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元朝历史发展百度百科人物(元朝历史发展百度百科人物介绍)

元朝历史发展百度百科人物(元朝历史发展百度百科人物介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579 更新时间:2024/1/18 6:12:33

元朝历史人物排名?

1、关汉卿(1234年前-1300年左右),”汉卿“是字,号已斋(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今山西省运城)人,另有籍贯大都(今北京市)和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等说。元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最著名的是《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一粒铜豌豆”(《一枝花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为“曲圣”。

关汉卿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写男女恋情的作品最多,对妇女心理的刻划细致入微,写离愁别恨则真切动人;风格豪放,曲词泼辣风趣;语言通俗而口语化,生动自然,很能表现曲的本色;喜用白描手法,善于写景,所用比喻,形象生动。

2、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字千里,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他在年轻时写诗曾献上龙楼,热衷过进取功名,但未能实现。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相近而稍晚,青年时期仕途坎坷,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病逝于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其散曲大致可分为4大类:写景、叹世、闺情、世象。存世散曲约130多首,其叹世之作挥洒淋漓地表达情性,故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视为“豪放”派的主将,他虽也有清婉的作品,但以疏宕宏放为主,其语言熔诗词与口语为一炉,创造了曲的独特意境。

3、白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州(今山西河曲),汴梁(今河南开封)人,晚岁寓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天净沙秋》等。

在元代杂剧的创作中,白朴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历来评论元代杂剧,都称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

4、王实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作为剧本,《西厢记》杂剧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它问世以后,家喻户晓,有人甚至将其与《春秋》相提并论。

5、郑光祖(公元1264年~?),字德辉,汉族,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

郑光祖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享有盛誉。但他做过杭州的小吏,主要活动在南方,成为南方戏剧圈中的巨擘。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激赏郑光祖的文词,将他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并列,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除了杂剧外,郑光祖还写过一些曲词,留至今日的,有小令六首,套数二曲。这些散曲的内容,包括对陶渊明的歌颂,即景抒怀,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绘。无论写景抒情,都是清新流畅,婉转妩媚,在文学艺术的研究上有很高的价值。

同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一样,尽管他们的作品数世纪来为人传诵,但他们本人的身世却鲜为人知。郑光祖也是这样,他默默地在艺术园地耕耘,把他的艺术成果奉献给民众,而又默默地离开了这个人世。

韩国元朝历史?

大韩民国历史开始于1948年,截止到2021年有73年。

大韩民国,简称“韩国”,位于东亚朝鲜半岛南部,总面积约10.329万平方公里(占朝鲜半岛面积的45%),通用韩语,首都为首尔。韩国三面环海,西濒临黄海,东南是朝鲜海峡,东边是日本海,北面隔着三八线非军事区与朝鲜相邻。

1910年朝鲜半岛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945年8月15日光复取得独立。1948年8月和9月,依三八线,朝鲜半岛南北先后成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政府实行了“出口主导型”开发经济战略,创造了被称为“汉江奇迹”的经济高速增长期,并跻身“亚洲四小龙”之一。

元朝的历史?

元朝历史从至元八年(1271年)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开始,到洪武元年(1368年)秋明太祖朱元璋北伐攻陷大都为止,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前后共计98年。

元朝的前身为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元年(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诸部,建立大蒙古国。蒙古先后攻打西夏与金朝,并于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8月攻灭西夏,元太宗六年(1234年)3月攻灭金朝,完全领有华北。在西方,蒙古先后发动三次西征,使蒙古帝国称霸欧亚大陆。

元宪宗九年(1259年)元宪宗蒙哥于征伐宋战争去世后,领有汉地的四弟忽必烈与受漠北蒙古贵族拥护的七弟阿里不哥为了争夺汗位而发生战争,最后于至元元年(1264年)由忽必烈获胜。忽必烈于至元八年(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即元世祖。这场战争让蒙古四大汗国先后脱离与大汗忽必烈的关系,直到元成宗时期才承认元帝为大汗。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朝攻灭南宋,统一全中国[1],结束自唐末以来400多年的分裂局面。

元世祖到元武宗期间是元朝的鼎盛时期,军事上平定西北,但在征伐日本、东南亚诸国却屡次失利[2],其中在元日战争战败。元朝中期皇位频繁更迭,政治始终没有上轨道。元顺帝晚期,由于怠于政事、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为了治理泛滥的黄河又加重徭役,最后导致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发元末民变。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派徐达北伐攻陷大都。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建文四年(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国鞑靼,北元亡。

元朝的三大历史人物及其故事?

