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什么人(历史上朱棣与朱元璋什么关系)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什么人(历史上朱棣与朱元璋什么关系)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879 更新时间:2024/1/1 10:44:05

4月6日,古装历史剧《山河月明》开播,讲述了永乐帝朱棣从年少起就喋血沙场,历经战阵,终于成长为合格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并成就一番伟业的故事。

影视剧中的朱棣,少年时期谦逊好学,成年后勇猛有谋有担当,表现十分亮眼,具备了“主角”的所有特性。但是历史上的朱棣,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朱棣一生,封疆扩土,发展经济,外有郑和下西洋扬国威,内著永乐大典概古今,是一代“明君”,创造了史上繁华的“永乐盛世”,名流千古。但是这个伟绩卓越的君王,却因“靖难之变”被终身诟病。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四子,母亲硕妃,史称为朱元璋原配马皇后之子。硕妃身份在历史中存疑,有史料称硕妃是高丽进献的美人,也有考据硕妃是蒙古人。

朱棣兄弟众多,上有朱标立为太子,占据所有荣光,下有幼弟天真可爱,博父亲喜爱。而朱棣,自出生后父亲朱元璋就一直在外征战,直到明朝建立,才有了短暂的父子相处时间。

朱元璋自小家中穷困,为了不饿死,幼年被送入寺庙当和尚,父母亲人更是在饥荒中死去,因而在建国称帝之后,对儿子们的教育便十分上心。朱棣所受的教育,便是朱元璋一手规划的,即使是用现在的教育理念来看,朱棣接受的教育方式也十分优秀。

明朝建立时,朱棣已经7岁,朱元璋带着大儒给朱棣及兄弟讲经史子集,又命手下干将教授骑射弓箭、行军布阵,更是让朱棣回到凤阳农村生活,体验田间生活,学习农耕农事。

这种教育方式,是古代世家大族和皇家培养子孙后代的正统教育方式。尤其是世家大族,之所以能够绵延数代,改朝换代而屹立不倒,这种全面的教育方式功不可没。而皇家,大多因为后代沉迷于富贵乡,享受安乐,而忘记了曾经的苦难,成为了高高在上的统治者。

朱棣幼时虽然父亲征战在外,但是他出生时,朱元璋已自立为王,生活并不辛苦,相反还十分优越。朱棣自出生便仆从随护,从未受过苦,虽然征战时有颠簸,下地耕作却也是人生第一次。

但是,虽有众多兄弟一起学习,行军布阵、下地劳作也十分辛苦,朱棣却乐在其中,直至晚年仍然十分怀念那段时光。而他的优秀表现也得到了父亲的看重,成了众兄弟中太子之下的第一人。

这时候的朱棣,少年意气朝气蓬勃,热血澎湃之下,愿为大明的江山巩固抛头颅洒热血,付出一腔肝胆。而朱元璋也十分信任朱棣,觉得儿子雄才伟略不能屈居宫中,十分信任他让他带兵打仗。

朱棣不负所望,17岁就藩燕京,两次北征大获全胜,在北方军中威信日盛,军中将领对朱棣的军事才能十分推崇。在武力决定一切的军中,朱棣无疑是一名优秀的将领。

长大后的朱棣,手握兵权,临朝为官,备受期待。从朝中官员的角度来讲,朱棣可能是太子之外有可能继任帝位的最佳人选,因而有不少官员投靠于他,但是长兄的太子之位,朱棣却并不想谋夺

为什么这么说呢?朱元璋与马皇后的故事,历史中多有轶闻,帝后之间情深露重,夫妻二人从微末共同走向帝王,共同经历了风风雨雨,颠沛流离,长子朱标是他们爱情的见证,也是他们曾经满怀的希望

自朱标出生后,朱元璋就不曾停下对他的谆谆教诲。朱棣众兄弟都是在明朝建立后才开始正统地学习,朱标却是自小就有大儒教导,早早地被立为世子。

后来朱元璋称帝,立朱标为太子后,朱标更是每日被父亲带在身边,临朝称事、修改奏本更是常事,是朱元璋的得力副手。为了培育朱标,朱元璋倾其所有,而朱标也不负厚望,为人处事深得朱元璋真传。

