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青’的历史来源?
姓氏:青祖宗:齐太公分类:以祖名为姓青姓起源:青姓起源有两种说法:1.以祖为姓:据《路史》记载:“齐太公之后有青氏。或云:青阳氏之后”。2.蒙古人改姓而来青姓起源于元代,先祖为铁木真的后裔,当时家族人丁兴旺,但并不姓青,原姓孛儿只斤。一门有九子一女,九子和女婿皆中状元,号称九子十状元。后来得罪了皇帝,被满门抄斩,逃出了三子。他们逃到一条河边,决定被迫隐名改姓。在还没决定改成什么姓的时候,抓到了一条鱼,于是将鱼用河水煮来吃,被一个渔民看到,说你们的清炖鱼还可以嘛,这样提醒了他们,于是取了谐音,分别改姓青、邓、余。因此三姓后世都知道,青、邓、余是一家。现在青姓多在四川成都以南,邓姓集中在四川广元一带,而余姓比较分散。上述只是民间传说,并无史载为据,不足为信,但确有一部分青姓来源于蒙古族,依据待考。3.历史名人:青文胜,明代洪武年间为龙阳典史。青文胜(13591391),字质夫,四川夔州人。明洪武十九年以贡生起为湖南龙阳县典史。击鼓鸣冤天下闻,为民请命舍百身。典史投缳自尽日,拼将丹碧拯苍生。这首诗,写的是一名州县小吏为民请命、慨然献身的事。事情发生在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再过五天,就是五月端阳。秦淮河畔,京师城内,一派节庆景象。可是,从湖南来的龙阳县典史青文胜,却闷闷一人,以酒浇愁。戏台上正演着《陈州粜米》,当唱到“任从他贼丑生,百般家着智能。遍衙门告不成,也还要上登闻将怨鼓鸣”时,他忽地被触动了心思,愤然掷杯,引项长啸,以拳捶案,连说了三声:“罢!罢!罢!”这一反常之举,引起了一位老者的注意。他对青文胜轻轻说:“‘罢’字出口万事休。小老不才,却能识人看相。君虽为小吏,却有大事在身。若无猜错,怕正是与宫门外安放的那面为臣民谏议奏事、鸣冤喊屈而设置的登闻鼓有关!”青文胜闻言一惊,凝视老者,默然无语。这个青文胜,五年前到龙阳任职,在知县手下做一名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典史。官职虽小,对公事他却无不尽心。龙阳地滨洞庭湖,连年洪水为灾,而当地仍承袭元朝苛政,重赋暴税,郡、县官吏不加体恤,层层催逼,稍有不从即被捆绑缉拿,投入监狱。青文胜对此痛心疾首,冒着越级呈诉的罪名,为民请命,向洪武皇帝朱元璋连上了三道疏本,大声疾呼:阳龙县“地本弹丸,赋同大邑……民命难堪,天鉴唯聪!”可是,三道疏本,如石沉大海。青文胜不忍坐视民困,慨然赴京,准备面奏皇上。然而,到达京师后,他要求见驾,因为官卑职小,被挡在殿外;借早朝之机,跪禀于大官的轿马之前,请为代奏,又连遭拒绝。青文胜至此不由仰天长叹:“我还有何面目归见父老!”于是,下决心舍身活民,去叩响宫门外为谏议奏事、鸣冤喊屈而为臣民设置的登闻鼓。五月初一日,他将所具疏本系在发髻上,直奔宫门,奋身击鼓。锦衣卫和当值的监察御史闻声出巡,却见青文胜已张口瞠目,睚眦尽裂,自缢于登闻鼓下,惨烈之状撼人心魄。时年仅三十二岁。此事顿时轰动朝庭。朱元璋急遣钦差赶赴龙阳。使臣到达当地,只见洪水滔滔,田园房屋尽没汪洋,于是从水中捞起一把已经腐烂的青禾,赶回京师复命。朱元璋感悯青文胜为民献身,诏谕减免龙阳赋税三分之二,年纳稻谷一万三千石,永为定额。青文胜死后,仆人裹尸而还。其子幼妇寡,贫困无归,被授以公田百亩,至此定居龙阳,成为龙阳县邑内青姓之祖。县民感其恩德,为他立祠。监察御史莫抑巡视至龙阳,为祠堂题联“一点丹心全赤子,九重红日照青祠”。4.青氏祖坟:常德市汉寿县龙阳镇宝塔河村,坐落着一个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十四年,由当时皇帝朱元璋下旨修建的大墓。此墓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墓主人名叫青文胜,洪武年间任龙阳县(今汉寿县)典吏,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小的官。但是他死后,却得到了朱元璋的亲笔诏书封赏和御葬,并为他树碑立传,这里面有什么样的故事?