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雄信尉迟恭哪个厉害?
无论是正史还是演义,尉迟恭无论武艺,还是胆识都比单雄信厉害。
应该说,单雄信跟尉迟恭的最后一战,也是他自己的人生终结战,因为唐军势大,王世充的洛阳根本守不住,为了扭转败局,单雄信只能兵行险招,利用偷营劫寨,争取打李世民一个出其不意,再成功刺杀他,就彻底“完美”了,但这只是他死马当活马医的一种搏命式打法,唐营当然会守备森严,不惧单雄信的偷袭。另外,由于单雄信跟唐营诸多名将都是结拜弟兄,所以大家也碍于面子,不和他正面冲突,只有尉迟恭不用客气,最终他也没能第三次逃脱,被尉迟恭生擒活捉。
单雄信被俘之后,依旧倔强,面对着李世民和众位兄弟们的劝说,他就是死活不投降,最后只能上法场,临行之前,众人念在跟他兄弟一场,只能最后送他一程,程咬金亲自为他送上了一碗“断头酒”。
尉迟敬德就是尉迟恭吗?
尉迟恭:
鄂国忠武公尉迟恭(585年-658年12月26日),字敬德,朔州平鲁下木角人。唐朝名将,官至右武候大将军,封鄂国公,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尉迟恭纯朴忠厚,勇武善战,一生戎马倥偬,征战南北,驰骋疆场,屡立战功。玄武门之变时助李世民夺取帝位。晚年谢宾客不与通,于显庆三年(658年)去世,唐高宗为其废朝三日,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忠武”,陪葬昭陵。
尉迟恭被后世尊为民间驱鬼避邪、祈福求安的门神。传说其面如黑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尉迟恭(胡敬德)与秦叔宝(秦琼)是“门神”的原型。
尉迟恭和罗成相比哪个更厉害一点,尉迟恭的?
按照正史记载,理所当然是尉迟恭更厉害。
理由如下:尉迟恭实有其人,字敬德,朔州平鲁(今山西朔城区)下木角人。隋末即在军伍中以勇猛闻名,至唐,是唐朝名将,官至右武候大将军,封鄂国公。尉迟恭被后世尊为门神,可谓至今不衰,仍被供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尉迟恭与秦琼是“门神”的原型。秦琼,同样史有其名。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将,初为隋将,官至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可谓尉迟恭同时代、同样经历、官职封号几乎相平的名将。尉迟恭与秦琼,在唐朝凌烟阁24功臣中,前六位,几乎都是皇室或谋臣,而尉迟恭排名第七,秦琼排名第24。罗成,是《隋唐演义》《说唐》《兴唐传》等小说的虚构人物,是天下第七条好汉,作者仅将罗成虚构为名将秦琼的表弟,从排名上就不敢将罗成虚构为排名远远在前的尉迟恭表弟。
尉迟恭外号?
鄂国忠武公尉迟恭(585年-658年12月26日),字敬德,朔州平鲁下木角人。传说其面如黑炭,有黑面神的外号。唐朝名将,官至右武候大将军,封鄂国公,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后尉迟恭被尊为民间驱鬼避邪,祈福求安的中华门神。传说其面如黑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尉迟恭(胡敬德)与秦叔宝(秦琼)是“门神”的原型。
尉迟恭师傅?
尉迟恭不是师傅,是和程咬金一起的将领兄弟
尉迟恭爵位?
尉迟恭(别名:尉迟融,585年-658年12月26日),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省平鲁区)人,唐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1]
他纯朴忠厚,勇武善战,一生戎马倥偬,屡立战功,在玄武门之变时助李世民夺取帝位,之后封鄂国公,后跟随名将秦琼,成为后世尊崇的门神。658年,尉迟恭去世,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忠武”,陪葬昭陵。
尉迟恭父亲?
尉迟伽
尉迟其实是鲜卑的一个叫做尉迟的部落,他们跟随北魏孝文帝进入中原之后,被北魏孝文帝赐族名尉迟为姓,称尉迟氏。
尉迟伽是隋朝的仪同大将军,皇朝赠汾州刺史、幽州都督、幽、檀、妫、易、平、燕等六州诸军事、幽州刺史、常宁安公。中年早逝。
尉迟恭五岁时,尉迟伽便死掉了,“中年早谢”。尉迟恭和母亲相依为命。
尉迟恭外形?