而对待兄弟,朱标更是仁厚爱护,半点架子都没有。在《山河月明》的第一集中,就有朱标命太监将睡着的十二弟送到朱棣手中的片段,这也是在侧面表现他们的兄弟情深

因而,虽然朱棣长大成人后能力不凡,但是对长兄朱标还是十分敬重,并没有取而代之的想法。虽然权力动人心,但是在朱棣看来,兄弟之情也是坚不可摧的。当一名军事家,做一名守边关、保家卫国的藩王,也许就是曾经朱棣的愿望。

但是,这一切都在朱标的早逝后画下了停顿号。倾尽一切培养的太子朱标,在巡视陕西后病逝,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是满头白发。白发人送黑发人,到手的继承人就这么倒下了,他深受打击。

长子朱标病逝,那么顺位继承人就轮到了次子,但是次子、三子也接连病逝,朱元璋晚年的疑心病愈重。在选定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之后,朱元璋为了皇太孙的顺利即位,开始了对朝堂的整顿

为什么会这样呢?朱元璋对儿子的教育,是上通历史,下达田间,文治武功一样不能缺少的精英式教育。但是皇太孙朱允炆,接受的却是完完整整的儒家教育,朝中文武对立,如果想要朱允炆顺利继位,武将集团是一块巨大的拦脚石。

清除武将集团,让皇太孙顺利即位,这时候的朱棣虽然不满,但是却仍然觉得,守护边疆更重要。真正使朱棣爆发的,是朱允炆继位后的削藩行为。

朱棣的妻子,是大明开国将领徐达之女,曾经的太子朱标,妻子是开国将领常遇春之女,因而,严格算来,兄弟二人都是武将集团的领头人物。婚姻政治下,朱元璋原本对武将并没有早早除去的打算。

但是朱标病逝,朱棣被猜忌又不能称帝,武将集团是拦路虎,朱元璋匆忙之下的制衡之术,使武将集团怨声载道。据传,朱棣手下军师曾进言,朱元璋已老迈,希望朱棣早早入京。

但是,朱棣认为,自己固守边疆又有军权在手,父亲对自己不会如此刻薄,面对武将集团的土崩瓦解,朱棣虽有危机感,暗下屯兵,却也不相信铡刀会落到自己身上。因此,当朱允炆继位,在文官的操纵下开始实行削藩后,朱棣终于坐不住了。

实际上,朱棣继位后也延续了削藩政策,从国家治理方面来说,削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君主中央集权的必然,因而从理智上来说,君王朱棣是赞成削藩的。但是,此时作为藩王的朱棣,却是不能接受削藩政策的。

看着兄弟们一个个倒下,下一个即将轮到自己,建文帝的使臣已经将燕王府包围地水泄不通,朱棣装疯卖傻不惜自残,躲过了生命危机。本意要杀掉朱棣的建文帝朱允炆,因仁慈放过了这个四叔。可是,逃过生命危机之后,朱棣迅速集结兵力,以“靖难”的名义,攻向南京。

而此时的朝中,老一代武将集团瓦解,新一代将领尚未培养成功,面对军事能力卓越又屡立战功的朱棣,并没有还手之力。建文帝委以重任的李景隆更是连连失利,并不被朱棣看在眼中。

而在其他朝中大臣和世家大族看来,这场战争,更是一场“内斗”,不管是朱允炆还是朱棣上位,终归都是老朱家的人在抢位置。

明太祖时对百官监察严苛,除了齐泰黄子澄之流儒士对建文帝拥护,其他人并未有十分的忠心

所以,在这一场靖难之役中,建文帝在朝中并未有多少助力。相反,朱棣在军中积威甚重,又有谋士规划,自然十分顺利。因此,朱棣攻入南京的速度很快,也很干脆利索。

野史称,建文帝朱允炆在大火中潜逃出城,后流落南洋。朱棣于城外三拒群臣,终登帝位。又有传闻,永乐年间的郑和下西洋,其中重要任务就是找到朱允炆旧部。

朱棣称帝后,改号永乐,开了永乐盛世。初继位,废除许多建文帝新规,沿袭太祖旧制,封赏“靖难”功臣,同时恢复藩王称号。

但是,实际上还是在延续削藩政策,恢复藩王称号几年后,诸藩王仍然被朱棣以各种名义剥夺了藩王的权力。

为了继位名正言顺,撤建文帝追封朱标为孝康皇帝的庙号兴宗,复称懿文太子。在火后寻出一具焦尸发丧,称为建文帝遗体,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

