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暖气普及率?
欧洲暖气分地区,普及率是不一样的。北欧的天气在冬天是比较冷的,通常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这种天气不开通暖气是无法生活的,所以暖气普及率很高,接近百分之一百。相比而言,冬天南欧的气候十分暖和,平均在二十度左右,完全不需要暖气。
棒球在欧洲普及吗?
初中就看espn的MLB,结果现在工作了8年还是没有什么办法在主流媒体看到棒球比赛。个人也想了一些原因,基本如下:
1、规则的复杂。棒球规则的复杂想必不用多说,全世界比赛的规则成文之后,貌似最厚的一本就是棒球的。对于复杂问题的处理方式,可以想想国内大部分普通民众的态度,大多是以“哎呀规则这么多啊好吧我学学等一下这个为什么这样那个为什么那样唉好烦我去看别的了”(虽然略夸张,但相对描述靠谱)。规则都不了解,或者说没什么了解的动力,要想逐渐在民众普及甚至升温实在太难了。
2、比赛观赏性。不得不说,棒球的精妙大多体现在细节,想看懂大多要全神贯注并且了解足够多的背景。但是所谓的精彩,绝对不会像足球篮球一样有1/3-1/5的精彩时段,一场MLB下来,90%的时间其实都是在无效运动当中(非得分及辅助得分)。反过来说,如果想领教棒球的魅力,不关注这些细节是无法感受的。否则你如何能分辨出一个投手的好坏,又怎能知道指叉球与直线球的难度;双杀甚至三杀的刺激又岂止是简简单单的出局几人的问题,捕手的一接一传,守垒员的一接一杀,都是几秒钟的事儿,这种妙到毫巅的细节感受不到,只看上来一个个的打者,然后一会儿下去一个,一会儿上垒一个,跑来跑去最后回去得分,那确实略显枯燥。
3、比赛时长:棒球比赛的时长是属于标准的不定长又很长的那种,类似羽毛球,网球,乒乓球这种,一场比赛要多久只能预估无法精确计算,电视台不好排期,同时一场比赛少则120分钟多则180分钟,君不见这两天晚上CCTV5直播的温网,除了半决赛决赛,之前的比赛都逃不过阉割的命,像棒球这种时间长群众基础不强时间又长的比赛,又是要了多少电视台的命(收视率)。
4、运动的成本。一项运动是否能够在群众中流行起来,很大程度要取决于运动本身的成本。为什么兵乓球,羽毛球中国排名这么高?群众基础摆在那里呢。一张平整的案子或者一块平整的长方形空地,只需2人,各持一球拍,这运动就可以顺利的开展了。算算成本,占地最多80平方米,2人成局,个人成本只需要球拍,价格甚至可以在100元以下。好,那再看看棒球,垒包之间27米,投手丘18米,两边线76米起。考虑到城市中的现实情况,扇形场地就不要求了,用矩形好了,所有距离打个5折,不算buffer的情况下也要个30*30=900平米的场地吧(但谁都知道这种算法是不太可能正常进行比赛的)。再看个人成本,最小单位来讲:球棒1只,手套9只(1投手,4守垒,2内野,2外爷),1个球,这还6不算护具。再看人员的成本,最少最少,攻方4人,守方7人(1投手,1捕手,3守垒,1内野,1外野)。这个最小成本算下来,是不是连自己都没什么信心了?
5、比赛的性质。虽然棒球基本没有身体接触(触杀除外),但是棒球的很多因素在国内的爸爸妈妈们看来都是极其危险的,最核心的一投一打一接,球棒打到人怎么办?被球打到怎么办?球打到外面伤到人打破玻璃怎么办?哎呀哎呀还是算了,你去和隔壁小朋友打会乒乓球然后晚上赶紧回来吃饭,省的我们担心!( ̄ ̄)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棒球这种运动无论如何也很难在国内被接受及普及,内因外因都注定这种模式的运动不适合目前我国国情。如果想对于这种运动进行普及,个人认为还是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的:政府给与一定的支持,教育机构给与一定的支持,大环境给与一定的支持。比较好的模式我觉得北京这几年做的还算不错,从高校入手,联合了MLB,搞了北京高校棒球联赛,商业化的推动(MLB)+从青少年抓起是一项运动必不可少的因素。另外,国内棒球联赛目前也是苟延残喘,去年4只今年6只的联赛队伍也是美如画,但又能怎样呢,能苟延残喘下去也是不错了,有人为其奋斗,有人为其呐喊,也算是那一小朵的希望之花。
历史普及的意义?
