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年表?
明朝历史大事年表
洪武太祖(朱元璋,1328-1398)
1328年(元天历元年)太祖朱元璋出生
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太祖朱元璋起义
至正十五年(1355)元璋下采石取太平。
至正十六年(1356)攻取集庆,改名应天府。
至正十八年(1358)实施屯田。
至正十九年(1359)宁越府立郡学。
至正廿年(1360)陈友谅攻应天,朱元璋大败之于采石矶,复太平。成祖朱棣出生
至正廿一年(1361)元璋击陈友谅于江州,友谅败走武昌。
至正廿二年(1362)得龙兴,改为洪都府。
至正廿三年(1363)陈友谅大举攻洪都,未下。元璋回援,大战于鄱阳湖。友谅中流夭而死。
至正廿四年(1364)自立为吴王,建百官。受陈理降,汉亡。
至正廿五年(1365)徐达为进攻张士诚,取泰州高邮。杨士奇出生
至正廿六年(1366)廖永忠迎小明王于滁州,中途沉之于江,宋亡。
至正廿七年(1367)徐达等克平江,执张士诚,吴亡。徐达北伐中原。
明朝历史故事?
明朝是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享国276年,经历了十六位皇帝。这个时候中央集权已经发展到了顶峰,当然也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也有很多有趣的梗。明朝的皇帝们也是极具个性的,明朝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有趣的事,今天我就说点鲜为人知的明朝那些事儿。
露马脚
朱元璋的皇后马秀英有一双大脚,人称"马大脚"。马秀英当了皇后,深居皇宫,但对自己的一双大脚也感到无可奈何,每当与客人相见,总是用衣服的下摆或裙子将脚遮盖起来。有一次,马秀英乘轿到金陵街头游览,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将轿帘掀起一角,马秀英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她急忙把脚缩了回去,可人们早已看得一清二楚。于是这件新鲜事传开来,轰动了整个京城,因为是姓马的露出了脚,"露马脚"一词便流传到今天。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由于朱元璋把丞相给废了,他每天都要处理很多事情。但事越多就越难理清楚,吃个饭的功夫,指不定刚才想出的赈灾方法就忘了。于是,朱元璋想了个笨办法,他每次想到什么事,就用小纸片写下来,然后粘在衣服上。如果事情多了,便满身都是纸片,远远望去,宛如乞丐装一样。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朱元璋这个办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剪胜野闻》:太祖勤于政事,每临食匕箸屡废,思得一事,即以片纸书之,缀于裳衣,或得数事,则累累满身,若悬鹑焉,洎临朝则一一行之。
汤显祖明朝的汤显祖,西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做官不顺利就回乡写话剧,写完《牡丹亭》后的汤显祖成为万千少女的爱慕对象,有一位貌美无双的女子,立誓非汤显祖不嫁,汤显祖说自己太老不合适,女子不信。一次汤显祖在西湖边请客吃饭,女子激动得赶紧去围观了一下,结果看见汤显祖原来是一个驼背,扶着拐杖一瘸一拐的丑老头。女子长叹道:"原本我想只要他有才华长相差点也没事,却没想到他丑成那样,我的命太差了。"然后扑通一声跳进西湖了。
海瑞
都知道海瑞是个清官,他因事被下狱。这时嘉靖皇帝驾崩了,狱卒带着好酒好肉来到大狱,海瑞平静如水,淡然地吃完了这顿他以为的断头饭。饭罢,海瑞静静地等了许久,问:“怎么还不动手”狱卒说:“海大人,您马上就要出去,官复原职啦”海瑞抬头扫了一眼,忽然看到狱卒头上绑着的白布,心中一悸,哆嗦着说:“皇上,他……”忽然海瑞号啕大哭,并开始吐,吐了刚才吃的,再吐上顿的,上顿吐完吐昨天的,直到吐出血丝,直到什么都吐不出来,直到昏迷。可见其不只是一个直臣,还是一个忠臣。
明朝奇怪的法律,骂人犯法
明朝法律规定,骂人是犯法的!明朝有专门的刑部负责“骂人”罪名。好像是元朝时骂人成为了当时的一种不良风气,比较普遍。朱元璋遏制了这一条。不过谁让明朝是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呢。所谓“秀才口骂遍四方,和尚口吃遍四方,媒婆口传遍四方。”有功名的人骂人是被允许的,而你没有功名那就得管好自己的嘴了!