而在处理内政的同时,朱棣也没有放弃他对外扩张的步伐。为了南北边疆的稳固,先后五次出军北征蒙古,封地鞑靼、瓦剌,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稳固南北边防

但是靖难之役虽持续时间短,毕竟劳民伤财,军队所过之处满目疮痍,大明经过太祖时期刚刚恢复生机的民生,再次被重创,急需休养生息。而建文帝仁爱宽厚,制定许多减免税收的政策,对民生极有好处。

对这些建文“新政”,除了削藩这一政策被延续外,休养生息的减税政策也被一刀切地制止了,南方各地税收甚至较之前更加重。而在各地民生完全恢复之前,永乐帝的新政也在不断出台。

重建奉天殿,改革官吏选拔制度,完善文官内阁制度,建紫禁城迁都北京,建长陵,重建锦衣卫,遣郑和下西洋……永乐帝的一生,决策无数,战绩卓绝,文治武功,荣耀无边。

可是,永乐帝在位的这许多年,却也使国库一直处于亏空状态,直到郑和六下西洋停止之后,国库财政才又慢慢恢复,但是对外持续的征战,仍然有些入不敷出

太祖时设锦衣卫监察百官,后废除,永乐年间重启锦衣卫,设东西厂,任职于宦官,对百官实行严厉监察,严刑酷吏,肃清建文余党,因此在永乐年间,官员自顾不暇,虽高度中央集权,却也缺失了对君的忠心

而厂卫的职权设置,虽然将职权全部集中于皇帝手中,但是永乐帝后期,宦官成了被讨好的对象。

更有皇子靠谄媚宦官意图夺权,太子朱高炽差点被废。永乐帝之后,明朝主弱臣强,也为后来宦官夺权、辖制君主埋下了伏笔

迁都北京后,为了提高北京的政权地位,永乐帝免五年赋税,调遣移民耕种京郊土地,设南京为陪都,对苏州征重税,将政治中心北移,也严重打击了士族豪绅。

但是同时,南方物产丰饶,也是粮税重要产地。为了沟通南北物产,保障北京供应,永乐帝疏通运河,江南治水,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带来了重要契机。

元朝统治之时,文化发展形成多元发展的形态。由于两度科举停考,再加上汉蒙之间一直都有不和,高调的读书人被碾入尘底,市井小曲走入千家万户。

及至明朝,朱元璋草根起义,虽功成名就,却终究文化有所缺失。为彰显大明国威,永乐五年,永乐帝下令编撰的百家典籍,集百家文化知识于一体的《永乐大典》初成,被后世称为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朱棣的一生,有颠沛流离,有纯真质朴,有热血少年,有杀伐果断。史书窄小,写不尽他的一生所求,文笔有限,描不尽他的所思所想,时代不同,更断不了他的功过所为。

但是,如果单从一代帝王来评价,朱棣的一生无愧于家国臣民,虽有瑕疵,却不足以遮盖光芒。保家卫国,发展经济,永乐帝做到了一个明君所能做到的一切。

如果单从靖难之役来评价朱棣的为人,认为他心狠手辣,株连无数,也不算偏颇。但是,结合事实,在身家性命遭受威胁之时,奋起反抗也是人之常情

标签: 朱棣燕王朱元璋历史关系什么

更多文章

  • 公孙策被斩的原因是什么(历史上公孙策被包大人斩头了吗)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公孙策,斩头,被包,历史,原因,大人,什么

    包拯包青天的光辉形象深入人心,是百姓心里理想的“青天大老爷”形象。所以很多民间流传的秉公办案的故事,或载在史书里的,又不知道这些故事的来源,自然就安在了包公的身上,这些口口相传的经典故事,有些被拍摄成影视剧登上舞台。而包公含泪斩公孙策只不过是电视里的段子。

  • 薛岳传简历和晚年结局(抗日名将薛岳晚年交不起房租吗)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房租,简历,薛岳传,名将,抗日,结局,晚年

    薛岳是抗日名将,其军事指挥能力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张治中将军称其为“百战名将”,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称赞他“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盛名当垂不朽”,毛泽东一贯重视薛岳的作战能力,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也叹息说“撼山易,撼薛将军难”。抗战中,他率部歼灭日寇十多万人,是抗战中对日军打击最大、击毙日军

  • 麦积山石窟的详细资料(麦积山世界文化遗产的来历与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麦积山,遗产,简介,石窟,资料,来历,文化,详细,世界