据史书记载,洪武二十四年龙阳县发大水,稻田里颗粒无收,饿死、淹死以及瘟疫致死的人不计其数,而老百姓却迟迟得不到救济。当时真可以称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眼看着幸存的百姓也要活不下去了,青文胜千里迢迢只身一人来到都城南京,想面见皇帝朱元璋,说明情况申请赈济,却因官微身贱被宫门卫士一次次拒之门外。无奈之下他决心以死来呈报奏章。一天午夜后,青文胜自缢于皇宫的登闻鼓楼下,时年32岁。得知消息的朱元璋为他的勇气深深感动,马上派人实地督查,核实消息,随后向百姓发放救济,并下诏永远减免龙阳年赋二万四千石(相当于全县赋税的五分之三)。以死相谏的青文胜被追封为“惠烈公”,朱元璋亲自抚慰御葬他于汉寿县珠木山乡,并派专人给他修了一座规格很高的墓。由于年代久远,当时的墓碑以及一些石制构件已不知去向。现在我们看到的墓茔经过了后人的修复,占地2000平方米。墓碑是清康熙十八年当地政府所立,刻有“大明洪武二十四年奉旨御葬青惠烈公之墓”碑文。这块墓碑的旁边还立有民国第一任总理熊希龄撰文铭刻的颂德碑,碑文用工整秀丽的行书刻就。在大墓的花岗岩护栏外面,还有两块与此有关的石碑,一块是青文胜后人所立的衣着明代官服的青文胜像,另一块铭刻着青文胜当时给朱元璋的奏章。5.青氏祖坟照片:http://www.cdnj.gov.cn/newxxlb/115390399701.jpg
俎姓来源和历史?
俎姓:念zǔ,也有念chuò,为当今中国罕见姓氏。1、来源于鲍俎氏。《魏书官氏志》注云:“后魏有鲍俎氏,俎氏为鲍俎氏所改”。清人张澎《姓氏寻源》考证:“俎”姓为“鲍俎”氏所改。“鲍俎”氏原为北魏时期代北地区少数民族,汉化改革,复姓“鲍俎”氏改为“俎”氏。2、来源于朱姓。明朝皇族的后代。俎家的第一代祖先名叫俎云阳,即是明末崇祯皇帝的太子朱慈。在明末战乱中,太子与他的弟弟朱慈炯及奶妈、丫鬟一起逃到了乐亭冯家哨。太子改姓俎,是寄寓着以帝王之身祭天地先祖之意。而《红楼梦》就是这位太子以隐喻的方式对明清之际历史的回顾和总结。《红楼梦》的作者是帝王身份,“日边红杏依云栽”才是隐喻的作者的真名实姓。译出为:俎云阳,是作者隐居后改的姓名。原名为朱慈,是明末崇祯帝的太子。3、来源于祝姓。为北宋大将祝靖公,河北磁县人,娶民族英雄岳飞的姑母为妻,生有八个儿子。北宋时,奸臣秦桧谋害岳飞,株连九族,为避难,祝靖公的八个儿子逃往四方,到了河北磁县、山东济南、河南太康县等地,隐名埋姓,将祝姓改为俎姓,以避免奸臣谋害。《俎氏宗派》16开本,共84页,光绪二十四年(1898)木刻本,俎氏二十世裔孙俎成光根据先祖“家之藏书”所撰。俎成光,字映奎,许昌北效俎庄人。该族谱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俎氏家谱序》;第二部分:《俎氏家谱稿本序》;第三部分:一至廿四世的俎氏族谱。俎氏家谱稿本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俎氏一族其先本祝姓,太上不可考,宋殿前督统制祝靖公娶武穆姑母,生八子……岳遭害后,恐秦谋及亲党,欲改姓避难,因俎而易祝……五子景行迁长社(许昌)……。《俎氏宗派》清楚地告诉了我们:许昌俎氏家族是岳飞姑母第五子祝景行之后裔,它是岳飞被害后,其家族残遭株连铁的史证,是研究岳家族繁衍的珍贵史料。《俎氏宗派》复印件现藏许昌魏都区档案馆。原件藏于许昌北郊周庄一农民手中。
阿呷姓历史来源?
阿呷一般都是属于彝族。阿呷在彝族里面代表家里的排行,是老大的意思。
传说当年令凉山彝族大吃苦头的邓秀廷,集奸诈、凶残于一身。着军装,常年披个查尔瓦。彝不彝,汉不汉。彝人呼之“丁阿呷”,“阿呷”者彝语,全称为“阿呷老子”,近似于魔王或老大之意。1940年春他经德昌去会理打蔡三老虎,打完后回德昌到西昌的路被川军封堵。顺到会东走一遭,路过堵格。经宁南梁子,过杉树、稻谷,从普格翻过大箐梁子,班师回西昌。
彝族姓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些不同的姓氏可同属一个支系,同一姓氏又可能分属不同支系。如:沙马、曲比、乃保、阿约、吉木、阿力、赤、哈马等都属“海子”支;阿黑、阿措、拖觉、阿苦、阿子、嘿哈、火布、吉斯等都属“黑波”。
鄢姓的历史来源?