尉迟恭隋唐演义相貌,面似锅底,扫帚眉,狮子鼻,铜铃眼。威风凛凛。
尉迟敬德(585年-658年),本名尉迟融(《新唐书》作尉迟恭),字敬德,朔州鄯阳县人,祖籍太安狄那(今山西省寿阳县),鲜卑族。唐朝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大业末年,参与平定高阳民乱,授朝散大夫。大业十三年(617年),跟随刘武周起兵,担任偏将。武德三年(620年),兵败归顺唐朝,赐名尉迟恭。跟随秦王李世民,参与唐初统一战争,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徐圆朗,颇有功勋。武德九年(626年),参加玄武门之变,受封右武候大将军、吴国公。贞观十一年(637年),监修洛阳老君山,拜上柱国、鄂国公。贞观十七年(643年),授开府仪同三司,致仕还家,不问政务,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七名。贞观十九年(645年),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征讨高丽。
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12月25日),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追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忠武,陪葬于昭陵。后世与名将秦琼一起,成为受人尊崇的“门神”。
尉迟恭师兄?
鄂国忠武公尉迟恭(585年-658年12月26日),字敬德,朔州平鲁下木角人。唐朝名将,官至右武候大将军,封鄂国公,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尉迟恭纯朴忠厚,勇武善战,一生戎马倥偬,征战南北,驰骋疆场,屡立战功。玄武门之变时助李世民夺取帝位。晚年谢宾客不与通,于显庆三年(658年)去世,唐高宗为其废朝三日,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忠武”,陪葬昭陵。
尉迟恭被后世尊为民间驱鬼避邪、祈福求安的门神。传说其面如黑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尉迟恭(胡敬德)与秦叔宝(秦琼)是“门神”的原型。
秦琼和尉迟恭谁比较厉害?
提起秦琼和尉迟恭来,想必我们大家都不陌生吧?
一个黄脸,一个黑脸,一个手持双锏,一个手握单鞭,一个骑着黄骠马,一个骑着乌云驹。多少年来,他俩一直以门神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
秦琼,字叔宝,大唐朝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爵位是二十四家国公爷之一的胡国公。
他是名门之后,将门虎子。父亲爹是南陈马鸣关的大帅秦懿懿子厚,祖父是南陈的太宰秦旭秦东鼎。
南陈被隋文帝杨坚平灭之后,父亲、祖父双双殉国,幼小的他跟着母亲逃到了山东济南府历城县,在太平街专诸巷定居了下了。
秦琼这个人为人正直,义薄云天,在山东定居了二十多年,闯出了好大的名头儿。
他胯下一匹黄骠透骨龙,掌中一对瓦面熟铜锏,号称“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三州六府!”
他侍母至孝,交友至诚,故此又有“孝母似专诸,交友赛孟尝”的美誉。
他原本是历城县的一个捕快,由于见惯了官场的黑暗,对当今朝廷十分不满。因此,他暗中结交了很多肝胆相照、意气相投的朋友。
贾柳楼大结拜之后,他率领众人反出山东,和程咬金、徐茂公等人占据河南瓦岗山,成立大魔国。
程咬金任混世魔王大德天子,魏征任丞相,徐茂公任军师,而秦琼则担任兵马大元帅之职。余下众弟兄皆有官位。
在众弟兄齐心协力之下,数年之间,瓦岗山便变得兵强马壮,成了反隋联盟最大的势力。
后来,由于李密“金镶玉玺换萧妃”事件的发生,最终导致了岗山散将。
再后来,五骑投唐,秦琼、徐茂公等人加入了李唐阵营,保了李渊、李世民父子。
由于秦琼能征惯战,投唐以后,深受李世民的信赖,照样担任大元帅之职,照样执掌兵权。
他征战多年,为大唐朝立下不世之功,故此有“双锏撑起大唐天下”之说。
尉迟恭,字敬德,大唐朝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爵位是二十四家国公爷之一的鄂国公。
他是山西朔州麻衣县人氏,本是铁匠出身,身材高大,孔武有力。后来参军入伍,加入了定阳王刘武周的队伍。
