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红白机历史以及百科知识(红白机诞生于哪一年)

红白机历史以及百科知识(红白机诞生于哪一年)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547 更新时间:2024/2/25 12:32:24

历史小百科知识大全?

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候,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他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纪传体史书的开山之作。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北宋司马光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它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末1362年的历史。

2、隋唐时期绘画成就最大的是吴道子,人称“画圣”,有“吴带当风”的美称;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当时风俗语画的代表作;元代画家赵的画被称为”神品”。

3、隋唐书法:“颜筋柳骨”中“颜”指颜真卿,人称“颜体”,“柳”指柳公权,人称“柳体”。

4、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开始在广州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1840年6月,中英鸦片战争正式开始。1842年8月,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的代表签定了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赔款2100万银元;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5、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是近代侵吞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6、1876年左宗棠率军进入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正式收复新疆。

7、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作战,壮烈牺牲。1895年4月,李鸿章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谈判,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通商口岸深入内地最远);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8、为镇压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1900年8月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摩尔的率领下攻占北京。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法、美、俄、德、日、意、奥等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是: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本息共计9.8亿两,分39年付清,以海关等税收作保;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北京到大沽的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天文地理历史百科知识?

1.我们常说的北斗七星指的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2.太阳系中除了金星和天王星以外其他行星的自转方向都为自西向东。

3、著名的哈雷彗星的回归周期是76年,它最近一次回归是1986年,而下一次回归将在2062年。

4、太阳系中最大的火山是在火星上的奥林匹斯山。

5、太阳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日冕、色球层、光球层对流层、辐射区、日核。

6、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耀斑和黑子。

7、太阳系中水星和金星没有卫星。

历史考研内容以及难度?

几门

历史学考研主要考历史学、英语、政治,这三门科目。历史学,通史(中国古代史30%、中国近代史20%、世界古代史20%、世界近代史30%),一共300分,答题时间3个小时。20道选择题,每题2分;8道名词解释,每题10分;2道材料分析,每题30分;4道简答题,每题30分。

历史学考研的难度如何

历史学专业考超一流名校难度较高,因为推免比例高,考普校难度不是很高。历史学专业是偏冷门专业,竞争不会很大。

中国的历史以及由来?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纷繁。

每朝的创建者要首办的事就是确立国号,即朝代名称,简称朝名。

朝代名称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夏:据传禹曾受封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少康在纶城(今河南商丘虞城西)中兴夏朝,恢复夏朝的统治,史称“少康中兴”。

商:相传商族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周:周人到古公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汉: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其封地在汉中。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新:王莽所创的朝代(国号)“新”的含义:新的本义是改旧、更新。西汉后期在天人感应的五德终始学说支配下,社会政治涌动着一种新德代替旧德的思潮,在这样的背景下,王莽以新德的代言人自居,“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并最终完成“再受命”的代汉过程。汉为火德,为赤帝,王莽为土德,自称是“托于皇初祖考黄帝之后”,依照五行相生之理,土德代火德,意在赤帝传黄帝,天命授之。

魏: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曹操谥号魏武帝。

蜀(汉):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又称“季汉”。

吴: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晋:司马昭逼魏帝封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封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唐: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侑建唐朝。

辽:辽原称“契丹”,契丹是族名,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宋: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陕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元: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

清: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

菏泽的由来以及历史?