学习历史的意义归纳:
①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②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设计发展社会的理想蓝图。
③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研究历史的目的更重要是在于揭示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预见未来,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为人类设计发展社会的理想方案。
④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增强参与意识,参加社会决策。
⑤学习历史可以对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及道德教育。
中国象棋在欧洲普及度?
不高,中国象棋只有在越南普及度高。
欧洲空调普及率是多少?
欧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空调普及率并不相同,因为这取决于许多因素,如气候、经济水平、能源政策等。
总体而言,欧洲南部和中部的热带地区空调使用普及率较高,而北欧国家则较低。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欧盟28个成员国中,使用空调的家庭比例约为33%。
欧洲英语普及率国家排名?
第十名:比利时
比利时的官方语言为荷兰语、法语和德语。比利时北部地区主要讲荷兰语,南部地区主要讲法语,东部讲德语。但比利时一直重视英文教育,从2015年以来,比利时国家的整体英语水平不断提高,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已经位列欧洲的前十名!
比利时成年人中能熟练使用英语沟通的百分比:61.58%
第九名:波兰
随着越来越多的波兰人移居国外并在国外工作,他们学习英语的需求也增加了。同时,波兰语作为一种语言在英国正呈上升趋势,因为英国人爱上了波兰侨民,并希望学习他们的语言。
波兰成年人中能熟练使用英语沟通的百分比:62.87%
第八名:奥地利
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排名中,奥地利下滑了一位,并在地理和语言上输给了它的邻国,排名第七。与多达八个国家接壤,难怪奥地利人民有语言天赋。
奥地利成年人中能熟练使用英语沟通的百分比:63.76%
第七名:德国
德国人以他们的工业效率闻名,他们也一直在使用英语作为沟通语言。商业世界的现代语言是英语,随着德国企业在欧洲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专业人士讲英语达到熟练水平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
德国成年人中能熟练使用英语沟通的百分比:64.98%
第六名:卢森堡
卢森堡位于比利时德国法国之间,由于受到来自东方和西方的巨大影响,这个国家有三种官方语言:法语、德语和卢森堡语。由于目前卢森堡移民人口逐渐增多(48%的人口为移民人口),英语也变得越来越普及。同时,由于其发达的银行业,其人均GDP逐渐提高,目前已经位居全球第一。高度发达的商业也对英语的掌握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0%以上的卢森堡居民能用英语沟通。
卢森堡成年人中能熟练使用英语沟通的百分比:67.57%
第五名:芬兰
芬兰位于欧洲北部。芬兰人口不到550万,近70%的成年人口讲高水平英语。
芬兰成年人中能熟练使用英语沟通的百分比:68.23%
第四名:挪威
在挪威,他们真的把英语视为第二语言,所以这个国家远排在欧洲英语熟练程度的第四位。北欧在一千多年前被北欧海盗占领后,英语也进入了这片区域。
挪威成年人中能熟练使用英语沟通的百分比:68.76%
第三名:丹麦
丹麦名列第三。丹麦语也是欧洲最受欢迎的语言之一,但在英语水平上他们一样很高!
丹麦人成年人中能熟练使用英语沟通语言的百分比:69.93%
第二名:瑞典
瑞典2016上升到了第二位。瑞典人都几乎可以说是地道的英语。
瑞典人成年人中能熟练使用英语沟通的百分比:70.04%
第一名:荷兰
荷兰人有搞笑的姓氏,他们更有能力说地道的英语。他们的语言天赋使瑞典人失去了第一的位置。
荷兰成年人中能熟练使用英语沟通的百分比:71.48%
欧洲碳历史?