鄢姓源流单纯,一支出自姓,以国名、居住地为氏;一支得姓始祖:求言。相传帝颛顼的元孙陆终的第四个儿子名求言,封在郐国,今河南省新郑县西北的一地,当地居民时称会人。现主要分布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一带。
一支源于秦灭燕国时期燕孝王幼侄乾公易姓鄢,始于晋阳汾河之滨。
西姓的历史来源?
渊源一
源于古代的西国,或日西陵古国,其百姓以国为姓便有了西氏。
渊源二
西姓源自战国时期魏国官吏西门豹,曾受魏国君主魏文侯之命前往邺都出任县令。在西门豹到任之前,邺都土地贫瘠、人烟稀少,漳河水患暴虐泛滥,而经过西门豹多年综合治理以后,这里到曹魏时期已成为一块“人见人爱”的丰饶富庶之地。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西门豹后人的复姓“西门”被逐渐简化成了今天的西姓。
渊源三
出自张姓,避祸,改为西姓。明孝宗孝康张皇后为人贤明,曾修兴济减河(天津娘娘河)、建青县盘古庙等好事,而其两兄弟却仗皇亲一贯仗势欺人、横行乡里,张皇后死后明世宗下令将其问斩。1547年前后,子孙四处逃跑,四个方向便演化为后来东、南、西、北四个姓氏,西姓由此而来。山东、河北西氏家族历史上更多可能是由于避祸由其他姓氏而改。东北的西氏是闯关东时期由山东迁移过去的,而安徽的西氏家族则很难确定。
姓甲的历史来源?
源于狄族,出自古赤狄族甲氏部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春秋时期,在商朝末期形成的赤狄族,占据了今山西上党大部分地区,其中有一支叫“甲氏”的部族,主要活动在今武乡县西部,并不断侵扰晋国。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晋国出兵灭亡了赤狄族中最强大的潞氏部族,次年,又派大将士会伐灭甲氏、留吁氏、铎辰氏各部,基本平定了上党郡一带地区,清除了赤狄部族对晋国的侵扰。
灭族后的赤狄甲氏部族众,被晋国分散至各处,其族人不忘原部,遂以氏族名称为姓氏,即称甲氏,世代相传至今
王姓的历史来源?
关于王氏的来历和起源,有以下几种说法:1、源于姬姓;2、源于妫姓;3、源于比干之后;4、源于少数民族改姓。
1、源于姬姓:周灵王之子因直言劝诫贬成平民,因是王族后代所以称为王氏。
2、源于妫姓:商朝破灭后,虞舜后代在齐国当差,改为田氏;齐灭国后,又改为王氏。
3、源于比干之后:比干被商纣王杀害后,他的子孙为了纪念他,便将王子爵号改为“王”,于是便形成了王氏。
4、源于少数民族改姓:汉朝匈奴;南北朝高丽、鲜卑族;唐朝契丹族等外族都有分支汉化为王氏。
姓的来源与历史?
我国到底有多少姓,至今尚未有一个精确的统计数。俗称“百家姓”,其实在明朝(13681644年)时就已有3000多个姓了。姓的形成有其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的忌讳而改姓“贺”。姓也因政治、地理、民族等各种原因而变化。
因此,我国姓的来历,几千年来变化多端,说法不一,但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传说上古时代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姑、姬、姜、妫、姒等。
二、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传说上古时代虞舜出于姚墟,便以姚为姓。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姓。郑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
三、以古国名为姓。虞、夏、商朝都有个汪芒国,汪芒的后代乃姓汪;商朝有个在泾渭之间的阮国,其后代便姓阮。
四、以封地为姓。造父被周武王封到赵城,他的后代便姓赵;周昭王的庶子被封于翁地,因而姓翁;周公旦的儿子被封到邢国为邢侯,他的后代便姓邢。
五、以官职为姓。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他们的后代都以这些官职为姓。
六、天子赐氏,以号为姓。如周穆王死了一个宠姬,为了表示哀痛,赐她的后代姓痛;周惠王死后追为惠,他的后代便姓惠。
七、以祖辈的字为姓。如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其孙便姓游;鲁孝公的儿子子,字子臧,其后代便姓臧。
八、因神话中的传说为姓。传说舜时有个纳言是天上龙的后代,其子孙便以龙为姓;传说神仙中有个青鸟公,后人便也有姓青鸟的。
九、因避讳或某种原因改姓。比如战国时代田齐襄王法章的后代本姓田,齐国被秦灭了,其子孙不敢姓田而改姓法。汉明帝讳“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严”。明代燕王朱棣以讨伐黄子澄等为名起兵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并当了皇帝(即明成祖),当时号“靖难”,而太监马三保因“靖难”有功而被赐姓为“郑”;后他改名为郑和。
十、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复杂化,有些姓则是民族语言的译音。如匈奴首领单于的子孙就有不少姓单于。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像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十一、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十二、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十三、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十四、以乡、亭之名为氏。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十五、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十六、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十七、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十八、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十九、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二十、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二十一、以谥号为氏。