菏泽(邮编:274000)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与江苏、河南、安徽三省接壤,位于北纬34°39〃--35°53〃,东经114°48′--116°24′。辖牡丹区、开发区、郓城、鄄城、曹县、定陶、成武、单县、巨野、东明八县二区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007年人口887.6万,面积12239平方公里。菏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称"天下之中"(史记)。相传、舜、禹等著名氏族部落首领都曾在这一地区活动,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农学家胜之、经济学家刘晏、文学家温子升等大批圣贤,都出生在这里,商汤时期的三朝元老伊尹、“商界鼻祖”范蠡经商、刘邦登基称帝、曹操成就霸业、黄巢起义、宋江聚义等都发生在菏泽。境内仍保留着永丰塔、尧王墓、蚩尤冢、陈王台、范蠡湖、孙膑故里、秦王洞、宋江故里等100多处名胜古迹。是我国著名的牡丹城、书画之乡、戏曲之乡和武术之乡。被称为“三乡一城”。“菏泽”原系天然古泽,为“菏山”和“雷泽”简称,遗址在菏泽市定陶县东北,古代济水流经时汇聚而成,向东流出成菏水,与济水相接。《尚书禹贡》载:“导菏泽,被孟猪。”唐时更名龙池、九卿陂。后来济水断流,菏水又为黄河泛道,菏泽遂被黄河泥沙所淤平。以水名称县,始于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曹州升州为府,设附郭县,赐名菏泽。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划境内西北部为菏泽专区,治菏泽县。“菏泽”又成为专区或地区级地方名称。菏泽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境内各县(区)或都有发现。古史中称誉的唐尧、虞舜、大禹在这里留下了较多的遗迹。历史上建置的演变,可远溯到公元前17世纪。商代(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境内曾置有三国莘国(今定陶与曹县之间)、顾国、黎国(今境鄄城与郓城之间)。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其境分属曹国(都定陶)、郜国、须句国、鲁国、卫国、宋国的辖地。春秋后期,境域为宋、鲁、卫三国分割。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前期为齐、楚、魏所辖。至战国末期,为齐、魏两国分领。秦(公元前221~公元24年),境内中部和北部属东郡(治濮阳),南部和北部属砀郡(治砀山县)。西汉至隋近600年间又数度变迁。隋朝(581~618年),文帝即位后,废郡,以州直接辖县。境内中部属曹州(治济阴县),北部属濮州(治鄄城),东北部属郓州(治郓城),东南部属戴州(废永昌郡后置,仍治成武),以上4州治所皆在境内。南部属宋州。606年(隋大业二年),炀帝废州改郡。境内中部属济阴郡(治济阴县),东部属东平郡(治郓城)。唐代(618~907年),境内属河南道,中部属曹州(治济阴县),东部属濮州(治鄄城),东北部属郓州,南部属宋州(治睢阳)。元代(1271~1368年),属中书省。明(1368~1644年),境内大部属山东承宣布政司兖州府的曹州、济宁州和东平州,西部和北部各有一小部分属京师大名府的开州和山东承宣布政司东昌府的濮州。1368年(明洪武元年),因水患曹州徙治安陵镇(今菏泽市大黄集乡安陵集),次年再徙治盘石镇(今曹县城址)。1371年(明洪武四年),降曹州为曹县。1445年(明正统十年),复置曹州于古乘氏县址(今菏泽城)。这时的曹州虽领两县,但为府辖州。清(1644~1911年),改布政使司为省,境内西部和东北部分属直隶省大名府和山东省兖州府外,均属山东省曹州府。1724年(清雍正二年),曹州升为直隶州,辖区较明代不变。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升曹州为府,辖一州10县,附郭设县,赐名菏泽。此时辖区面积略大于今菏泽市。中华民国(简称民国1912~1949年),1912年,政区仍沿用清末省、府、县三级制,道为省的监察区。1913年1月8日,北洋政府颁发组织令,规定地方实行省、道、县三级制。今境除东明县属直隶大名道、鄄城县和梁山县(原为寿张县)属山东省济西道(后改为东临道,治聊城),其他县均属山东省岱南道(后改为济宁道,治济宁)。1925年10月22日,山东省将原四道增为11道制,于今菏泽市区置曹濮道(治菏泽)。1928年废道制,东明县直属河北省,其他县直属山东省。1932年南京政府规定省下设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为省政府的派出机构。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山东省共有7个行政督察区(以下简称区):第一区治济宁;第二区治菏泽,菏泽、定陶、曹县、城武、单县、巨野、郓城属之;第六区治聊城,濮县(1931年濮、鄄分治,1926年鄄城并入濮县)……属之。“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侵入山东后,山东省政府撒离济南,在省内流亡,并于1938~1942年在全省先后设置了17个区。巨野、郓城、寿张、汶上属第二区,单县、成武、曹县属第十一区,菏泽、定陶、濮县属第十六区。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虽然调整了行政区划,但境内各县的归属仍未变。在抗日战争中,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政府相继产生,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逐步发展成为各级政区。从1940年到抗战胜利,境域分属以下几个专区:冀鲁豫第八专区。1940年4月初建立运西专区,是年11月改称鲁西二专区,属山东省鲁西行政区。1941年鲁西行政区并入冀鲁豫行政区,从此脱离山东省。冀鲁豫第十一区。1940年7月建立湖西专区(因地处微山湖西),属山东省鲁西行政区,辖区位于今境南部,专署常活动于单县东南蔡溜、张寨一带。冀鲁豫第十专区。1941年5月建立冀鲁豫三专区,7月改为冀鲁豫七专区,9月改称晋冀鲁豫二十二专区和冀鲁豫十专区。辖区位于境内中部和西南部,兼及河南省考城、民权等县部分区域。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2月,原冀鲁豫第八专区改为冀鲁豫二专区,专署曾移驻郓城潘渡和陈坡,原冀鲁豫十一专区改为三专区,十专区改为五专区。1948年9月全境解放。1949年3月,华北人民政府决定将冀鲁豫第二、三、五、七专区分别更名为临河、湖西、鲁西南、运西专区。是年8月,平原省建立,临河、鲁西南及运西的一部分合并为菏泽专区,与湖西专区同属平原省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平原省建制,菏泽、湖西两专区划归山东省。次年7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山东省撤销湖西专区,其所辖县分别归菏泽、济宁两专区。1958年11月1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菏泽专区建制,所属各县划归济宁专区。次年6月,恢复菏泽专区,辖区如旧。1967年3月,改菏泽专区为菏泽地区。2000年6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改菏泽地区为菏泽市(地级),原菏泽市(县级)更名为牡丹区。2008年12月,全市下辖8县1区,158处乡镇,行政村、居委会6106个,自然村13478个。