朱元璋给城隍庙神封官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做事比较随性,他做了一件霸道的事情,就是给城隍神封爵,“府为公,州为候,县为伯,皆号显”,给神仙封官,这种做法不仅霸道而且着实有趣,真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连神仙都不能例外了。这应该也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给神仙封官了。
朱厚照下了一个“禁猪令”
朱厚照属猪,又姓朱,一天他又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个屠夫挥着屠刀向着自己砍了过来,他被吓醒了。他一想不对啊,自己姓朱,又属猪,难道这有什么联系。于是就下令全国不准养猪,也不准吃猪肉。这禁令一下,举国沸腾,当初朱元璋也没下令禁止养猪,也只是改了一个名字而已。如今这禁令一下,很多人都失业了,连宫廷都没有肉吃了,于是大臣们劝解,还给他讲了禁猪令会影响国家的发展等等。最后朱厚照也是好久没有吃到猪肉了,他才又下令废除了禁猪令,一场闹剧才结束。
不止嘉靖有道号,正德皇帝有法号
众所周知嘉靖给自己封了一个“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三元证应玉虚总管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其实正德皇帝也有个法号叫大宝。正德皇帝有段时间迷上了宗教故事,天天缠着各国法师给他讲因果轮回,想当一名优秀的法师。法师们各有法号,正德皇帝很羡慕,于是给自己也加封了一个,名叫大庆法王西天觉道圆明自在大定慧佛!
天启年间的大爆炸
关于天启年间的大爆炸至今是未解之谜(跟通古斯大爆炸一样未解),有的说是天外陨石,有的说是火药厂爆炸,但是至今没有定论。天启年间北京王恭厂疑似发生核爆炸,死者不论男女一丝不挂。天启六年五月初六上午,北京王恭厂火药库附近区域发生大爆炸,巨大声响传播百里,天色昏黑如夜,屋宇动荡,并且出现灵芝状烟云。爆炸造成2万多人死伤,最为奇怪的是,死伤的人无论男女老幼,许多人都是“赤身裸体,一丝不挂”(可能是晚上的缘故)。
唐伯虎裸奔
唐伯虎是个才子,可是仕途却不顺利。正德年间有个藩王叫朱宸濠,他想造反,就把唐伯虎请去当谋士。当唐伯虎知道宁王想造反的时候,他要走,可是朱宸濠不让。于是唐伯虎裸奔求放过。但要摆脱宁王也不容易,请辞人家不批。无奈之下,只好装疯卖傻,天天光着屁股在宁王府裸奔。起初宁王还是不肯相信他真的疯了,被逼无奈之下,已经45岁的唐伯虎只好跑到南昌的大街上裸奔,宁王最终决定放他回家了。
明朝一共有四个人获得文正谥号,分别是:李东阳、谢迁、倪元璐和南明福王时追谥的方孝孺。
洪武三年夏天大旱,朱元璋为了祈雨,带着后妃和儿子们,穿着素服草鞋。徒步走到山川坛,白天坐地上暴晒,晚上席地而睡。后妃们负责做饭,全是粗米糙粮,就这么坚持了三天。
朱棣的庙号本来是“太宗”,到了嘉靖时期,嘉靖想把自己的老爹放进太庙,于是就把朱棣庙号改为成祖。朱祁钰的庙号“代总”是南明时期朱由崧追谥的。
明朝的历史很有趣,有奇葩的皇帝,有忠直的大臣。《明朝那些事儿》作者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写出了大明帝国三百年历史。喜欢明史的朋友可以看看
东莞明朝历史?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第一任东莞知县毕在莞城东北、今天的莞城万寿路创建了东莞的县署。到2004年,这座古老的县衙还是东莞市委市政府的所在地,现在,仍然有部分行政机关在此办公。有意思的是,一方面,东莞县署所在地有长达六百多年的不变和坚守,另一方面,古东莞建置和辖域几经变化、纷繁复杂。
明天顺《东莞县志》卷一《沿革》中记载:“莞,草名,可以为席。邑在广州之东,海傍多产莞草,故名。”自此,东莞的城市中心一直在莞城,也称莞邑,从未迁徙,是广东有名的古县之一。
西城楼始建于明代洪武十七年(1384年),是南海卫指挥使常懿修筑东莞县城新址时所筑,明清两代又有重修和扩建。
福州明朝历史?