二十二、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历来以为中国人先有“姓”后有“氏”,事实上,姓、氏一直在混合使用,姓和氏的关系也在变化。传说和文献中出现的“氏”有上百个,最早的是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五龙氏时代,随后为钜灵氏、黄神氏、鬼隗氏、空桑氏、次民氏等22氏的循蜚纪时代,接着为辰放氏、蜀山氏、混沌氏、有巢氏、燧人氏、庸成氏等13氏的因提纪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最重要的是有巢氏和燧人氏。有巢氏教民架木为巢,掘地为营;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教民结绳记事。
进入到伏羲时代,这一时期中原出现了共工氏、柏皇氏、朱襄氏、昊英氏、栗陆氏、赫胥氏、昆吾氏、葛天氏、阴康氏、中皇石、女娲氏等部落或国家。中国最早的“姓”就产生在伏羲时代,“风”是中国的第一个姓,这个时期一个最重要的“氏”是中皇氏,其首领是仓颉,他创造了文字,替代结绳记事。
女娲氏之后为神农氏,即炎帝,其后为姜姓。黄帝姓公孙,名轩辕,黄帝所在部落的称呼叫有熊氏,黄帝继承炎帝之位,统治了中原大地。黄帝有25子,得姓14有姓12: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嬉、儇、依。这12个姓事实上是有熊氏的分族,其他的儿子因没有实力建立自己的族而不能有姓。据考证,中国最古老的姓基本都出自炎黄两帝之后。炎黄两帝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无论你我他,同姓一家亲,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根。
先秦时期,女子称姓,男子称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姓氏便开始合而为一,由于形式固定下来,子孙可以永久使用,便于形成一脉相传的家族,血统源流线索从此变得更为清晰。中国人十分重视姓,养成了同姓聚居的习俗,许多地区流传着修谱联宗的习惯,在全国形成了无数的不等的同姓人群,以至后人探讨自己的家族史,很容易据此找到血缘所出。
姓氏来源有多种,有以图腾定姓氏的:熊、罴、豹、虎、龙等;以国家名称为姓氏的:齐、楚、韩、赵、秦等;以居住地为姓氏的:西门、郭、丘、尹、常;以官职为姓氏的:上官、卜、钱、士、司马等;以职业为姓氏的:张、顾、屠、甄、匠等;以山河名称为姓氏的:乔、姬、姜、黄、武等;皇帝赐姓氏的:刘、李、赵、完颜、朱等;还有以数字、季节、方位、气候、花木等等为姓氏的。
中国人习惯继承父亲的姓,以父系方式把姓氏传递给下一代,因此绝大多数的姓氏属于一种无性别之分,以父系方式传递的基因,相当于位于代表人类男性染色体上的特殊遗传基因。
姓氏,把一氏族的人与另一氏族的人区分开来,在一个氏族内部,为了区分彼此,出现了只属于个人标志的“名”。在社会交往中,无论哪群人在自己内部只用“名”就可以区分彼此,但若与另一氏族的人交往,仅称“名”还不足以表明自己的身份,把自己氏族的“姓”与自己的“名”结合在一起,才能清楚地表明自己,区别他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姓名又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姓氏文化。
在中国,一般每人都有姓。人们初次交往,彼此总要先问:“您贵姓?”可见姓氏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交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
“詹”姓的历史来源?
詹(Zhān)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据《姓苑》所载,周宣王封庶子于詹,称詹侯,建立詹国,其子孙以国为氏。
2、据《路史》所载,相传古帝虞舜封黄帝之后得詹(同瞻,备受尊敬)者,子孙因以为氏。
3、出自以官名为氏。据《百家姓溯源》所载,古代负责詹(占)卜的官职叫詹尹官,其后人有以官职命姓者,称詹姓。
4、据《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晋有詹嘉、郑有詹伯,均以邑为氏。
5、出自小数民族有詹姓。今蒙古、土家、台湾土著、水等民族均有此姓。
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林姓的历史来源?
1、林姓为商朝末年的名臣比干的后代。2、东周时期,周平王有个儿子名开,字为林。他的子孙就以他的字为姓,姓林。周平王建都洛阳,这支林姓就被称为河南林姓。
3、在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将鲜卑族的丘林姓改为林姓。而其他少数民族都有改为林姓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