山东日照的历史故事,历史名人以及历史古迹?

展开全部

日照市安东卫,是一座具有六百年历史的海防古城。它位于日照城南四十公里,居绣针河口北岸,濒临黄海,地势险要。雄伟峭拔的老爷山、官山、笔架山(又名口亚山)、岚山、炮台山等,面海而立,从北、东、东南三面环抱卫城。登高而望,卫城东枕老爷山,西傍绣针河,南临沧海,北锁官山。东海三岛(车牛山、平山、达山)横卧海涛之中,西北重峦迤逦如屏似画,实为鲁东南海隅胜地和军事要冲。

据史籍记载,安东卫,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时代为纪障城。《春秋.左传》中记载“鲁昭公十九(前523)年秋,齐高发帅师伐莒,莒子奔纪障”。《续山东考古录》卷二十一,“日照县”条下说:“纪障在南九十里,今安东卫故城”。《日照县志》(光绪本)也说:“莒邑东海,赣榆东北,有纪障城,今安东卫即其地”。卫城东,今有教场地名,相传为战国齐将孙膑,在此操练兵士,著作《兵法》,但尚未见于史书。安东卫明代以前的历史和建置沿革情况,因史籍湮没,暂时无法考证。今将明代以来的概略介绍如下:

一、“安东卫”命名的由来

据《安东卫志.里至篇》记载:“卫去海五里,按字义,‘卫’围也,防也。京师之外,屏一方之保障,东海汛地,设卫最多,而安东方者,莫逾于此,故名。”“卫”是明代的军事编制,每卫五千六百人,都设在要害地区。可见安东卫是以其地理位置和在军事上的重要性而命名的。

二、“安东卫”的建置时间

明代定鼎之后,因倭寇窜扰,遂在沿海各军事要地,设置很多卫、所,计有防海卫、防运卫十九处和所十五处。所由卫领,卫由都司领,皆属中央五军都督管辖。安东卫,就是明初十九卫之一的防海卫,可见“安东卫”之名,最迟在明初已经出现。至于建置的具体年代,诸说不一。《日照县志》(光绪本)说:“于县南九十里置安东卫”,注作:“洪武十七(1384)年置”。《安东卫志.建置篇》说:“建自洪武季年”。县人丁恺曾著的《西海徵》(乾隆二十三年本)记有:“明志以安东卫为洪武三十五年置,非也。“经查阅明代的纪年表,洪武在位只有三十一年,即1368年至1398年。所谓洪武三十五年,可能是明志把“建文”四年并入而得。建文四年,是惠帝朱允文国破身亡的一年,焉能顾得设置卫、所之事?安东卫儒学署李甫在《卫志》序言中说:“洪武十有六(1383)年,日本陆梁,出没剽掠,不可控制,始命信国公汤和,于东海诸边,严设城堡,辖隶臬司(即按察使),选练墩卒,棋布守御,倭寇始而得戢安东遂成重地。”据此,安东卫的设置,当在洪武十六、七年,与光绪本《日照县志》注文所记,庶几相符。