福州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当地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02年,福州成为了闽越国首都冶城的所在地,福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由此开始。
从晋朝的八姓入闽到晚唐的王潮、王审知兄弟开闽,福州在中原汉人移民潮的长期推动下逐渐繁荣起来,福州民系也逐渐形成。“福州”之名始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五代十国时期,福州成为了闽国的都城。到了宋代,福州进入了一个经济文化的黄金时期,位列宋朝六大城市之一,也是宋朝科举文教的重地、儒学重镇,而福州的别称“榕城”就来源于宋代福州城内遍植榕树的景象
明朝那些事百科?
《明朝那些事儿》,网络连载人文社科历史作品,作者是当年明月,本名石悦,曾为广东顺德海关公务员,2018年5月24日出任山东省政府办公厅综合处处长。2006年3月在天涯社区首次发表,2009年3月21日连载完毕,边写作边集结成书出版发行,一共7本。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六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它以一种网络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三百多年关于明朝的历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历史中的另一面,让历史变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明朝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湖”字韵卷二二七二二二七四,原为加拿大华裔袁文女士所藏,共三卷一册,从封面至纸页皆无缺损,品相完好,字迹为端正的馆阁体;内容为有关“湖”字辞汇的唐、宋、元诗文。
据连筠《永乐大典》目录,“湖”字韵为卷二二六○二二九二,凡三十三卷,今存十九卷,藏家为中国国家图书馆五册十卷,越南远东学院二册四卷,日本国会图书馆一册三卷,日本东洋文库一册二卷。未见此册。上世纪三十年代北平图书馆馆长袁同礼、七十年代日本学者岩井大慧、八十年代中华书局张忱石等先生调查现存《永乐大典》残卷,均未发现卷二二七二二二七四这三卷,以为此册早已不存於世。
明朝那些事儿百科?
明朝那些事儿》,网络连载人文社科历史作品,作者是当年明月,本名石悦,曾为广东顺德海关公务员
怎么研究明朝历史?
真要研究明朝历史的话,是一个大工程,就从看书开始,要看有说服力,有真实性的,《明史》是不用说,必须好好看,还有《明实录》,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明史新编》傅衣凌主编杨国桢、陈支平著(人民出版社),现在新版改名为《中国历史明史》,像《明朝那些事》可以看看,选择性的吸收。
历史,明朝,王阳明?