1、忽必烈行汉法2.张弘范灭南宋3.南坡之变

元朝火药的发展?

在宋金时代,随着火药生产的发展和新的火器的不断涌现,火器的生产和制造也迅速发展起来。

宋王朝十分重视火器的制造。在北宋都城汴京,广备攻城作中的“火作”实际上就是制造火器的工厂。除了汴京以外,建康,荆州,蕲州等军事重地都设有火器制造场。

元朝有哪些历史?

元朝的重大历史有:

1、蒙古统一

金泰和四年(1204年),蒙古诸部领袖铁木真通过战争统一了蒙古高原各蒙古部落。金泰和六年(1206年),铁木真被各部落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政权于漠北,蒙古帝国成立,国号大蒙古国。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2、建立大元

1271年,忽必烈公布《建国号诏》,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国号大元。一年后,在刘秉忠规划下,元帝国建都于金国中原的大都。

3、统一海内

1279年,金朝降将张弘范指挥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了南宋最后的抵抗势力,陆秀夫背着8岁的幼帝赵投海殉国,南宋灭亡。元朝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藩镇割据以来中国的南北对峙、各民族政权长期并存的分裂和战乱局面,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四向远征

元朝灭宋后,忽必烈对邻近诸国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如安南、占城、爪哇和日本等。1274年,元军侵日本遭遇飓风,日本称“文永之役”,但元军无功而还。

5、帝统转系

6、汉化运动

1320年,元仁宗去世,硕德八剌即位,是为元英宗。元英宗继承了其父元仁宗的以儒治国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和官僚体制,并于1323年下令编成并颁布元帝国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条。

扩展资料: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统治者为蒙古孛儿只斤氏。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始为162年,从忽必烈定国号元开始历时98年。元朝退出中原后的北元政权一直持续到1402年。

元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疆域超越历代。元朝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保留中书省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

元朝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较繁荣。元朝时与各国外交往来频繁,各地派遣的使节、传教士、商旅等络绎不绝。在文化方面,期间出现了元曲等文化形式,更接近世俗化。

元朝历史朝代歌?

蒙古称皇铁木真,成吉思汗震西垠。

太宗纵马驰欧地,世祖更元掳宋君。

僧比王侯乱刑政,儒同娼丐辱斯文。

烽烟四起群雄反,大漠难藏顺帝身。

元朝兴起宋朝去,

蒙古汗王称大帝。

北京从此唤大都,

政治重心向北移。

地广人猛军事强,勾舍小说元曲王。

宋末元兴

元朝历史特征笔记?

元朝的时代特征为:

1、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议和,但和是主流。

2、边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速,如契丹,女真等向封建社会过渡。

3、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少数民族完成国家统一。

4、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逐渐融合,形成新的民族。

5、民族矛盾尖锐,但民族融合是主流,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6、元代的宗教建筑,从西藏到元大都建造了很多喇嘛教寺院和塔,带来了一些新的装饰题材与雕塑,壁画的创作手法。

元朝历史剧?

