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肯定的是,夏朝是真实存在的。最先提到我国历史上有一个夏朝存在的,是距今3000年前的西周初期的文献《尚书周书》,它里面的《召诰》、《多士》、《多方》、《立政》等篇不止一处都提到了历史上的“有夏”或“夏”,即夏王朝。的确,商代甲骨卜辞中没有明确提到夏朝的文字,甚至没有作为一个朝代标记的“夏”这个字的出现。但是,没有直接记载夏的文字并不等于夏不存在,近年的研究表明,甲骨卜辞中并非没有丝毫夏存在的踪迹,这个踪迹,就是作为夏后氏直系后裔的杞人在商代活动的事迹。另外,夏朝的青铜器,都城,宫殿,都说明了国家政权的存在。而且,现在的历史教科书中,也加入了夏朝,更可以肯定夏朝的存在了。至于第二个问题就有很多答案。因为历史来源很多是由人撰写的,或者是由人去推理的,它自然会带有浓厚的个人气息。即使是司马迁,他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客观;即使是英国的世界剑桥史,它也做不到十分之十的公正。因此,历史永远是人们怀疑的对象。
到底有何证据证明夏朝的存在
存在证明:一、多数学者认为,以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的“二里头文化”(包括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和豫西地区的“龙山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并对夏文化问题发表了各种看法。惟因缺乏文字等直接证据,学术界对哪种遗存是夏代文化还没有形成共识。二、据传宋代宣和年间临淄出土的一组春秋时期青铜器叔夷钟。有一段铭文同西周以来文献中关于夏和殷(商)是前后承替的两个王朝、‘殷革夏命’的说法完全一致,成为两周史籍有关夏王朝记载的有力佐证”。三、2002年面世的遂公属西周中期,其上有“天命禹敷土,堕山浚川”的字样。铭文记述大禹采用削平一些山岗堵塞洪水和疏道河流的方法平息了水患,并划定九州,还根据各地土地条件规定各自的贡献。扩展资料:现代考古学刚刚开始时,徐旭生先生为了追寻夏代的所在,也不断地在豫、晋东面交接处大范围地寻找。在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掘中,考古学家发现这是一个属于复杂共同体的都城,城址很大,出土的文物数量众多,而且内容复杂,包括冶铸青铜的遗存和相当数量的小麦残迹。2013年中国考古重大发现之中,有距今四五千年的甘肃张掖西城驿遗址,它出土了冶铸青铜的炼渣、尚待加工的玉材和不少麦类遗存。考古学家认为,那时的河西走廊已经是东西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孔道。这一发现显示,二里头文化已经吸收了中亚、西亚的文化成分,引进两河古代文化培植的麦类,增加了粮食供应的多样性;尤为重要的是,二里头文化还掌握青铜的冶铸技术,这必定提升了这一文化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考古学家们认为,偃师二里头遗址所在就是夏代的首都。从黄河三角洲的顶端一直到关中,包括山西运城的平原,这一个族群共同体占有的地方不小。这一地区,就是后世所谓的“中原”。从夏代开始到商、周,这三个复杂共同体的连续发展都以这个地区作为基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核心地带从“中原”这两个字就可以意识到,从那时以后,这一片平原就是中国的中心。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夏朝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夏朝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