三、明代设卫的原因

明朝立国之后,倭寇屡犯中国沿海各地,始犯辽东,继犯江浙,后犯山东。日照乃山东海防前哨,而安东又为山东东南门户。在安东设置防海卫,当然是为了防御倭寇入侵。洪武初年,太祖派使臣赵秩,诏日本来中国献贡,由此日本成了中国的朝贡国。日本以献贡为名,船舶往来于海上。洪武十三(1380)年,丞相胡惟庸暗通日本,同日本僧人如瑶勾结谋乱,并训练盗匪百余名,借朝贡献巨烛,内藏火药兵器,伏匪兵于贡船中。事情败露以后,胡惟庸伏法被诛。朝廷痛斥日本暗通奸臣,遂即绝其朝贡,中断往来。由此以后,倭寇时常窜犯我沿海各地,烧杀抢掠,民不聊生,官府无法遏制。洪武十六年,朝廷乃命信国公汤和、江夏侯周德兴等大臣,巡视东海沿岸数千里,拟在要塞地区设置卫、所,以便防倭御寇。不久,设立安东卫,置行都司(为省级最高军事执掌机关)、指挥使(统率卫兵之首领)、辖左、右、中、前、后五个千户所(一千二百人为千户所,所辖百户所为一百二十人),前所、左所均驻安东卫城,后所驻卫城东北九十里,名曰臼寨,后称石臼所,有专城,实为分汛要地。明代天顺(1458-1464)年间,调中所去天津卫,调右所去徐州卫。属安东卫的只有前、左、后三个千户所,每所都设正副千户、百户等职。明代、安东地属青州府,设通府(负责地方行政之长官)、通判(处理政务的官员)、经历(管地丁银两出纳文书的官员)、教授(负责学署课试的学官)、训导(协助学官教育生员的官员)等职。清初,罢军操更官制,乃由兵部选守备(武官,卫的军政长官)任安东卫事,凡城池、民社、学校、钱粮,均与州县相同,仍设经历、教授、千总(武官)和百总各一员,石臼所千总一员。顺治十五(1685)年,总督张铉锡查海防亲至安东卫,特立安东卫都司营,专守本卫汛地。康熙五年(1666)裁掉卫千总、百总和石臼所千总各一员。乾隆九年(1744)裁卫并于日照县,其地亩、钱粮、学校、庄屯、庐舍,就其座落分别归属诸城、日照二县,原卫守备、教授、经历等职一并裁掉。仍存安东卫籍和安东卫营,城池由安东营管理,营设都司一员、卫千总一员、日照把关(次于千总之武官)一员、把总一员、莒州把总一员。夹仓巡检司于乾隆八年移到安东卫,其张洛、涛雒、岚山、官草汪隶属巡检司。夹仓、金家沟、石臼所、龙汪等海口,属县衙典史(掌管缉捕、监狱的吏员)。

四、卫城建筑

据《安东卫志形胜篇》载:“原建城卜基于今卫城北十里之坊口,遗迹尚存”。何时移于今之安东卫地,其说有二:一说是洪武之季时。康熙十年卫守备赵双壁,在《卫志文昌阁序》一文中说:“安东卫城,建自旧明洪武之季时……汤信国巡视抚辑,至卫西北经营区划,欲建城郭……土木未兴,偶有青鸾衔旗于斯,即今之卫堂处也。信国环视形胜,见左山如屏,右河如带,大海绕于前,关山耸于后,遂移其地,而城成焉”。此说虽未交待具体建城年代,并带有迷信色彩,但也反映了历史时代,是汤和巡视后所建。另一说是明弘治三年所筑。如《山东通志》(雍正本)附记安东卫城一文载:“明弘治三年(1490)所筑,周五里,高二丈一尺,厚二丈,垛口一千三百,门楼四座,池宽二丈五尺,深八尺。”上述二说虽然不同,建筑年代相差百余年,但原建城于坊口,后移今之卫地,事实无讹。卫城后经山洪冲激,城池损坏多处。嘉靖年间,卫经历司何亨,呈请朝廷拨给官银一千两,稍事修葺,始有改观。城上,除门内俱有门房三间,供藏武器之用。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共设八铺、小巷四铺,按时巡更,以防盗贼。戊申(康熙七年)地震,城池悉毁,圮为平地。