《大元王朝》

剧情简介: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驾崩,由第三子窝阔台继任蒙古大汗,第四子拖雷率大军征讨金国。拖雷带领儿子蒙哥、忽必烈、阿里不哥以寡敌众,英勇奋战,在决定性战役中击溃由完颜合达带领的十五万金兵,一举灭金。

而此时窝阔台大汗病重,汗大妃脱列哥那担心拖雷战功卓越,会被各方王公推举为大汗,于是定下毒计,召拖雷回朝,欲置他于死地。拖雷为了家族后代免遭灭门之祸,毅然饮下毒酒,并妥善安排三个儿子。

拖雷毒发身亡后,蒙哥率军西征,阿里不哥回乡守灶,面对窝阔台之子贵由与脱列哥那等守旧王公的迫害,忽必烈站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与守旧派王公明争暗斗的同时,与蒙哥等兄弟联合,最终蒙哥当上大汗,忽必烈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呼和浩特元朝历史?

1.

呼和浩特阴山一带远古人类活动,有悠久历史。文明起源于大窑文化,大窑文化遗址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北保合少乡大窑村,距市区33公里,在1973年发现并发掘。该遗址包括了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五个文化期。

2.

呼和浩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胡服骑射的发祥地,是昭君出塞的目的地,是鲜卑拓跋的龙兴地,是旅蒙商家互市之地,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交汇、碰撞、融合的前沿。

3.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县境。

4.

西汉汉武帝时,在河套地区兴建了一批军市,今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的塔利村(旧称“塔布陀罗亥”,蒙古语译音)就留有西汉时期的土城遗址。

5.

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部在北方兴起(其早期都城“盛乐”即在今呼和浩特南面40千米的和林格尔县上土城村北,盛乐经济园区西)。

6.

唐代呼和浩特一带是突厥人的活动范围。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军大败突厥于白道(今名蜈蚣坝,在呼和浩特市北)。

7.

708年(唐中宗景龙二年),唐王朝在河套地区设立了东、中、西3个“受降城”。公元10世纪初,辽国在此设天德军及丰州。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千米的白塔村附近。

8.

公元12世纪初,女真灭辽建金,呼和浩特仍称丰州,是当时的军事重镇,也是人口密集,商业繁荣的州邑之一。

9.

元朝建立后,丰州的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元人刘秉忠诗曰:"晴空高显寺中塔,晓日平明城上楼。车马喧阗尘不到,吟鞭斜袅过丰州",写的就是当时的热闹景象。

10.

1368年(洪武元年),元亡明兴,元朝的残余势力退往岭北地区,明朝在漠南地区先后设置了卫所40多处分别为九大塞王辖区。土木堡之变英宗复辟后河套无人驻守,鞑靼在天顺年间(14571464)开始有规模地进入河套,1572年(明隆庆六年),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即俺答汗)来丰州一带驻牧,不久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

11.

1581年(明万历九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蒙古语为库库和屯。明王朝赐名为“归化”。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三娘子,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

12.

694年(康熙三十三年),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包围了原城东、南、西三面。后又在距旧城东北2.5千米处另建一驻防城即新城,命名为“绥远城”。新城(绥远城)城内主要是军营;旧城(归化城)内则聚居着居民。

13.

清朝末年,将归化和绥远合并,称归绥。1928年,绥远建省,以归绥县城区设立归绥市,作为省会。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将归绥市改为“厚和特别市”。日寇投降后,复称归绥市。

14.

1949年9月19日,时任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的国民党将领董其武,接受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绥远问题的主张,率部起义,绥远省及省会归绥获得和平解放。1950年1月20日,成立归绥市人民政府。

15.

1954年3月5日,内蒙古人民政府、绥远省人民政府委员会、绥远军政委员会、绥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在归绥市联合召开扩大会议,绥远省建制和省人民政府同时撤销,原绥远省辖区并入内蒙古自治区,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同时,从1954年4月25日起,将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

呼和浩特,通称呼市,旧称归绥,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北方沿边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地处中国北部边疆,欧亚大陆内部。市域面积为17224平方公里,辖4区、4县、1旗,2016年末常住人口为308.9万人,市区常住人口210万人。呼和浩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团的光辉历史百度百科(《团的光辉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我对增强共青团员意识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习和思考后,使自己对如何开展学习,为什么要学习,如何增强共青团员意识及今后在工作中如何体现共青团员意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更好开展今后的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也加深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解,不断增强学习实践“三个代表