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浙江余姚人。因他曾在余姚阳明洞天结庐,自号阳明子,故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后世现在一般都称他为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王阳明生于明朝中叶,此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颓败,阳明子试图力挽狂澜,拯救人心,乃发明“身心之学”,倡良知之教,修万物一体之仁。阳明子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浙江余姚。父王华,王华在明朝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北平(北京)。《明史》载,王守仁出生时取名为王云,但五岁不能说话。一位高僧告诉王华,要他给儿子改名为王守仁。王华照做了,王守仁这才说话。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欢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其父虽屡次责备,总不稍改,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王守仁自幼聪明,非常好学,但不只限于四书五经,而且也很喜欢其他书籍。思想也比较怪癖,一直很多私塾先生都不能理解他。有一首他做的打油诗很能说明他的这种思想: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据考证,作者王守仁,时年十二岁,这首诗叫《蔽月山房》,是王守仁第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作。王守仁故居(20张)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骑、射、兵法,日趋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视守仁。一次竟强令守仁当众射箭,想以此出丑。守仁再三推辞,张忠不允。守仁只得提起弓箭,拉弯弓,刷刷刷三箭,三发全中红心,全军欢呼,令张忠十分尴尬。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因反对宦官刘瑾,于明正德元年(1506)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前往龙场途中历经波折,成功逃脱锦衣卫追杀,最后在龙场悟道。刘瑾被诛后,任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其时,王琼任兵部尚书,以为守仁有不世之才,荐举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他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嘉靖六年(1527)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1528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于肺炎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童年生活王阳明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农历九月三十日亥时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王守仁画像官宦世家,其远祖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其父王华,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据《年谱》记载,他出生前夕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梦醒时王阳明刚好出生,祖父便为他起名叫王云,乡中人亦称其降生处为瑞云楼。然而,他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一天一位高僧经过,抚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为守仁,此后他便开口说话了。这个故事有点神话色彩,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幼年时并未显示出聪慧和才华。他十岁时,父亲高中状元,王阳明随父赴京,路过金山寺时,他父亲与朋友聚会,在酒宴上有人提议做诗咏金山寺,大家还在苦思冥想,王阳明已先一步完成:“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吹彻洞龙眠。”四座无不惊叹,又让他做一首赋蔽月山房诗,王阳明随口诵出:“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表现出非凡的想象能力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十一、二岁在京师念书时,他问塾师“何谓第一等事?”老师说“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他当时说:“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读书登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尽管如此,他从年少时代起就从不循规蹈矩,所有记载都说他自少“豪迈不羁”。如13岁丧母后,继母待他不好,他竟买通巫婆捉弄其继母,使得她从此善待他。他学习并非十分用功,常常率同伴做军事游戏。年轻时他出游边关,练习骑马射箭,博览各种兵法秘笈,遇到宾客常用果核摆列阵法作为游戏。