除城池外,城内建设主要有公署、儒学、仓库、武器库、演武厅、庙宇等等。公署有按察司、守府、卫衙、经历司(在卫堂东)、镇抚司(在卫堂西)、儒学署(在西街路北,后为文庙)、巡检司(在卫府后)、千总署(在北门内西街)、左所(在仪门东)、前所(在仪门西)、安东营(在北门内西街),还有仓库(在卫治东)、监牢局(在卫南门里西南隅)、火炮局(北门里街东)、武器库(在卫堂东)、演武厅等。庙宇有关帝庙、三官庙、镇武庙、火神庙、城隍庙等。大街有东西石坊。这些古建筑,历经明、清多次兵火和康熙戊申地震,久已废圮。

五、卫墩台

墩台,是古时用以举烯烟、传敌情,以防不虞的军事通信设施。安东卫的墩台,主要设在沿海汛口要地。每个墩台配有旗、锣、烟筒,有警必举,千里之地,瞬息可知。当时设在日照境内的有两种墩台:一是军墩,即由巡查军士护守之墩,计有皮狐墩、石门墩、黑漆墩、泊峰墩、昧蹄墩、张洛墩、涛雒墩、小皂墩、温桑墩、南石臼墩、北石臼墩、万疋墩、董家墩、南青泥墩、北青泥墩、钓鱼墩、湘子泊墩、石河墩、湖水墩,以上二十墩隶属石臼所千总。二是民墩,即由民卒护守之墩,计有杨家墩、孙家墩、相家墩、夹仓墩、蔡家墩、焦家墩、新添墩、牛蹄墩,以上八墩隶属夹仓镇巡检司。每墩设卒四名,总计墩卒(包括军士和民卒)一百一十二名,每名供给工食银四两。墩下置赡养地八亩,建安息房数间,供墩卒安置家室之用,以便他们种桑麻,养鸡犬,守墩为业。一有紧急军情,白日则燃起狼烟,黑夜即照明信火,信息传递至速。嘉靖三十一年和三十四年,倭寇窜犯日照沿海一带,皆被击退,无不奏效于墩卒的尽职尽责。

六、卫屯田

古时的屯田,有军屯、民屯、商屯三种。安东卫所属屯田,都属于军屯,只使用于驻军。明制屯田,以正丁应役,余丁耕田,征其税为军饷,缺少部份以屯丁补之,此乃古之寓兵于农之法。每屯丁授田二十五亩,岁纳粟三石,征解于卫仓作军需。卫的屯田地原额为一千六百六十五顷,坐落在诸城、日照二县,各有屯名。其中坐落在诸城县内的原额地一千三百三十七顷五十一亩,屯名有大埠屯、张家屯、孟家屯、监家屯、毛家屯、稍坡屯、福盛屯、曹化屯、梁山屯、吴家屯、蔡家屯、于家屯;坐落在日照境内的原额地三百二十七顷四十八亩,计有斗沟屯、白石屯、赵家屯、朱家屯、竖旗屯。至明末屯政废驰。清代,除漕运地方屯田仍属卫、所外,其余卫、所屯田转属州、县,改为民屯。安东卫的屯田,直至并卫于日照县时,才分别划归诸城、日照二县,裁撤屯田弁丁,屯户所领地亩,按规定缴纳地价,报官税契,由其耕种经营,原征屯粮,改为丁粮。

七、卫城集市贸易

安东卫,自明清以来,既是海防要地,又是贸易通商口岸。内控鲁苏江淮辽阔腹地,外扼大海,是去高丽、日本诸国咽喉,海陆交通方便,城内城外,店铺林立,南北商客,络绎不绝。可谓商贾云集,百舸争流,人市如潮。卫城集市,发端明代,《安东卫志》说:“嘉靖初年,西大街三、八日为市,北大街一、六日逢集(后废)。嘉靖二十年,西大街三、八日大集。”此制一直延续至今,现在每日均有早市,即是其证。卫城商业,至清末民初,已达盛期。

今日之安东卫,岚兖公路横跨卫前,岚坪铁路后贯通卫,新建的岚山港与之毗邻,随着振兴日照的总体规划的实施,作为鲁东南的海防古城安东卫,将以崭新的雄姿矗立在人们的面前。

郭家历史以及有名人物?