  • 数学知识小故事100个字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1.【给几个数学小故事、知识.简短唐僧师徒摘桃子一天,唐僧命徒弟悟空、八戒、沙僧三人去花果山摘些桃子.不长时间,徒弟三人摘完桃子高高兴兴回来.师父唐僧问:你们每人各摘回多少个桃子?八戒憨笑着说:师父,我来考考你.我们每人摘的一样多,我筐里的桃子不到100个,如果3个3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你算算

  • 元朝历史发展百度百科女性(元朝历史简介发展史)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大韩民国历史开始于1948年,截止到2021年有73年。大韩民国,简称“韩国”,位于东亚朝鲜半岛南部,总面积约10.329万平方公里(占朝鲜半岛面积的45%),通用韩语,首都为首尔。韩国三面环海,西濒临黄海,东南是朝鲜海峡,东边是日本海,北面隔着三八线非军事区与朝鲜相邻。1910年朝鲜半岛沦为日本的

  • 纸上谈兵历史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是赵括。这个故事出自于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人,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虽然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经验,不懂得灵活变通,只会纸上谈兵。战国时期,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因以少胜多,打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就熟读兵书,爱谈论军事,一般人

  • 帽子的发展历史百度百科(帽子发展史简述)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多情的帽子》是中国广西电影制片厂1986年制作的影片,故事讲述某剧团黑管演奏员、大龄青年陈阿满是个诚实、忠厚的老实人,却偏偏桃花运不佳,恋爱屡遭挫折。从小孤苦的阿满一直和老舅相依为命,年逾六旬的老舅修理了半辈子的钟表,至今还孑然一身,却为外甥的婚姻大事日夜操心。他到处托人说媒,牵线搭桥,盼望外甥早

  • 胸有成竹指的是三国演义中的谁?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应该是诸葛亮吧。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

  • 历史文化渊源百度百科(历史文化渊源百度百科视频)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华佗:东汉亳州人。“神医”。“外科之祖”发明中药麻醉剂麻沸散。创造“五禽之戏”。曹操:三国亳州人。魏武帝。文学上也有较高成就,其诗今存20余首乐府诗。昂扬之精神,宏伟气魄与慷慨不平之感情,形成其特有的风格,对五言诗发展贡献较大。散文有40余篇。诗文皆为后世传诵。庄子:战国蒙城人。著名哲学家、文学家。

  • 吉林长春历史百度百科(吉林长春历史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KillMeHealMe》中文名是:《杀了我治愈我》,是韩国MBC电视台于2015年1月7日起播出的水木迷你连续剧。由陈秀完编剧,金镇万、金大镇联合执导的以多重人格障碍及虐待儿童现象为题材的电视剧。这部剧由中韩合作投资亿元联合打造,是首部结合韩国公司策划和制作实力以及中方资本的电视剧作品。讲述具有

  • 历史曹丕后悔吗百度百科(历史曹丕后悔吗百度百科视频)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最终曹丕也没有杀曹植,只是将他贬谪,死后,曹植急于实现自己的志向,多次上书,可惜魏明帝一意孤行,只赏赐了他!曹植胸中的志向不能施展,只能郁郁寡欢,埋头学习,终因忧郁而死!原来曹操是很喜欢曹植的,曹植有用笔写成章的能力,记忆力惊人,从小就聪明异常。所以曹操外出参战也常常带着他,但喜欢还是喜欢,曹操不是

  • 百度百科历史里吹吹风(百度百科历史里吹吹风的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一、吹的组词:吹拂、吹风、吹捧、吹打、吹灯、告吹、吹嘘、鼓吹、吹奏、吹拍、吹台、吹求、秋吹、吹吹、吹箫、阴吹、吹尘、吹笙、山吹、吹笛、吹沙、鬼吹、吹哨、吹发、吹乳、吹散、吹筒、歌吹、劲吹二、吹的释义:1、合拢嘴唇用力出气:~灯。~一口气。2、吹气演奏:~笛子。3、(风、气流等)流动;冲击:风~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