    有一座孤峰,如麦垛之形,立于甘肃天水小陇山。附于孤峰阳面的石窟,在千年四季中磨砺韧性,在古往今来中焕发旧貌。这里,散发的是浓重的历史气息,传承的是深沉的佛教文化。一条丝路通道,来往中西高僧、交流经典文化、回荡千年风云,数代名工巧匠成就了小陇山上的千年佛国——麦积山石窟。始于后秦 垂范千古麦积山石窟位

  • 冯国璋和冯巩是什么关系(冯国璋是冯巩爷爷还是曾祖父)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冯国璋,曾祖父,冯巩,爷爷,关系,什么,还是

    冯巩和冯国璋家谱图,冯国璋和冯巩的关系大揭秘!冯巩的一句“我想死你们了”,用了好多年,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个人就是冯巩,频频出现在春晚。而他的身份却是令人目瞪口呆,他的祖父居然是当年的大军阀冯国璋,下面跟小编来了解下吧。冯巩冯巩——家世背景:冯巩曾祖是总统。冯巩的曾祖父是冯国璋,北洋三杰之一,直系军阀

  • 秦始皇为什么姓赵(秦始皇到底是叫嬴政还是叫赵政)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秦始皇,赵政,嬴政,到底,为什么,还是

    秦始皇姓嬴,大号嬴政,为何又名赵政?说起中国古代的皇帝,始皇帝嬴政肯定会首先被人想起。秦始皇是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所以,称为始皇帝。秦国始祖秦非子是商纣王手下名将飞廉(蜚廉)之子恶来之后。秦人先祖为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颇受商朝重视。周孝

  • 林峰饰演的电视剧大全(简单介绍林峰主演的18部影视剧)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林峰,影视剧,电视剧,大全,介绍,饰演,主演,简单,18

    剧情简介:该剧聚焦在灰色地带下挣扎求存的警队卧底生活,因警队高层的离奇死亡,与死者联系的五名卧底全部失踪,他们掌握着警队的高度机密,谁是卧底?谁是黑警?是敌是友,难以分辨。 剧情简介:一个养育之恩,一个一生重担;两段手足之情,换来双重牺牲,主要讲述了丁善本因养育之恩、手足之情等发生的故

  • 朝鲜韩国以前是一个国家吗(朝鲜和韩国为何走向了分裂)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朝鲜,分裂,韩国,国家,走向,以前,为何,一个

    共同生活几千年的朝鲜和韩国,为何分裂?还有合并的可能吗?在中国的东面有一个半岛,叫朝鲜半岛,在这个半岛上有两个国家,它们是朝鲜和韩国,在很久以前,这两个国家是一个,朝鲜和韩国为什么分裂呢?它们会统一吗?朝鲜的历史很悠久,它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当时的新罗和唐朝联合灭了高句丽、百济两国,统一了朝鲜半岛

  • 宗人府圈禁生活体验怎么样(清朝时期的宗人府有多可怕)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宗人府,圈禁,体验,时期,清朝,生活,可怕,怎么样

    在以清朝为题材的影视剧中,如果有皇亲国戚犯了错,都会被皇帝下放至宗人府。那么清朝的宗人府究竟有多恐怖呢?为什么让皇子王爷谈之色变、宁死不去?其实,并不是因为宗人府有多么恐怖,这里面也没有一些严酷的刑罚,但进入到宗人府之后,很可能会被终身圈禁,也很可能失去黄带子,从而失去对未来生活的保障,进而令人害怕

  • 王安石是好人还是坏人(王安石到底是个什么样性格的人)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王安石,性格,坏人,好人,到底,什么样,还是

    王安石这个人在历史上的评价褒贬不一,宋神宗曾在一位大臣面前这样评价王安石,说:“此人乃是当今的古人。”‘当今的古人’即是圣贤的意思,可见宋神宗对王安石评价很高。但是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对王安石非常的厌恶,他在《辨奸论》里这样说王安石:“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用我们现

  • 清朝八旗是什么意思通俗易懂(满清时期八旗指的是哪八旗)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八旗,意思,时期,通俗,易懂,满清,清朝,什么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的一种耕战合一的社会组织形态,是军政合一的最高一级单位,创立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又将四旗加上边框,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后来又将被满洲人征服的蒙古、汉人编为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