自2005年至今,欧洲碳市场历经16年发展,从探索到成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欧洲碳市场的历史
在2005年欧洲碳市场建立的第一阶段,配额采取了自下而上的分配方式,即按照每个企业的实际碳排放状况来规定其排放额度,而整个区域并没有一个总的排放限值。这种分配方式的结果,是各国的碳配额多出现了超发的现象,导致市场上的配额过多,进而导致碳价格过低。
因此,从2008年开始的第二阶段起,配额开始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分配,并且废除了第一阶段所有剩余的碳配额。除此之外,欧盟还逐步提高拍卖配额的比例,进而提升了相关商品的平均成本,使价格能够通过市场机制向下传导给消费者,从而形成整个社会的减排联动。这一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碳价格稳步增长,为企业的减排提供了正确的价格信号。
然而,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极大地降低了市场对相关商品以及碳配额的需求,导致碳价格持续走低。为了刺激经济恢复,欧盟在短期并没有采取大幅提升碳价格的相关措施。但从2013年开始的第三阶段,欧盟大幅增加了拍卖配额的比例,其中要求电力行业完全通过拍卖获取额度。2018年,欧盟正式开始实施市场稳定储备机制,将2014-2016年间过剩的9亿吨碳盈余转入储备市场,并适当降低初始碳配额的拍卖数量,以此来平衡市场供需,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市场冲击。此举使欧洲碳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供应短缺,成功促使碳价格大幅上涨。
2021年起,欧洲碳市场进入第四阶段,其碳配额年降幅由第三阶段的1.74%大幅提升至2.2%。2020年底,欧盟进一步调整了其2030年减排预期,从先前的比1990年减少40%增加至55%。这一新目标使欧洲碳价格于2021年5月中旬达到了前所未有的56.65欧元/吨。有专业机构预测,预期碳配额价格将于2021年年底涨至100欧元/吨,这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的情绪。
欧洲大蒜历史?
世界上大蒜已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蒜原产于欧洲南部和中亚。
相传古埃及人在修金字塔的民工的饮食中每天必加大蒜,用于增加力气,预防疾病。有段时间民工们因大蒜供应中断而罢工,直到法老用重金买回大蒜才复工。
据记载,古巴比伦国王在4500年前,曾下令臣民向王宫进贡大蒜,以满足饮食之乐。印度医学的创始人查拉克说:“大蒜除了讨厌的气味之外,其实际价值比黄金还高。
大约在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才将大蒜引进中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三国时期的华佗曾用大蒜和酒治虫。
欧洲采暖历史?
欧洲是1902年开始采暖地暖的,一百多年的采暖历史了。韩国是1968年开始采用地暖的,才50年左右。欧洲的采暖方式主要是电暖地暖,因为在欧洲地区,自然资源很少(如天然气),而他们的发电系统特别的发达和充足,而采用电地暖,干净,环保,舒适,并且完全可以实现数字家居的采暖系统。因为电能转换成热能,转换率高达100%,而且没有任何废气排放。韩国采暖的方式主要是水地暖,而采暖主源主要是天然气和市政供热。而这两种采暖方式对比的话,很明显,用电取暖的可比性是任何采暖设备都无法比拟的。
欧洲巧克力历史?
第一批可可种子似乎是由传教士带到西班牙的。
可能是方济会的神父奥尔梅多,或者更有可能是科特斯探险队中的西多会教父杰罗尼莫阿奎莱拉。
返回欧洲后,阿奎莱拉优先送了一点宝贝种子给阿拉贡的彼德拉修道院的唐安东尼奥德阿尔瓦罗。
1524年,这座修道院实际上成为欧洲第一个制作热巧克力的地方。僧侣们突然间成为这种饮料的热情拥趸,争相传授着配方。在修道院回廊上方的小小“密室”里,流淌着滋润、暖人的喜悦。
于是,这种暗黑而诱人的新美味在教堂间流转,在贵族家分享,在宫廷中饮用。