贵州龙场悟道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他来到中国西南山区,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使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心即理)。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他在这段时期写了“训龙场诸生”。其众多弟子对于他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理论迷惑不解,向他请教说: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他自己于7年后对这次略带传奇色彩的悟道叙述说:守仁早岁业举,溺志词章之习,既乃稍知从事正学,而苦于众说之纷扰疲,茫无可入,因求诸老、释,欣然有会于心,以为圣人之学在此矣!然于孔子之教,间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缺漏无归;依违往返,且信且疑。其后谪官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平定江西正德十二年(1517年),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广东交界的山区爆发民变。山民依靠山地据洞筑寨,自建军队,方圆近千里。地方官员无可奈何,遂上奏明廷。兵部举荐时任右佥都御史的王守仁巡抚江西,镇压民变。王守仁正德十三年(1518年)正月,王守仁平定池仲容(池大鬓)部,奏请设立和平县,并兴修县学。三月,守仁抵达江西莅任。他迅速调集三省兵力,镇压了信丰等地的起义。七月,王守仁念战争破坏巨大,上奏请求朝廷允准招安。明廷遂委以地方军政大权,准其便宜行事。十月,王守仁率兵攻破实力最强的江西崇义县左溪蓝天凤、谢志山军寨,并会师于左溪。王守仁并亲自前往劝降。十一月,王守仁遣使招安,并攻破蓝天凤部。就是在这烽火连天的两年里,他掌握了一样神秘的工具知行合一。擒获宁王王守仁一生最大的军事功绩,是平定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之乱。王守仁将去福建剿匪时(无大量军队),所率部队行军刚到丰城,宁王朱宸濠突然举兵叛乱。因此王守仁积极备战,调配军粮,修治器械,然后发出讨贼檄文,公布宁王的罪状,要求各地起兵勤王。当时,王守仁最为担心者,就是宁王朱宸濠挥师东下,占领故都南京。如果南京失守,宁王就有了称帝的资本,同时也占了地利,那就不容易消灭了。王守仁虚张声势,利用假宣传假情报,城中扰乱宁王的视线,逼他做出错误的判断,以为各路大军已经组成合围态势。同时使用反间计,命人携蜡丸潜入南昌,使宁王猜疑自己部下的进攻南京策略。宁王果然上当,有半个月时间犹豫观望、不知所措,没敢发兵攻打南京。王守仁利用这一时机,做好了防守南京的准备,使宁王欲攻南京,已无可能。七月,宁王率六万人,攻下九江、南康,渡长江攻安庆。王守仁这时已经调集了八万大军(主要为各地民兵与农民),对外号称三十万。王守仁召集部下问应如何退敌。有人指出应该急救安庆,王守仁说:“现在九江、南康已经被敌军占领,如果我们越过南昌跨江救援安庆,就会腹背受敌。现在南昌空虚,我军锐气正盛,可以一举攻破。敌军听说南昌失守,定会回师来救,这时我们在鄱阳湖迎击他,肯定能取得胜利。”王守仁由于先前进行大量宣传作,谎称有大量军队攻城,南昌竟然不攻自破,停了两日,王守仁便派诸将分五路迎击回援南昌的宁王大军。四路分兵迎进,一路设伏。交战以后,宁王大军很快腹背受敌,被分割成几部分,后又中了埋伏,惨遭大败,溃逃退守八字脑地区。宁王眼观局势不妙,急忙调九江、南康的精锐部队出击,王守仁派几路大军迎战并取南康。这一仗打得相当激烈,是关键的一战。官军一度退却,王守仁部将伍文定立即斩杀了后退之人,命令诸军一决死战。最后终于打败了敌人,敌军退保樵舍地区,将大船结成方阵,宁王拿出金银珠宝犒赏将士,冲锋赏百金,负伤千金,要求他们死力一搏。但宁王军队的方阵被王守仁看出破绽,他决定仿效赤壁之战,放火烧船。第二天,宁王群臣聚集在一起,正在船上召开“早朝”会议,王守仁大军杀到,用小船装草,迎风纵火,烧毁了宁王的副船,王妃娄氏以下的宫人以及文武官员们纷纷跳水。宁王的旗舰搁浅,不能行动,仓促间换乘小船逃命,被王阳明的部下王冕部追上擒获,宁王的其它文武大臣也成了阶下囚。不久,南康、九江也被官军攻陷,宁王之乱全面平息,前后只有三十五天时间。王守仁因此而获“大明军神”之称。后来,明武宗以“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之化名出征,江彬意欲不轨,挑唆武宗与宁王打一仗并亲自俘获。王阳明对宦官张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明这样做会死更多人。最后协调结果是:让明武宗到了南京,再放出宁王让皇帝俘虏,高兴一下。总督两广1527年(明世宗嘉靖六年),王守仁总督两广军务,击溃瑶族和僮族等少数民族的地方武装。因功被封为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世袭,岁禄一千石,但铁券和岁禄都没有发下。病逝归途两广役后,阳明肺病加疾,上疏乞归,于1529年元月9日(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王守仁在归途中病逝于江西省南安舟中。在临终之际,他身边学生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去世后被谥文成,后又追封为新建侯,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明朝庐州的历史?
庐州即为今天的安徽省合肥市。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庐州府改属中书省,仍治合肥县。十三年(1380年)正月,庐州府直隶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庐州府改隶南京,又称南直隶、直隶南京(治今南京市)。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崇祯帝自缢,明亡。明亡后,南明弘光政权在抗清英雄史可法的领导下,置滁和镇,为南明江北四镇之一,庐州府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