我国郭姓历史悠久,名人志士,层出不穷。

著名历史人物有:

西汉名侠郭解;

东汉渔阳太守郭,廷尉郭躬,名学士郭泰;

三国魏名谋士郭嘉;

西晋哲学家郭象;

东晋文学家兼训诂学家郭璞;

唐朝名相郭子仪、郭待举、郭正一、郭元振,名臣郭震;

五代后周太祖郭威;

北宋画家郭忠恕、郭熙;南宋琴家郭沔;

元朝科学家郭守敬,红巾军首领郭子兴;

明朝画家郭诩;

清末外交家郭嵩焘,名将郭松林;

当代作家、诗人、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家集一身的郭沫若,

经济学家郭大力,

物理化学家郭燮贤,

地球化学与矿物学家郭承基,

力学家兼应用数学家郭永怀、郭仲衡,

历史学家郭廷以,眼科学家郭秉宽,

心理学家郭任远,文学家兼语言学家郭绍虞。

巴以冲突的历史以及现状?

巴以冲突的历史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闪米特族的迦南人是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后来,阿拉伯人迁入,并被当地土著人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近代,随着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战,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将巴勒斯坦沿约旦河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约旦,西部为巴勒斯坦。此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开始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地区。在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的过程中,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1947年11月,联合国第181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从此耶路撒冷国际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由于这项决议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反对,巴勒斯坦国却未能诞生。

以色列公布建国后,通过战争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长期以来,以色列在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实施犹太移民政策,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力求通过改变其占领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大以色列国。

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其目标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领土上消灭犹太复国主义”。从此,巴勒斯坦开始了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

可见,巴以冲突的直接起源在于犹太人的复国运动,建国后又屡次把巴勒斯坦人赶出故土,就像当年别人对他们所做的一样,而且越演越烈,终于酿成了民族矛盾。而更为深刻的原因是,两个民族都视耶路撒冷为宗教胜地,从而冲突就有了更为坚实的感情和宗教力量,而解决也变得更加困难。犹太人的行为,虽然可以理解,但他们表现出来的过分强硬和蛮横却为本来可以更好解决的问题留下了祸根。

巴以冲突的现状

2008年12月24日,在巴以双方为期六个月的停火协议到期后,双方并没有再次达成协议。以色列南部地区遭到约70枚火箭弹和迫击炮弹的袭击。以色列从2008年12月27日开始发动代号为“铸铅”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打击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武装。“铸铅”从大规模的空袭开始,一星期后转入地面行动,并在一天之内就控制了加沙地带东北部地区。这场军事行动一直持续到2009年01月18日,为期23天。造成加沙地区死伤无数,殃及很多无辜的民众。

巴以双方不仅在战场上短兵相接,在公关的“第二战场”同样互不示弱。以色列在遭受巴方火箭弹袭击最多的南部城市斯代罗特专门开辟了媒体中心,除了展示以色列也是受害者外,以方还企图以外交攻势让全世界相信,发动这场军事行动,以方是“迫不得已”,加沙年01月18日,为期23天。造成加沙地区死伤无数,殃及很多无辜的民众。

巴以双方不仅在战场上短兵相接,在公关的“第二战场”同样互不示弱。以色列在遭受巴方火箭弹袭击最多的南部城市斯代罗特专门开辟了媒体中心,除了展示以色列也是受害者外,以方还企图以外交攻势让全世界相信,发动这场军事行动,以方是“迫不得已”,加沙巴勒斯坦人遭受灾难的根源在于哈马斯。

哈马斯在以军地面攻势开始之后不断利用电话、广播、手机短信等各种渠道向外界发布信息,内容主要包括抵抗力量所造成的以军伤亡人数,向以色列发射的火箭弹甚至包括绑架以军士兵和击落以军直升飞机等等。尽管这些内容多数是被以方所否认,但在加沙巴勒斯坦人内部,这样的宣传攻势仍将对保持哈马斯的支持率,鼓舞武装人员士气起到一定作用。

虽然这次以色列的军事行动使哈马斯实力受损,但另一方面却打大、打强了哈马斯的群众基础。当加沙的老百姓在以色列的枪林弹雨中孤立无援的时候,看到的是哈马斯的成员在拼死抵抗,难道他们不会更坚定对哈马斯的支持吗?相反,他们可能会视身处加沙之外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及其武装法塔赫为以色列的“同伙”。事实上,哈马斯在抵抗以色列进攻的同时通过媒体表示,要抵抗到最后一滴血流尽,并指责法塔赫站在以色列的一边。哈马斯这种“以血醒民”的姿态客观上使巴勒斯坦内部更加分裂,这也是以色列此次军事行动的另一个后果。

