前后经过了五百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