刘武周反唐之时,拜宋金刚为元帅,刘文静为军师,而尉迟恭则是前部正印先锋官。
这尉迟恭作战勇猛,势不可挡。他凭着胯下一匹乌云抱月驹,掌中一条十三节水磨钢鞭,曾创下日抢三关、夜夺八寨的辉煌战绩。几乎就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甚至有些大唐官兵一听到他的名号,就吓得望风而逃。
李世民爱其勇猛,想收其为己用。然而尉迟恭对刘武周还挺忠心,放出话去:只要刘武周活在世上一天,我尉迟恭绝不降唐。
哪知他这句看似忠心耿耿的话,却害了刘武周的性命。
李世民心说,既然刘武周活着你不肯投降,那我就想办法让刘武周死了呗。于是乎,他派出小白猿侯君集去行刺,终于在一天夜晚割下了刘武周的脑袋。
刘武周死后,尉迟恭又提出来一个条件:想让我投降,除非你们唐营之中有能胜我之将。
此时唐营之中的武将虽多,但能胜过尉迟恭的几乎没有。满营众将之中,也只有秦琼能和尉迟恭一战。
于是,李世民派大帅秦琼出马,对战尉迟恭。
美良川一场大战,三鞭换两锏,尉迟恭输给了秦琼。他无话可说,归顺了大唐。
降唐以后,尉迟恭更加卖力,打起仗来勇猛直前,悍不畏死。
由于他功勋卓著,故有“单鞭打出李氏江山”之说。
要问秦琼、尉迟恭谁更厉害,其实他俩的武力差不多,基本上也就在伯仲之间。
但是,要非较真儿的话,我认为秦琼更胜一筹。
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我们知道,在《说唐演义全传》里面,有个大名鼎鼎的隋唐十八条好汉,分别是:
第一条:西府赵王李元霸;
第二条:天保将军宇文成都;
第三条:银锤太保裴元庆;
第四条:紫面天王雄阔海;
第五条:南阳侯伍云召;
第六条:双镗无敌伍天锡;
第七条:神枪少保罗成;
第八条:靠山王杨林;
第九条:花刀大帅魏文通;
第十条:四宝大将尚师徒;
第十一条:八马将军新文礼;
第十二条:双枪大将定彦平;
第十三条:金刀殿帅左天成;
第十四条:铁枪大将来护儿;
第十五条:铁锤大将梁师泰;
第十六条:兵马大元帅秦琼;
第十七条:皂袍大将尉迟恭;
第十八条:赤发灵官单雄信。
大家看到了没有,在这隋唐十八条好汉之中,秦琼名列第十六,而尉迟恭则名列第十七。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秦琼的武力在尉迟恭之上啊。
除了《说唐演义全传》,在评书《隋唐演义》之中,也有个武力排名,就是“四猛、四绝、十三杰”。
四猛是:
第一猛:今世孟贲罗士信;
第二猛:铁枪大将来护儿;
第三猛:八马将军新文礼;
第四猛:四宝大将尚师徒。
四绝是:
第一绝:罗松的枪法;
第二绝:程咬金的斧子;
第三绝:尚师徒的呼雷豹;
第四绝:侯君集的轻功。
十三杰是:
第一杰:西府赵王李元霸;
第二杰:天宝大将宇文成都;
第三杰:银锤太保裴元庆;
第四杰:紫面天王雄阔海;
第五杰:南阳候伍云召;
第六杰:双镗大将伍天锡;
第七杰:神枪少保罗成;
第八杰:靠山王杨林;
第九杰:花刀大帅魏文通;
第十杰:金面韦陀秦用;
第十一杰:铁锤大将梁士泰;
第十二杰:武王杨芳杨义臣;
第十三杰并列两位:神拳太保秦琼;皂袍大将尉迟恭。
大家看到了没有,在这隋唐十三杰之中,虽然秦琼和尉迟恭并列第十三,但秦琼为上,尉迟恭为下。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秦琼略微压着尉迟恭一头啊。
想当初恩收尉迟恭的时候,秦琼和尉迟恭在美良川进行了一场大战。
那一战,两人打了一百多个回合,始终是势均力敌,难分胜负。
后来两人一商议,既然这么打分不出胜负,那就来一场君子战。
什么叫君子战?就是他用兵器打你,而你不能还手,只能用兵器硬接。反过来你打他也是如此,谁接不住谁就算输。
两人商量好了以后,尉迟恭先来。就见他举起掌中那条十三节水磨钢鞭,一连打了秦琼三鞭。秦琼横锏举过头顶,硬接了他三鞭。
尉迟恭打完之后,该秦琼了。就见秦叔宝抡动掌中一对瓦面金装熟铜锏,刚打了尉迟恭两锏,尉迟恭就有点儿架不住了。第三锏他不敢接了,于是拨马而走。
这就是著名的“三鞭换两锏”的故事!
关于“三鞭换两锏”这个故事,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两人没有对打,而是比赛打石头。
两人找了两块大小差不多的岩石,看谁能用兵器将岩石击裂。
尉迟恭先来,他抡起自己的那条十三节水磨钢鞭,一连打了三鞭,岩石裂开。
尉迟恭打完,该秦琼了。
再看秦叔宝,高高举起自己的一对瓦面金装熟铜锏,双锏齐下,一下子就将岩石击裂。
打裂岩石,尉迟恭用了三鞭,而秦琼只用了两锏。
其实不管那种说法吧,都是秦琼略胜尉迟恭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