多年的战争使双方认识到,谁也无法消灭谁,战争解决不了问题。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巴以双方开始寻找政治解决的途径。但是,犹太教认为耶路撒冷是耶稣诞生的地方,伊斯兰教认为耶路撒冷是穆罕默德圆寂的地方。但这只是双方的借口。宗教信仰是个人问题,本来没有矛盾,真正矛盾的是世俗的纷争,领土、石油、水、民族歧视、大国干预等一系列的问题才是巴以冲突的真正原因。

鄂豫皖苏区的位置以及历史

鄂豫皖苏区在大别山周边,大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的黄麻起义而建立的

中外乐器发展历史以及分类?

先秦时期,(公元前711年-公元前256年):这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确定了乐器的分类法-“八音”。

古琴在这时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独奏乐器。

这段时期的乐器以击奏类为主,出土实物以曾侯乙编钟影响最大,音乐也是以钟鼓乐为代表。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天文地理历史百科知识书籍(天文地理历史百科知识书籍推荐)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1.我们常说的北斗七星指的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2.太阳系中除了金星和天王星以外其他行星的自转方向都为自西向东。3、著名的哈雷彗星的回归周期是76年,它最近一次回归是1986年,而下一次回归将在2062年。4、太阳系中最大的火山是在火星上的奥林匹斯山。5、太阳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

  •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百科(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解析)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1)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提法是对基础性作用提法的继承和发展,市场决定资源配置遵循市场经济一般规律,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有效调节资源在全社会的配置;(2分)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和现代市场体系,克服政府对资源配置干预过多问题(

  • 高中历史选修一百度百科(历史高中选修1)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高中人教版的历史书一共有六本巡修,分别是: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五:探索历史的奥秘、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高中历史书一共有九本书,必修书有三本,选修书有六本历史人教版必修书分别是:1、必修一,政治史2、

  • 儿童科学历史百科全书推荐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推荐《DK儿童动物大百科》DK超全的中文儿童动物百科,以小见大,用孩子的语言讲述动物世界的知识,是全球家庭收藏量和孩子重复阅读率都非常高的动物百科。来自地球七大洲、四大洋的300多种不同种类的动物将在你面前悉数登场。2000多张栩栩如生、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动物图片让小朋友们与各种动物面对面。01《DK

  • 乐乐大百科 历史地理生物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这两个组合中,历政地好考点。历生地这个组合中生物难学,记的东西太多,推理要有一定技巧历史,地理,生物是初中高中时期的必修课,学习没有好或者不好一说,只有喜欢或者不喜欢,有没有必要一说。小编希望您阅读本文后,对于历史,地理,生物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然后由自己判断学习他们的好坏!历史简称史,指人类社会发

  • 求下雨天姐弟俩的小故事……谢谢?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一个浑身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挥着一根树枝,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他看管着一头雪白的小山羊,小山羊在田埂上悠闲地啃着青草。风来啦!庄稼的叶子翻过背,闪现出一片片灰绿。小山羊的毛被梳理好,又弄

  • 鬼谷子讲历史秒懂百科下载(讲解鬼谷子的视频全集)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秒懂百科视频的下载方法如下:1.打开桌面的浏览器。2.浏览器搜索百科,点击进入3.点击下方的视频进入5.选择一个视频长按弹出下载视频点击。6.点击下方的下载。7.下载完成。8.通过数据线将视频传到电脑。“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夫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

  • 儿童历史百科绘本作者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德国儿童绘本《我》,作者:菲利普韦希特尔。曾在德国被评为“2004年度世界上最美的图画书”。日本绘本《我》[日]藤野可织文/[日]高纯图《我》作者:谷川俊太郎,讲一个小女孩在不断思考在他人眼中的自己。特别的绘本《我》图、文作者:张蓬洁书名:《我》作者:文/[日]谷川俊太郎图/[日]长新太译:唐彦标签

  • 秒懂百科中国历史130(秒懂百科中国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夫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后以“叶公好龙”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害怕一般自然界的沙丘是由风堆积而成的小丘或小脊,常见于海岸,某些河

  • 百科揭秘中国历史的书(百科揭秘中国历史的书籍)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史记》作者:司马迁。《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上下五千年》作者:林汉达。其讲述了中国的实史,上至三皇五帝,下至辛亥革命,是一本集中国发展史、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